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尿频是怎么回事

小便频数又称尿频,是指小便次数增多,有急迫感而无疼痛的一种病证。小儿在2岁以前出现这种症状者,不一定属于病态。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形成,是由于小儿高级神经系统功能发育不全、精神紧张等因素所致,在神经性尿频、尿崩症等疾病中可出现。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因为小儿体质虚弱,肾气不足而无力制约水道所导致。常见临床症状为小儿不时想小便,一般每天超过10次,每次尿量不多,常伴有面色白,四肢不温,口干口渴,神疲乏力等。 按摩方法一 1.常用手法 (1)补脾经300次,补肾经200次。 (2)补小肠经200次。 (3)患儿仰卧,家长以掌根紧贴于丹田穴处,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时间为2~5分钟。 (4)患儿俯卧,家长以大拇指按揉肾俞、膀胱俞各1分钟。 (5)按揉三阴交1~3分钟。 2.随证加减 (1)气虚型:症见小便频数,或滴沥不尽,色白而清,面色白,四肢不温,腹部发凉,少气懒言,纳呆,舌质淡,苔薄白。常用手法加 ①补肺经300次。 ②捏脊5~10遍。 ③按揉双侧脾俞穴各1分钟。 ④按揉百会穴1分钟。 ⑤横擦腰背部1分钟。 (2)阴虚型:症见小便频数,或不能自禁,尿色深,夜热口干,手足心热,两颧发红,舌质红,苔

治疗神经性尿频对于神经性尿频儿童给予654-2,2~3岁每次3毫克,4~7岁每次4毫克,8~14岁每次5~8毫克,每日3次口服。同时服用消炎痛,每次每公斤体重0.5~1毫克,每日3次,7天为1个疗程。654-2通过抑制副交感神经作用,使副肌弛缓,内括肌收缩,降低膀胱内压力,从而使排尿次数减少。
  神经性尿频好发于学龄前期儿童,尤其多见于3-5岁的小儿,主要表现为每天排尿次数增加,而无尿量的增加,尿常规检查正常,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每天6-8次,增加到每天20-30次,甚至每天40-50次,每小时可达10多次,每次排尿量不多,有时仅几滴,睡眠后则无尿频症状,常在上床睡觉前、吃饭时、上课时加重。
  神经性尿频的病因:
  1.内因小儿大脑皮质发育尚未完善,对脊髓初级排尿中枢的抑制功能较弱,而且这一功能最脆弱最易受损,这是小儿易患本病的内在原因。
  2.外因受惊吓、精神紧张易使神经功能失调而发生本病。常常由于家庭成员的死亡,变换环境(如新入托儿所、幼儿园、上学和住院等),突然离开父母,害怕打针和考试等所导致的紧张或焦虑所诱发。
  神经性尿频的治

估计是精神性小儿尿频.
  一般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每日排尿6—7次,如排尿次数过多则为尿频。发生尿频的原因很多,应结合具体表现和化验检查,综合分析,找出原因。常见的原因如下:
  1、尿道及季节因素:如尿频但每次尿量不多,尿时无痛苦表情,也无其他症状,首先要考虑局部因素,如尿道口发炎,包皮过长,或蛲虫刺激阴部等。此外,季节因素,冬季多尿是正常现象。
  2、饮食性多尿:如尿频同时每次尿量多,而无其他表现时,首先要注意是否喝水太多,尤其是喜欢糖水的小儿多发生。
  3、神经性尿频:幼儿膀胱逼尿肌发育不良,神经不健全,可发生白天点滴性多尿,可达20~30次,但是夜间排尿正常,有反复发作趋势,尿化验检查正常,此病非由炎症引起。
  4、泌尿道炎症;如尿频、尿急、尿痛或伴发热,应考虑有泌尿系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尿检查显微镜下可查到脓细胞或大量白细胞,严重时伴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5、特殊疾病:如尿频伴尿量多,同时有口渴多饮、多食、消瘦的情况,应注意检查尿液,如尿内含糖则应考虑糖尿病,如尿内无糖而比重低则应想到尿崩症。
  以上是对“孩子尿频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显示全部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