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学的不断探索与进步,人们对肠道疾病的认识不再是含糊而笼统的。以慢性腹泻为主要表现的炎症性肠病被细分,主要包含两种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英文缩写为UC)和克罗恩氏病(Crohn’s病,简称CD)。两者都是近年来受到消化学界重点研究的肠道疾病。深受重视的原因在于,炎症性肠病已成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和慢性腹泻的主要病因,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青壮年发病更多。
溃疡性结肠炎可累及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乃至全结肠,内镜病变特点有持续性、浅表性、易脆性、出血性、连续性、化脓性及溃疡性等特点;晚期由于结肠纤维组织增生,肠壁变厚、变窄、息肉增生,可能导致癌变。克罗恩氏病可侵及从口腔到肛门任何消化道部位,呈节段性和跳跃性改变,回肠末端和邻近结肠最常累及。
这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多数专家倾向于与遗传、感染、免疫、神经、精神等因素有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发热、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克罗恩氏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腹部包块、肠梗阻、瘘管、肛门病变和体重下降。由于炎症性肠病病因不清、临床症状不特异,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因而诊断比较困难。一旦误诊则引起误治,结果轻者迁延不愈,重则危及生命。因此,尽可能做到早诊断和早治疗。
目前诊断炎症性肠病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结肠镜检查和黏膜组织学检查等资料。大多数患者比较惧怕结肠镜检查,但是它对于疾病的确诊却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所以疑似炎症性肠病患者需接受结肠镜检查并取活检,病变肠段活检有助于确诊。但对于重症或暴发型炎症性肠病患者可缓做或是仅做直乙结肠镜检查。当患者具有上述典型症状和肠镜下表现以及特征性的病理组织检查结果时,不难做出炎症性肠病的诊断。重症或病程长的炎症性肠病患者因易并发肠道恶性肿瘤,需要定期复查结肠镜。此外,小肠镜和胶囊内镜检查可显著提高小肠克罗恩氏病的诊断率。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需遵循“分级、分期、分段”的个体化原则,因为同种疾病在不同患者、同一患者在不同阶段,其治疗方案都会有所不同。患者应按医嘱坚持服用氨基水杨酸制剂、激素或硫唑嘌呤等药物,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还需要手术治疗。患者应避免劳累并加强营养支持,对于活动期患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忌海鲜食品,避免冷饮、多纤维素蔬菜以及刺激性食物摄入;对于缓解期患者则以高热量、有营养、易消化食物为主,主张少食多餐;克罗恩氏病患者限制乳品及半乳品摄入。重症患者需住院补液治疗,甚至需要禁食,给予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并可酌情使用抗生素防治感染。
只要患者认真随访、规范用药、定期肠镜检查,并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诊疗方案,就不难控制炎症性肠病的疾病活动并预防复发。为此患者要有信心和恒心,并坚持到正规医院消化专科就诊。 张敏红(副主任医师)范建高(主任医师、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