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世界卵巢癌日即将到来,卵巢癌被称为“妇癌”,在国内的死亡率高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据美国癌症中心数据,近20年,卵巢癌的5年总生存期无明显改善。日本和美国卵巢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5.3%和48.6%,我国仅40%。据最新的中国癌症年报数据,在中国每年新发病例大约5万例,死亡病例约23000例。因此提升卵巢癌患者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迫在眉睫。
妇科肿瘤里,卵巢癌不仅死亡率高,同时临床治疗的难度也最高。在卵巢癌的治疗方案选择上,时常会看到病友在纠结:到底该用普通紫杉醇注射液还是紫杉醇脂质体?
有的人觉得脂质体副作用小,不良反应少,患者更能耐受;有的则认为普通紫杉醇更经济。卵巢癌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来更好认识下这两种药物之间的区别。
紫杉醇前世今生
紫杉醇是一种天然的抗癌药物。最早,紫杉醇是由美国化学家从太平洋紫杉树皮中提取出的一种编号为K172的物质。通过作用于微管蛋白抑制肿瘤细胞有丝分裂,为紫杉烷类的典型代表。理论上讲,其好的作用机制决定了该药几乎适应于所有实体瘤,也正是这一特质吸引了无数科学家对紫杉醇的垂青。早在20世纪80年代,它就已经被应用于临床研究中。 基于紫杉醇在卵巢癌中的良好疗效,1992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紫杉醇联合铂类药物作为卵巢上皮癌的一线治疗方案,这也是20世纪90年代肿瘤治疗的一个重大突破。
第一个紫杉醇制剂的上市,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该药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缺陷:紫杉醇的水溶性极差,这给它的临床应用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在应用紫杉醇注射剂时,通常需要加入聚氧乙烯蓖麻油来协助转运,但聚氧乙烯蓖麻油又容易导致严重的过敏/变态反应。因此,患者在用药之前通常需要经过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的预处理,同时紫杉醇一次注射用药需长达3小时。这些问题都限制了该药的临床应用,这也给了后继者不断改进的空间。为了解决水溶性问题,紫杉醇脂质体应运而生。
1965年,英国学者Bangham和Standish将磷脂分散在水中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了脂质体,1971年英国Gregoriadis等将脂质体用作药物载体。
在此基础上,绿叶制药利用其全球领先的脂质体与靶向给药技术,自主研发出了紫杉醇脂质体。作为全球上市的紫杉醇脂质体制剂,该药物将难溶于水的紫杉醇包封在脂质体双分子层中,不再使用易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的聚氧乙基代蓖麻油与无水乙醇混合溶媒,在保持紫杉醇特有疗效的前提下,提高了紫杉醇临床使用的,并减少不良反应。紫杉醇脂质体上市后,被广泛用于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卵巢癌等癌症的治疗。
而现在,“紫杉醇+卡铂”这一组合在化疗中的基石地位依旧稳固,是NCCN指南上所有分型卵巢癌患者的选择化疗方案。
疗效对比
普通紫杉醇和紫杉醇脂质体都是卵巢癌的常用药物,那么它们的疗效分别如何呢?
紫杉醇脂质体是由紫杉醇、卵磷脂、胆固醇等组成的抗癌药物,是紫杉醇和脂质体的完美结合,能够提高药物的水溶性,并且给药时无需添加聚氧乙烯蓖麻油,和普通紫杉醇相比,其过敏反应较为少见,良好[1]。
传统普通紫杉醇注射液使用聚氧乙烯蓖麻油和无水乙醇混和溶媒(50/50 V/V)作为助溶剂,而这种溶媒具有以下缺点——过敏:促使人体释放组胺,产生过敏甚至超敏;神经毒性:引起神经细胞内颗粒释放及脱髓鞘改变而加重紫杉醇的外周神经毒性[2];肝脏毒性:导致ALT、AST升高;阻碍紫杉醇扩散:影响紫杉醇从血液向组织间的扩散,从而影响抗肿瘤效果[3]。
多项研究表明,与普通紫杉醇注射剂相比,紫杉醇脂质体能明显减少过敏反应、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血小板减少及肝功能损害等情况,具有更好的耐受性。同时,紫杉醇脂质体预处理更方便,激素量小于普通紫杉醇注射液。
1、紫杉醇脂质体明显减小过敏反应发生率
2、紫杉醇脂质体心脏毒性小于普通紫杉醇注射液
3、紫杉醇脂质体人体半衰期优于传统紫杉醇2.2倍--呈现缓释特征
综合来看,紫杉醇脂质体利用脂质体技术,该药物好的肿瘤和淋巴结靶向性以及较长的半衰期,能更好地发挥抗肿瘤作用;同时由于脂质体本身对人体无毒性且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可获得更好的耐受性。由于其良好的疗效,紫杉醇脂质体已在长期临床应用中获得广泛认可。紫杉醇脂质体亦获得多个指南和共识的推荐,包括:紫杉醇脂质体作为一线药物被写入《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2020 版)》、《CSCO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2019 版)》、并被纳入《妇科恶性肿瘤紫杉类药物临床应用医生共识》、《乳腺癌中紫杉类药物临床应用医生共识(2020年)》、《中国食管癌放射治疗指南(2021)》等推荐。
由于脂质体的稳定性等因素,紫杉醇脂质体的工业化生产对设备、工业、贮藏、运输等都有较高的要求,总体成本也相对较高。但自2021年3月后,紫杉醇脂质体已被纳入新版医保目录,价格大幅下调约65%,其所有适应症均可获医保报销,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对患者来说是个重大好消息。
[1]《妇科恶性肿瘤紫杉类药物临床应用医生共识》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
[2] 张晓静 张频 . 癌症进展杂志 , 2007年1月第5卷第1期 : 66~72 .
[3] ten Tije AJ , Verweij J , Loos WJ , Clin Pharmacokinet , 2003 , 42 ( 7 ) : 6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