丙型肝炎因病情进展隐匿,不易被患者觉察,容易发展成慢性;再加上慢性丙肝向肝硬化或肝癌演变得慢,因此,丙肝病毒感染对人体的危害性极大,应及时诊治,以控制病情发展。 丙型肝炎是世界性分布,其感染率为1%-5%,1992年对我国三十一个省市疾病监测调查中,抗HCV阳性率为3.2%,北方(3.65%)高于南方(2.9%)。抗-HCV阳性意味着HVC感染。 丙肝的传染源是丙型肝炎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携带HCV的供血人员的传染源作用尤其严重,其传播途径最主要是经输血或血浆等血制品而感染,以及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具。通过性接触及围产期传播也是有可能的。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母乳哺养会导致婴儿感染,也没有理由认为凡是抗-HCV阳性妇女都不应怀孕。 丙肝病人病情可以持续10-20年,然后发展成肝硬化,20-30年后个别演变成肝癌,如何控制丙肝感染已成为各国医学家们关注的问题。输血和注射是传播丙肝的主要环节,因此严格管理血源及血制品以及杜绝感染的注射器具引起的传播,已成为重要的预防措施,应严禁抗-HCV阳性者献血,同时,应严格掌握输血及血制品的适应症,尽量减少使用。推广一次性注射器的使用,防止交叉感染,并小
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阐型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对患者的降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在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有关领导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并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制订了我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丙型肝炎的病原学(一)HCV特点HC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易变异目前可分为6个基因型及不同亚型按照国际通行的方法以阿拉伯数字表示HCV基因型以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基因亚型(如1a、2b、3c等).基因1型呈全球性分布占所有HCV感染的70%以上.HCV感染宿主后经一定时期在感染者体内形成以一个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病毒群称为准种(quasispecies).(2)HCV基因组结构特点HCV基因组含有一个开放读框(ORF)编码10余种结构和非结构(NS)蛋白NS3蛋白是一种多功能蛋白氨基端具有蛋白酶活性羧基端具有螺旋酶/3磷酸核苷酶活性;NS5B蛋白是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均为HCV复制所必
丙肝也是非常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丙型肝炎在1989年才被正式命名。丙肝以血夜传播为主,病程可呈慢性化,与肝硬化、肝癌有一定关系,类同于传染性肝玻全球已有1.7亿人受到感染,感染率为3.1%。目前在中国,有约4000万丙肝病毒感染者,感染率达3.2%。那么,丙肝的危害是什么呢丙肝的危害,感染了丙肝没有明显症状。即使感染了丙肝,一般的肝功能检查几乎查不出任何异常,或仅仅发现转氨酶(ALT)比正常值略高,因此容易漏诊或误诊。《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出台将会避免漏诊或误诊。丙肝病毒感染的症状非常不起眼,主要表现为疲劳、低热,更多的病人没有任何症状。慢性丙肝病人可以在20年间没有任何明显的症状,一些病人也可能会皮肤痒,或发生与风湿性关节炎相似的局部关节(如手部)疼痛。丙肝的危害,转氨酶轻度升高,是丙肝的一个信号。如果检查发现转氨酶持续偏高,不可放松警惕,当排除了甲肝、传染性肝病和脂肪肝等因素后,最好到正规医院进行丙肝专项检查,这是早期发现丙肝的一种有效手段。此外,由于感染丙肝病毒导致机体异常免疫反应,有少数患者会出现皮肤瘙痒、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性结膜角膜炎、肾小球肾炎等肝外表现。
以上是对“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与丙肝相关性肾小球肾炎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