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对线粒体脑肌病的认识与诊断水平

发病原因1、从目前对本病的研究来看,认为本病是因遗传基因的缺陷,患者线粒体上有着各种不同的功能异常,并由此导致临床表现多样性。2、已知在线粒体不同结构部位含有不同的酶系统,如外膜含有细胞色素C还原酶、脂肪酸辅酶A连接酶及单胺氧化酶;外室中含腺苷酸激酶和核苷二磷酸激酶;内膜含氧化磷酸化系统的酶类和呼吸链(即电子传递系统)。氧化磷酸化要有电子传递。氧化磷酸化系统的酶类包括三磷腺苷合成酶、琥珀酸脱氢酶。呼吸链由黄素蛋白、铁硫蛋白、辅酶Q和细胞色素所组成。此外,内膜还含有肉毒碱脂肪酸酰基转移酶。在基质中含有柠檬酸循环酶、脂肪酸氧化酶、谷氨酸脱氢酶以及合成DNA及RNA的蛋白质结构成分。此外,人类基质中的线粒体DNA(mtDNA)也是一种遗传物质。正是由于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非常复杂,所以线粒体疾病在发病机制方面的异源性和临床表现各异则不难理解。Jackson等(1995)分析51例线粒体肌病和脑肌病,其临床表现同为一种综合征或同属线粒体肌病的临床表现,但生化分析及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研究揭示患者在线粒体上的缺陷可以不尽相同。3、肌肉的病理改变为蹭肌纤维在改良Gomori三色染色切片上出现RRF,琥

L-精氨酸作为氧化亚氮(NO)前体可诱发血管舒张,从而减少MELAS征患者的卒中样发作。Kubota的研究表明MELAS卒中样发作急性期给予L-精氨酸治疗后症状改善,磁共振波谱分析显示顶叶皮质乳酸峰降低、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正常,这些都提示L-精氨酸可改善线粒体能量状态及细胞活力。还有研究表明L-精氨酸可通过影响谷氨酸的吸收和γ-氨基丁酸的释放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虽然L-精氨酸的安全性和确切作用尚需长期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但其为临床工作带来了希望。运动疗法运动训练作为ME有希望的治疗选择,包括阻力和耐力训练。(1)阻力训练理论基础是基因漂移学说。当mtDNA发生突变时就会导致细胞内同时存在野生型和突变型mtDNA,即异质性。但mtDNA突变的比例必须超过一个阈值,才能发生蹭,对肌肉特定mtDNA突变患者的两项研究证实了这种学说,这些患者骨骼肌卫星细胞检测不到突变mtDNA,阻力训练可以激活融合于骨骼肌纤维中的静态卫星细胞,增加野生型mtDNA/突变型mtDNA的比例和纠正一些骨骼肌纤维的生化缺陷。(2)耐力训练规律的有氧耐力运动可以提高组织毛细血管的密度、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及线

临床表现:1.以侵犯骨骼肌为主的综合征其特点是骨骼肌极度不耐受疲劳,可发作性起病,也可渐进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双下肢或四肢无力。病程中均出现四肢乏力,多于运动后加重,休息后好转或缓解。无晨轻暮重,可伴有四肢剧痛或酸胀痛,疲劳试验阳性,多不能用新斯的明缓解。2.线粒体脑病(1)KSS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15岁前发病者最多见,男性稍多于女性,多为散发。首发症状常为眼睑下垂或眼外肌麻痹、视网膜色素变性、心脏传导阻滞。(2)MERRF以挤挛性癫痫、小脑性共济失调、线粒体肌病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3)MELAS10岁以前发病,生后早期发育正常,不久m现生长发育障碍,反复发作的卒中样症状为其特点。脑CT可见软化灶,但不一定在血管支配范围内,在MRI上显示多灶性皮质斑状高信号具有特征性,有助于早期诊断。3.显示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CPEO)的综合征表现为缓慢进行的眼睑下垂和眼外肌麻痹,症状不波动。治疗:目前无特效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1.饮食治疗丙酮酸羧化酶缺少的患者可给予高蛋白、高糖、低脂饮食。2.药物治疗静滴ATPS0~120mg及辅酶A100-200U,1次/d,10~20天后改用口服ATP,
  以上是对“提高对线粒体脑肌病的认识与诊断水平”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显示全部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