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视网膜脱落症状

视网膜脱落的症状表现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眼前节检查一般正常。少数伴脉络膜脱离病例或脱离日久者,房水可有闪光或有虹膜后粘连。玻璃体有液化或变性,可见玻璃体的后脱离和(或)上方的脱离。玻璃体内较粗的色素颗粒则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特征。
  眼底表现:少数视网膜脱离因伴有玻璃体积血或混浊较重致眼底不能查清,但多数可看清眼底。脱离浅且视网膜下液较清晰者,透过视网膜可见脉络膜的黄红或淡红色调,但不能见到脉络膜的正常结构。新发生的球形脱离,视网膜为灰白色或暗灰色;稍久后,出现波浪状起伏,且可随眼球的转动而略现飘动。视网膜上血管管壁的中心反光在脱离区消失,血柱呈暗红色迂曲起伏爬行于脱离的视网膜上。脱离区内常可发现视网膜圆孔或撕裂孔。多数为1个孔(51.9%~80.2%),如有多数孔,可集中于1个象限也可分散分布。周边部小孔在检查中不易发现,小孔或不规则形裂孔常位于视网膜血管附近,须注意与出血相区别。
  脱离时间较长的视网膜进一步发生退行变性和视网膜周围增殖,视网膜透明度明显减低,呈灰色,且常呈皱褶样或叠峦状外观,视网膜上裂孔可被遮盖而不见。早期脱离

视网膜脱落的症状表现
  视网膜裂孔:封闭视网膜裂孔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关键,因此,检查发现裂孔显得十分重要。但裂孔因形状、大小、位置,以及受眼的屈光间质状态和视网膜脱离的形状等影响,有时很难查见。近20余年来,采用双目间接检眼镜结合巩膜压迫法及裂隙灯三面镜检查,视网膜裂孔的发现率可达90%以上。每个病例视网膜裂孔的数目、大小、形态、分布各不一致。裂孔可小于0.1mm,也可大于10PD,或为全周锯齿缘断离。找寻视网膜裂孔除了必要的仪器设备,还须认识和掌握视网膜裂孔发生的规律。
  ①视网膜裂孔的形态大致分为3种:
  A.圆形裂孔:即萎缩孔。以视网膜退行变性萎缩形成的圆形或卵圆形裂孔为最多,状如打孔机制作的凿孔,边缘清楚锐利。1个或多个成堆,多见于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区内。高度近视、外伤性黄斑孔或由黄斑囊样变性形成的孔,大都是单一的圆形孔,孔缘锐利,底部可见脉络膜红色背景。有时裂孔边缘有连于玻璃体的孔盖,或整个孔盖被玻璃体牵拉而撕脱。孔盖的大小及形状与裂孔同。对黄斑裂孔还应区分其为板层孔或全层孔,通过OCT检查可确诊(图1)。

视网膜脱落的症状表现
   多数病例突然发病,有视力下降或眼前黑影遮挡,不少病例曾有飞蚊和闪光感等前驱症状。
  (1)飞蚊:患者诉眼前有黑影飘动,黑影呈烟雾状或点、片状,形态常变换,很似小虫飞舞。飞蚊为玻璃体后脱离的体征,它可能是围绕视盘的神经胶质组织,在玻璃体后脱离时被撕下悬浮于玻璃体后皮质上而产生,也可能后脱离时撕破了视网膜血管,或撕破了与玻璃体有生理或病理粘连的视网膜组织,发生出血所致。近视眼患者突然出现这种飞蚊症状时,应扩大瞳孔,用间接检眼镜或三面镜仔细检查眼底尤其周边部,以期发现视网膜裂孔或早期的视网膜脱离。
  (2)闪光感:玻璃体发生后脱离,在玻璃体与视网膜粘连处,可牵拉激惹视网膜,产生闪光感;或脱离的玻璃体在眼球运动时,击拍视网膜而引起。这一症状,可能随着玻璃体完全从视网膜脱离后会消失。闪光感也可能是视网膜脱离的先兆,应与飞蚊症一样给予足够的重视。
  (3)视力障碍:不少视网膜脱离可以无任何先兆,视力下降是首发症状。视力改变因脱离的部位及范围而不同,后极部视网膜脱离有突然发生的视力显著下降。黄斑部的浅脱离
  以上是对“外伤性视网膜脱落症状”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显示全部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