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急于退热并不科学

2013-08-04 19:10:39

孩子们抵抗力差,自我保护意识弱,常会受各种疾病的困扰,常会产生发热的症状。当遇到孩子发热时,很多家长们都是着急着给孩子降温。但是有关专家介绍孩子发热时急于退热并不是科学的方法,下面小编将详细介绍一下。

病因不清莫急于退热

专家建议家长,发热是许多疾病的初起症状,在没有明确诊断前,先不要急于为孩子退热。

研究证明,发热时机体内的各种免疫功能都被“激活”,比体温正常时反应更加敏捷,表现为新陈代谢增快、抗体合成增加和吞噬细胞活性增强等。这些免疫功能,可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有利于病人恢复,因此是我们体内的一道“防护墙”。

同时,受不同病原微生物“攻击”,人体表现出的发热的热度、热程、热型各有不同,可反映病情变化。因此,发热表现是用来作为诊断疾病、评价疗效和估计效果的重要参考。

因此,在没有搞清楚发热的根源是什么的时候,如果急于用药物强行降温,不但退热药本身会有副作用,而且挫伤了机体的自然防御能力,支持了病原体的致病作用,使病程延长,并且可能因退热而掩盖了症状,造成原发病的诊断困难,延误治疗。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马上带孩子到医院,做血液的化验检查,根据化验结果,医生会告诉你可能是何种原因引起的发热。知道是怎么回事,家长就不用担心了。

发热家庭护理法

休息:小儿发热需卧床休息,室内环境应安静、温度适中(18℃~25℃)、通风良好、衣被不可过厚,如果出汗多,要及时为孩子更换干净衣服,并用温水擦洗。

喝水:发热时呼吸快,蒸发的水分多,因此要及时补充水分。多喝水还可促使多排尿,通过排尿有利于降温和毒素的排泄。最好饮用温开水,有利于发汗。

饮食:孩子发热时,新陈代谢加快,营养物质的消耗大大增加,体内水分的消耗也明显增加。同时,在发热的时候消化液的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功能明显减弱。因此,小儿发热的饮食应以供给充足的水分,补充大量维生素和无机盐,供给适量的热量和蛋白质为原则。饮食应以流质和半流质为主。

退热:弄清病因对症下药之后,家长就要注意给孩子退热,因为高热可使小儿头痛、身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等,为了减轻不适症状,可给孩子进行退热。退热方法有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两种。

物理降温

方法一:用温水(手放在水中感觉不冷不热,其温度大概在38℃~41℃)蘸湿毛巾,拧得稍干后,擦脖子、胳膊、前胸、后背、大腿等部位,位于肘窝、腋窝、颈部的大血管部位多擦几下,以微红为适度。这样,水的蒸发可带走大量的热,起到降温的作用。

方法二:将冰袋或冷毛巾放在孩子脑门上,可降低脑部的耗氧量,起到降低体温,保护大脑的作用。至于药物退热,用于退热的药物很多,临床上一般是孩子体温在38.5度才服用退热药。

专家提醒:体温超38.5℃才用退热药。退热药都有较大的副作用,比如刺激胃黏膜、破坏食欲、引发贫血、损害肝脏和肾脏,有的还可引起过敏反应,起皮疹。所以家长使用退热药物要慎重,如果连续用了一天体温仍上升,要迅速就医;一次性也不可用量过大,应严格按孩子的体重或年龄服用。

通过上面的具体分析,家长们对于专家说的孩子发热时不要急于降温应该没有了疑惑了吧。遇到孩子发热时切记首先要找病因,然后采取科学的家庭护理法,如果确实觉得自己无法处理好的话,就及时咨询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治。

阅读 1139030 37967 投诉
您关注的推广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