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血栓形成肺栓塞常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合并症。栓子通常来源于下肢和骨盆的深静脉,通过循环到肺动脉引起栓塞。但很少来源于上肢、头和颈部静脉。血流淤滞,血液凝固性增高和静脉内皮损伤是血栓形成的促进因素。因此,创伤、长期卧床、静脉曲张、静脉插管、盆腔和髋部手术、肥胖、糖尿病、避孕药或其它原因的凝血机制亢进等,容易诱发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血栓松脆,加上纤溶系统的作用,故在血栓形成的最初数天发生肺栓塞的危险性最高。
  (二)心脏病为我国肺栓塞的最常见原因,占40%。几遍及各类心脏病,合并房颤、心力衰竭和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者发病率较高。以右心腔血栓最多见,少数亦源于静脉系统。细菌性栓子除见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外,亦可由于起搏器感染引起。前者感染性栓子主要来自三尖瓣,偶尔先心患者二尖瓣赘生物可自左心经缺损分流进入右心而到达肺动脉。
  (三)肿瘤在我国为第二位原因,占35%,远较国外6%为高。以肺癌、消化系统肿瘤、绒癌、白血病等较常见。恶性肿瘤并发肺栓塞仅约1/3为瘤栓,其余均为血栓。据推测肿瘤患者血液中可能存在凝血激酶(thromoboplastin)以及其他

(一)发病原因
   1856年RudoIf Virchow提出血栓形成的三个因素即血流停滞血液高凝性和血管内皮损伤现代认为在静脉血栓形成中内皮损伤起着重要的初始和持续作用静脉内皮损伤可因机械性创伤长期缺氧及免疫复合物沉着等引起使胶原组织暴露刺激血小板附着和集聚激活血凝反应链血液停滞能激活凝血机制触发血栓形成血液的高凝状态也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绝大多数的肺栓塞患者都可能存在疾病的易发因素仅6%找不到肺血栓栓塞的诱因危险因素包括:
   1.年龄与性别 尸检资料显示肺栓塞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儿童患病率约为3%60岁以上者可达20%肺栓塞以50~60岁年龄段最多见90%致死性肺栓塞发生在50岁以上性别与肺栓塞的发生在儿童及青春期无明显差别20~39岁年龄组女性深静脉血栓病的发病比同龄男性高10倍
   2.血栓性静脉炎静脉曲张 估计在美国每年约有2百万人患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发生肺栓塞者约10%72%的急性脊柱损伤和34%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者在70岁以上患者中71%患深静

你好!腹壁静脉炎是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一种,下面是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常见病。男女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血栓性浅静脉炎可以发生于身体的各个部位,通常多发于四肢,其次是胸腹壁,少数呈游走性发作。临床特点为:沿浅静脉走行突然发生红肿、灼热、疼痛或压痛,出现条索状物或硬结。急性期后,索条状物变硬,局部皮肤色素沉着。
  血栓性浅静脉炎中医属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属于中医血痹、脉痹、肿胀、血瘀的范畴。发病时,浅静脉为一硬索条,可有自发痛。触痛或牵拉痛,一般称为“脉痹”;沿浅静脉走行及其周围组织突发色红、肿胀、灼热、疼痛,待红肿疼痛渐消后,局部可触及硬条索状物,且伴有色素沉着,或有微热和轻痛,属静脉曲张并发者,多称为“恶脉”;无静脉曲张病史者,可称为“血瘀”。《肘后备急方》:“恶脉病,身中忽有赤络脉如蚓状”。“皮肉卒肿起,狭长赤痛名”。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分类:由于病因和病理以及临床特点的不同,又把肢体、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称为良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把间歇性、复发性的血栓性浅静
  以上是对“肺栓塞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显示全部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