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主要有2类:药物预防和机械物理方法.
1.药物预防
(1)小剂量肝素:肝素具有明确的抗凝作用,在体内及体外均能防止血栓形成,但肝素有引起出血的副作用,术前或术后用肝素,可能造成创面渗血,术中失血加大.鉴于此,目前主张小剂量法,减少出血危险.具体方法是术前2h,肝素5000U皮下注射;术后每隔8~12h,肝素5000U皮下注射.由于人种的不同,我国肝素的用量应适当减小,一般为3000U皮下注射.统计显示,小剂量肝素法能明显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以及肺栓塞的发病率,不增加术中,术后大出血,但伤口局部血肿较常见.用药期间,一般无需检测出凝血功能,但应监测血小板,以防发生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
(2)低分子量肝素:肝素是一种混合物,其分子量组成从4000~20000,平均为15000.而低分子量肝素是从肝素中提取出来的,分子量组成为4000~6000,抗凝作用表现在对抗Ⅹa和Ⅱa因子.相对于肝素,其抗Ⅹa因子的作用强于抗Ⅱa因子(两者作用比为2:1~4:1.而肝素为1:1),因此它出血倾向较肝素小,而半衰期
一)血栓形成肺栓塞常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合并症。栓子通常来源于下肢和骨盆的深静脉,通过循环到肺动脉引起栓塞。但很少来源于上肢、头和颈部静脉。血流淤滞,血液凝固性增高和静脉内皮损伤是血栓形成的促进因素。因此,创伤、长期卧床、静脉曲张、静脉插管、盆腔和髋部手术、肥胖、糖尿病、避孕药或其它原因的凝血机制亢进等,容易诱发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血栓松脆,加上纤溶系统的作用,故在血栓形成的最初数天发生肺栓塞的危险性最高。
(二)心脏病为我国肺栓塞的最常见原因,占40%。几遍及各类心脏病,合并房颤、心力衰竭和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者发病率较高。以右心腔血栓最多见,少数亦源于静脉系统。细菌性栓子除见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外,亦可由于起搏器感染引起。前者感染性栓子主要来自三尖瓣,偶尔先心患者二尖瓣赘生物可自左心经缺损分流进入右心而到达肺动脉。
(三)肿瘤在我国为第二位原因,占35%,远较国外6%为高。以肺癌、消化系统肿瘤、绒癌、白血病等较常见。恶性肿瘤并发肺栓塞仅约1/3为瘤栓,其余均为血栓。据推测肿瘤患者血液中可能存在凝血激酶(thromoboplastin)以及其他
在静脉血流迟缓,血液高凝状态及血管内膜损伤条件下,静脉发生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并继发血栓形成的疾病.绝大多数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在盆腔及下肢的深静脉.多见于产后,骨折及创伤,手术后的病人.若出现肢体疼痛,肿胀,浅静脉怒张并沿静脉可触之索条状物,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超声多普勒,放射性核素静脉造影可助诊断.血栓形成早期易于脱落,可造成大片肺梗塞,常是猝死原因之一.因此,早期应选用链激酶或尿激酶溶栓治疗,继用肝素或香豆素类药物抗凝治疗,防止血栓再形成及蔓延.
静脉血栓急性期,即血栓发生一个月内,应用抗凝溶栓治疗,效果很好,但是纯西医治疗随时有血栓脱落可能,造成肺栓塞,危及生命,一个月后血栓进入亚急性期,单纯使用西药抗凝溶栓治疗没有意义.治疗慢性静脉血栓,除了常规静脉应用抗凝溶栓药物之外,还应采用中西医结合配合血管内灌注治疗,对陈旧性血栓仍然有效.
生活护理:
一般医院认为静脉血栓24小时以内可以积极溶栓治疗,超过24小时抗凝溶栓治疗已经没有意义,多建议患者口服华法林,外用弹力袜保守治疗,但是往往耽误治疗留下后遗症,而且静脉血栓只要规范用药治疗完全可以
以上是对“肺栓塞的发病率和常见原因”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