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经过消化道侵入人体,引起胃肠道甚至其他系统(如:神经系统)的病变,此后,病原体又可经肠道排出体外而继续传播。医学上把这一类的疾病称为肠道传染病。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细菌性痢疾、伤寒、霍乱、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病毒性胃肠炎等。
传播途径是肠道传染病病人或其携带者带有病原体的粪便(有的包括尿液)和呕吐物等污染水、食物及手,或通过苍蝇等媒介传染给健康人。因此,做好必要的预防措施,是防控肠道传染病发生的关键。保证饮用水不被污染,特别是不被粪便污染。 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食物,尤其注意不要生食或半生食海产品、水产品。食物(包括肉、鱼、蔬菜等)要彻底煮熟、煮透。剩余食品、隔餐食品要彻底再加热后食用。
隐性感染者和患者是肠道病毒感染的主要传染源。接触传播是肠道病毒感染的主要传播方式,其本质包括口-口传播、粪-口传播和皮-口传播,接触传播的关键媒介是易感者的手。肠道病毒的流行地区极为广泛,没有严格的地区性。不同种类和型别的肠道病毒感染的流行季节不完全相同,但多发生在夏秋季节。虽然各年龄段均可受累,但学龄前儿童患者的比例非常显著地高于青少年和成年人。
肠道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室温下可存活数日,污水和粪便中可存活数月,冰冻条件下可保存数年。在PH3~9的环境中稳定,不易被胃酸和胆汁灭活。肠道病毒可在肠道组织中增殖,但不引起肠道疾病。不是所有肠道病毒均有致病性,绝大多数肠道病毒感染表现为隐性感染或仅出现轻微的感冒样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