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19 2人回答
性别:男年龄:28岁
健康咨询描述:睡觉出冷汗
发病时间:11月2号
化验检查结果:没有进行化验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没有进行治疗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想知道是什么病因,怎样治疗,需要用什么药
满意答案
病情分析:
如果是每天晚上睡觉都出汗的话,属于体质虚了.可以找些温补的食物或者药来补补.也可以喝点热的生姜糖水看看.
指导意见:
中青年“盗汗”与小儿血钙偏低引起的“盗汗”发病机理不同.冬春转季是中青年“盗汗”的高发期,原因多为病人“阴虚”所致,用通俗的话讲,即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季,储存在人体内的“精气”已不足,当体质下降时,就会出现盗汗症状,如潮热颧红,心烦盗汗,失眠,乏力等现象.而中青年人群,面临工作,家庭压力较大,体力,精力透支明显,极有可能导致人体植物神经紊乱,若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补“气”,则必然受到盗汗症的“垂青”.专家提醒,对于体质较弱的人,入春以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适时进行春季进补,在食疗上多吃些滋阴补益的食物,如:大枣,黑豆,核桃,黑芝麻,血糯,桂圆等;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少食辛辣食品;保持心情舒畅,生活有规律.
生活护理:
夜间出现盗汗症状时,要注意观察发汗原因,必要时去医院就诊,不可盲目服药,随意进补,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保持好的心态,不要有压力,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配合治疗,祝你早日睡的香!
其他答案 (1)
病情分析:
医学上将在醒觉状态下出汗,称为“自汗”;将睡眠中出汗称之为“盗汗”.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
中医对盗汗很早就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中称为“寝汗”.“寝”是指睡觉,有个成语叫“废寝忘食”,是说顾不得睡觉并忘了吃饭.很显然“寝汗”就是在睡觉的时候出汗.到了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形象地用“盗汗”来命名人们在睡梦中出汗这种病证.自此以后,历代医家均沿用些名,迄至现今不论是医生还是干其他行业的人都知道盗汗是一种什么样的病证.
盗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有的刚闭上眼睛一会儿即盗汗出.出的汗量,相差悬殊很大.根据盗汗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
轻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中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这种类型的盗汗,病人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重型盗汗的病人,汗液极易泄出.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夜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湿,一夜非数次替换睡装则无法安睡,有个别重证病人能使被褥湿透,被褥较薄或用席子时,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迹.这些病人常伴有明显的烘热感,心情也表现的烦燥,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凉水.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
轻型与中型盗汗,对身体损伤不会太大,但重型盗汗病人,时间久了常会使病情恶化,向“脱症”发展,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指导意见:
怎样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盗汗?
盗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尤其是小孩生理性盗汗的发生率很高,有时弄得家长非常紧张,这就需要掌握如何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盗汗.
(1)生理性盗汗:小儿时期,皮肤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若小儿在入睡前活动过多,机体内的各脏器功能代谢活跃,可使机体产热增加,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于散热.其次,睡前进食可使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随之增加,这可造成小儿入睡后出汗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 小时之内.此外,若室内温度过高,或被子盖的过厚,或使用电热毯时,均可引起睡眠时出大汗.
(二)病理性盗汗:有些小儿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好比打开了汗腺的“水龙头”,这种情况在佝偻病患儿中尤其多见.但盗汗并非是佝偻病特有的表现,应根据小儿的喂养情况,室外活动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还要查血钙,血磷及腕骨X线摄片等,以确定小儿是否有活动性佝偻病.
结核病患儿的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除此还有,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食欲不振,情绪发生改变等症状.检查血沉,抗结核抗体,胸片等,常可发现异常.有一点要注意,详细查颈部有无淋巴结肿大,这对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极有价值.
综上所述,凡是影响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以及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儿盗汗.作为家长,应仔细观察小儿,综合分析后再作出判断,不可盲目服药,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生活护理:
运用脐疗的方法治疗盗汗,在古今医学文献中介绍的很多,并且有着非常显著的疗效,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也经常用脐疗的方法治疗盗汗,实践证明疗效确实肯定,尤其是对小儿盗汗症,收效更为满意.下面介绍几则治盗汗的脐疗方:
(1)五砂散:五倍子5份,辰砂1份.共研细末,贮瓶备用.用时取药散0.5~1克,用温水调成糊状,于患者临睡前敷于肚脐,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翌日晨起时取下,如无效可重复使用,一般连用3天即可凑效.本方适用于各种证型的盗汗,对因肺结核引起盗汗,也有比较显著的疗效.
(2)五味敷剂:五倍子,赤石脂,没食子,煅龙骨,煅牡蛎各20克,辰砂1克.共研细末,贮瓶备用.于临睡前取药粉1克,用凉开水,食醋各半调匀,敷入脐中,纱布覆盖,胶布固定,翌晨去掉.每日一次,3~5天为一疗程.据《陕西中医》1985年第5期介绍,用本方治疗小儿顽固性盗汗118例,连敷3次,盗汗即止者48例;5次汗止者31例;6次汗止者21例;无效 6例(其中结核病患者3例).愈后再次复发盗汗,使用本方有效者9例,无效者3例.本方无毒性,无副作用,具有较强的敛汗功能,各型盗汗均可使用.
以上二方,均安全有效,盗汗者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