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统失调可能是被“养”出来的,听听合肥军海儿童医院主任怎么说?
感统失调的全称为感觉统合失调,即宝宝大脑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轻微的障碍,是大脑功能失调的一种,也有被认为是学习能力障碍。
柑橘统合失调包括触觉敏感、前庭失调、本体感失调、固有平衡感失调、左右脑平衡失调、视听觉失调。
当你发现孩子从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同龄人差距增加,是不是也会疑惑为什么会这样?问题出在哪?
儿童医院主任提醒广大家长,儿童感统失调的原因有先天性的,也有后天性的,先天性原因多成既定事实,不可改变,今天我们重点谈论带养方式造成的感统失调。
1、婴儿时期
①婴儿平躺多,摇抱少,不利于其视觉、前庭觉发展。
②家长过分讲究卫生,孩子缺乏爬行锻炼,妨碍抗重力肌肉群的发展。
③过早使用学步车,易造成幼儿前庭平衡及头部支撑力不足,致使前庭平衡觉失调。
2、幼儿时期
①家长溺爱、包办、限制、代替过度,会造成儿童缺乏自身体验,无法实现感觉统合能力的提升。
② 来自父母的陪伴少,交流匮乏,是儿童感统失调,特别是语言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③儿童照顾者及带养模式单一,各项感觉刺激匮乏。
3、学龄前
①带养人不善言谈,不喜欢出门,会限制儿童成长天性,引发多种感统失调现象。
②不注重科学饮食、睡眠,不利于儿童身体健康成长和大脑正常发育。
③ 不注重户外运动锻炼,非常不利于视觉、触觉、本体觉、前庭觉的全面发展。
④过早进行认识性学习,违反儿童成长自然规律,对感觉统合发展起到负面作用。
在儿童感统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家庭作为孩子早期成长的主战场,家长的带养方式直接决定着他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水平。有相当多的孩子,本身感觉统合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却因为家长错误的带养,逐渐表现出来感统失调,甚至越来越严重。因此,预防和改善儿童感统失调,家长的改变,和感统训练一样重要。
如何改善感统失调?
1、运动和劳动,缺一不可
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给孩子创造运用身体的机会。比如让孩子爬楼梯上楼,
洗好的衣服自己叠好放在衣柜里,自己穿衣服系鞋带,想吃的苹果自己洗。
只要父母敢于放手,孩子的身体运用能力就会在一次次的操作中逐渐熟练起来,自信心也会随之而来。
2、户外活动,多多益善
户外活动是能够给儿童带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前庭觉、本体觉,甚至内脏觉等全方位感觉刺激的活动。以前的孩子之所以不容易感统失调,也是因为户外活动时间长,攀爬滚蹦跳的活动内容丰富的缘故。家长不妨把这些内容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滑滑梯、荡秋千、上下坡、平衡木等活动当然是多多益善。
3、电子产品限制使用
儿童长时间静坐观看电子屏幕,不仅损害视力,而且对视觉功能,听觉功能,前庭觉功能和本体觉功能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家长在家时可以放下手机,陪伴孩子讲故事,玩游戏。要知道,孩子需要的不是动画片,而是父母最沉浸式的陪伴。
陪娃遛娃绝对是个体力活,也是个技术活。高质量的亲子互动和自由玩耍,也能让爸妈们有机会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发育阶段和气质类型。
4、避免过早的认知性教育
儿童发展遵循“二元制”原则,简单来说,6岁之前讲究“会不会”,6岁之后讲究“好不好”。6岁之前孩子体验的越多,尝试的越多,实际就意味着大脑获得的营养越丰富,所以日后发展得也会越好。反之,6岁之前过早让孩子被大量认知学习束缚,不仅不利于他的身心发展,还有可能引发一系列感统失调问题。
儿科主任提醒家长:如果你发现平时孩子有这些感统失调的表现,学习很吃力、一到学习就焦虑,想为孩子做点什么却无从下手,那你一定要重视感统问题。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家长还是带孩子到专业机构训练,避免走弯路,毕竟孩子成长的时间是不可逆的,过了幼儿期的,年龄越大康复结果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