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促凝因素的作用和触发辅助因子的参与下,能引起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凝聚,绞绕成团形成微血栓而阻塞微血管。凝聚的血小板又释放促凝物质.........[查看详情]
1. 红色血栓:当纤维蛋白附着于红细胞表面,使红细胞几个或几十个粘连在一起,形成团块或糟钱状,常粘着于病态的血管壁或堵塞微循环。这种血栓比较疏松,受血流冲击后还可重新离散。因为容易产生于血流缓慢部位,所见多见于静脉系统。
2, 白色血栓:当血小板凝聚于损伤的血管壁后,立刻变形或破裂,激发凝血系统,使纤维蛋白附着于其上,成为血栓的核心并逐渐增大。这种血栓多见于血流快速的动脉系统内,如有红细胞参与其中,则形成混合性血栓。动脉系统内,如有红细胞参与其中,则形成混合性血栓。
3. 纤维蛋白血栓:这种血栓多发生于肺、脑、脾和肾等器官的毛细血管。可阻塞微循环,使组织发生微小坏死。在各型休克、异型输血、死胎筋留、癌肿播散和白血病等疾病时较为多见。纤维蛋白血栓虽常见于全身性高凝状态,但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因纤维蛋白原、因子V、因子四的消耗,继发性纤溶亢进,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及其抗凝血酶作用,以及激汰的形成,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而产生出血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