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疗
品行障碍归根到底属于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涉及医学、社会学、法律、教育等多个领域,在品行障碍的保健和干预中,重点在于预防和以上多个部门携手共管,早期发现,调整环境,正面教育。尽管如此,品行障碍的处理仍然是儿童心理卫生领域的一大难题。目前还缺乏单一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
1.药物辅助治疗
仅仅对品行障碍而言,目前尚无一种药物能有效地治疗品行障碍。但对其伴随的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进行药物治疗,无疑可以使这些行为的消除为最终解除品行问题打下铺石。对注意缺陷和多动患儿进行兴奋剂治疗,对情绪抑郁或焦虑患儿进行情绪调节剂治疗,都不失为一种可以选择的成功治疗方法。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给予对症治疗,如冲动、攻击性行为严重者可选用小剂量氯丙嗪、氟哌啶醇或卡马西平等药物。如伴有活动过多,可选用哌甲酯(利他林)、匹莫林(苯异妥英)等中枢神经兴奋剂。对情绪焦虑者可服用地西泮等抗焦虑药。
2.对家长的教育
重点放在家庭成员的相互影响上,改变家长的教育观点和方法。纠正父母对其子女不良行为所采用的严厉惩罚或熟视无睹的教育方式;训练父母学习运用适当的方法与子女进行交流,用讨论和协商的方法,正面行为强化辅以轻度惩罚的方法对子女进行教育;通过社会学习方法让患儿发展社会可接受的行为,对儿童面临的问题或困难要主动去解决,或者在与儿童商量中解决问题。
3.家庭治疗
将整个家庭视为一个功能系统,而不仅仅是将焦点集中在儿童身上,通过各种方法改变家庭功能结构,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互动,来改变体现在患儿身上的不适当交流方式,从而达到解决现实问题之目的。包括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亲子之间的关系;减少家庭的生活事件及父母的不良行为。家庭的治疗效果取决于家庭成员的积极参与与合作,否则,难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4.日间治疗
可采用日间治疗、周末治疗或者短期住院治疗的方式,将患儿从家庭环境中暂时解脱出来,与可能导致患儿品行问题的父亲分开,一则可以使受虐待、遇到应激的患儿借机渡过危机;二则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多医疗上的帮助,心理上的支持;还可以在安排良好的治疗过程让患儿的认知发生改变,进而引起行为的变化。
5.认知和行为治疗
品行障碍的患者存在认知缺陷,认知疗法目的在于帮助患者发现自己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行为治疗目的是为了改变或消除患者的不良行为,主要采用正性强化法、消退法建立正常的行为模式,促进社会行为的发展。较常用、效果较好的行为治疗为阳性强化法。对每个品行障碍的患儿,所要消除的不良行为(靶症状)都不一样,将其靶症状在治疗过程中以良好的行为取代。每当不良行为被良好行为取代时,则给予物质、精神或社会性奖赏,以求得良好行为的保持。这种方法至少可以部分解决品行障碍的行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