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对于疾病的治疗,我们应用最多的除了口服药物,输液很明显的占了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在逐渐的呈现出来。输液反应就是其中之一。输液反应的发生和报道逐渐增多,这对于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影响,并且容易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因此全面的认识输液反应、明确输液反应的防治措施,对避免此类医患纠纷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来讲输液反应是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通过采用输液治疗的方法时出现的各种非治疗效应。总体来看有很多的因素都会引起输液反应,这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表现。输液反应常见的症状就是不明原因的发热,只有了解输液反应的诱发因素,才能有针对性的防治输液反应。
一、药物及输液器材质量:用于输注的药物从生产厂家到临床应用包含了众多的环节,药物在贮存、运输、使用中发生玻璃碰撞,就会出现的细小裂纹或瓶盖松动,从而造成漏气而致微生物污染大输液。一些不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也是造成容易污染的途径,临床上必须使用合格的一次性用品。
二、输液环境:输液的环境对于输液的影响容易被忽视,通常来说在夏季,由于气温比较炎热,空气的湿度就会相对偏高,这种情况下药液就比较容易被微生物污染而引发输液反应。气候寒冷季节,对高龄患者或者体质较弱者,也可引发输液反应。输液时一定要注意环境温度。
三、患者因素:一些患者由于体内有炎症,再加上体质虚弱、免疫力失调等,就会使得输液的反应率升高。患者年老体衰、幼儿免疫功能低下,这就对细菌内毒素敏感性增强,输液反应发生比例偏高。另一方面,不同患者对细菌内毒素有不同的耐受阈值,所以对敏感体质患者输液时要特别注意。
选择适宜的稀释剂和输液速度 药液应现用现配,选用药品说明书上的稀释剂,并查看好配伍禁忌。输液速度应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身体状况及药物性质进行调整。输液反应的处理 一旦发生输液反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输液器及液体(保留备查),做好抢救治疗准备。但不能拔针,因为再次静脉穿刺可能有困难,导致抢救治疗延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