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类型的胃溃疡预示着癌变的发生?

2018-12-07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尚不完全明了,比较明确的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以及胃酸分泌过多。遗传因素、心理和情绪波动、饮食的无规律性、嗜食零食、吸烟、饮酒、地理环境和气候以及肺气肿和乙肝等慢性疾病也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相关。

消化道溃疡大部分可治愈

在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大部分可治愈;约10%~15%的人并无症状发作,而多数患者具有典型临床表现,即:慢性、秋冬和冬春之交周期性发病的节律性上腹痛。

十二指肠溃疡常表现为节律性空腹痛,而胃溃疡常为餐后痛。部分患者平时缺乏典型临床表现,而以大出血、急性穿孔为其首发症状。上消化道造影或胃镜检查便往往可以确诊,而以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抗生素等联合的内科治疗可使大部分病人获得痊愈。

反复发作的胃溃疡

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

胃溃疡有一定的癌变率。主要发生在中年以上,男性,反复发生且久治不愈的溃疡,对这种溃疡要高度警惕。其实临床上对于所有的胃溃疡都要进行病理活检,尤其是上述溃疡,一定要排除癌变以后才能进行抗溃疡治疗,以防误诊及延误病情。再者,胃溃疡治疗后还要进行复查,以观查溃疡的愈合情况即变化,调整治疗措施。

十二指肠溃疡几乎不会发生癌变,但反复发作的胃溃疡目前已被许多专家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据我国文献报道,5%左右的胃溃疡可以发生癌变,这个数字目前有增高趋势,有统计最高达29.4% 的胃癌来自胃溃疡。 

研究发现,胃溃疡癌变的患者占胃溃疡发病人数的5%~10%左右。一般来讲,发生胃溃疡癌变的患者多有长期慢性胃溃疡病史,溃疡边缘上皮细胞反复破坏与黏膜修复再生、化生、不典型增生,随着时间的延长,增加了癌变的可能性。

癌变一般发生于溃疡的周围黏膜,这些部位的黏膜在溃疡活动时发生糜烂,经反复破坏和再生的刺激可发生恶变。近年来由于诊断及检查方法的进展,发现局限于黏膜的早期胃癌可以发生糜烂和溃疡,其组织面可以被继发性消化性溃疡所改变,这些癌性溃疡可以像良性溃疡那样修复,而且溃疡和修复可反复出现,病程因此可延长达几个月甚至更长,所以对胃溃疡应高度重视。

若有下述胃镜及其病理改变

和X线的检查结果的应引起重视

(1)中度或重度的不典型增生。

(2)40岁以上的典型上皮化生或伴重度不典型增生。

(3)直径大于2厘米的胃溃疡,尤其是位于小弯部病程较长的溃疡。

(4)腺瘤性、无酸性或直径超过2厘米,体积较大的胃息肉且伴有肠上皮化生,尤其是出现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萎缩性胃炎。

胃溃疡的发病原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 :

Marshall和Warren因1983年成功培养出幽门螺杆菌,并提出其感染在消化性溃疡发病中起作用而获得2005年度诺贝尔医学奖。大量研究充分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

2.药物及饮食因素: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皮质类固醇等药物易致此病发生,此外长期吸烟,长期饮酒和饮用浓茶、咖啡似亦有一定关系。

(1)各种阿司匹林制剂: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可引起胃痛及不适,严重者可有呕血、黑便等,胃镜检查可发现胃黏膜炎症、糜烂及溃疡形成。

(2)激素替代药:消炎痛和保泰松这类药物属激素替代药,对胃黏膜有直接的损害作用,可导致急性胃溃疡。

(3)解热镇痛药:如A.P.C,扑热息痛,去痛片以及感冒通等感冒药。

3.胃酸和胃蛋白酶:

消化性溃疡的最终形成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化所致,胃酸是溃疡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4.应激精神因素:

急性应激可引起应激性溃疡。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的人易患消化性溃疡。

5.遗传因素:

在一些罕见的遗传综合征中,如多发性内分泌腺腺瘤I型、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等,消化性溃疡为其临床表现一部分。

6.胃运动异常:

部分胃溃疡患者存在胃运动障碍,如胃排空延缓所致胃酸分泌增加和十二指肠-胃反流所致胆汁、胰液和溶血卵磷脂对胃黏膜的损伤。

7.其他因素:

如I型单纯疱疹病毒局部感染可能有关。肾移植或免疫缺陷的患者中,巨细胞病毒感染亦可能参与。

治疗胃溃疡修复黏膜是关键

无论是胃溃疡的反复发作,都是胃黏膜受损,在治疗不当和不注意生活中的保养导致创面经久难愈,反复发作。所以要治愈胃溃疡,关键还是对胃黏膜的修复。

目前,大部分胃药都是通过抑酸、杀菌等帮助患者缓解症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康复新液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缺。在胃病治疗中,好医生康复新液作为能够主动修复黏膜溃疡,提高受损胃黏膜愈合质量,增强胃黏膜自身的防御能力,抵御侵袭因素(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旋杆菌、酒精等)的侵蚀,从根本上治疗胃病反复发作。

好医生康复新是由蜚蠊科昆虫美洲大蠊干燥虫体提取物精制而成的中药制剂,富含多元醇类和多肽类,能促进表皮细胞生长和肉芽组织增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创面坏死组织脱落,主动修复受损黏膜。

相关资讯
医生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