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分析:
您好:我先给您分析下发热的原因.看看对您是否有帮助.
发热是由于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进而导致内生致热原(EP)的产生并入脑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更进而导致发热中枢介质的释放继而引起调定点的改变,最终引起发热.常见的发热激活物有来自体外的外致热原: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来自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等.内生致热原(EP)来自体内的产EP细胞,其种类主要有: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6(IL-6)等.EP作用于位于POAH的体温调节中枢,致使正,负调节介质的产生.后者可引起调定点的改变并最终导致发热的产生.
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其实,它是体内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发烧甚至可能有它的用途:缩短疾病时间,增强抗生素的效果,使感染较不具传染性.这些能力应可以抵消发烧时所经历的不舒服.
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有近10%的FUO病例始终不能明确病因.发热本身可由多类疾病,如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和血液病等疾病引起,无法明确归类.过去这类患者通常由内科医师诊治,在大多数分科较细的医院则主要由呼吸内科医师接诊.目前很多医院开设了感染科,并把FUO归于感染科诊治,这种专科化管理是一种进步,可以提高诊治水平.FUO有准确的定义,其包含3 个要点:①发热时间持续≥3周;②体温多次>38.3℃;③经≥1周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后仍不能确诊.可见,虽然FUO本身是症状诊断,不是疾病诊断,但诊断要求却十分严格.
指导意见:
1.釜底抽薪法
相当于中医“通腑泄热法”,即用苦寒通便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主要适用于高热而有便秘的病人.如病人出现高热汗出,大便不通,腹胀,腹痛拒按,甚至胡言乱语,舌苔黄糙起刺,脉滑有力时.此犹如锅下柴多火旺,抽去柴薪则火熄热退.故常用大黄,芒硝等药,或将其配入清热方剂中,以通利大便,泻下热结,使邪热从下而去,可达到去火退热之功;再者,通便去火,又能保护阴液,犹如防止火太旺而将水烧干,限制体温上升,这也有利于退热.
2.扬汤止沸法
相当于中医“疏散退热法”,即用药性辛散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它主要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发汗退热法,适用于表证发热的病人,常见发热与恶寒怕冷同时并见,无汗或有汗不畅,这是由于体表受外邪困遏引起的发热,因受邪性质的不同和病人体质的差异,又可分为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两大类.前者恶寒明显,一般无汗,且兼有头痛,肢体酸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喉不痛,脉浮紧等;后者发热明显,一般有汗,且兼有头痛,口渴,咽喉肿痛,脉浮数等.发汗退热法宜根据寒热之异来选取不同的药物,如风寒表证常用辛温发汗药,如麻黄,桂枝,羌活等;风热表证常用辛凉发汗药,如柴胡,升麻,薄荷等.通过发汗散邪,使邪热外达,发热随之减轻,从而达到退热之效,符合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所说的“体若燔炭,汗也而散”的治则,发汗法对无汗高热者尤其有效.
二是升散退热法,适用于内有郁热的病人,因邪热内郁于里,常表现为发热,胸膈烦热,口干唇裂,面色红赤,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等,可于清热方剂中酌加薄荷,升麻等以加强疏散清热之功,此符合《黄帝内经》所说的“火郁发之”的治则.但应注意的是,发汗退热法虽十分常用,且有很好的退热作用,但过汗能损伤津液,故对体虚病人应当慎用.
3.热者寒之法
也是中医最常用的退热法之一,即用药性寒凉(甘寒或苦寒)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主要适用于发热而不恶寒的病人.如见高热不退,汗出较多,口渴喜喝冷饮,脉象洪大而数时,为热盛津伤证,此时不能用发汗退热法,宜用甘寒退热法,如石膏,生地,麦冬等;如见高热烦躁,口燥咽干,便秘尿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热毒炽盛证,当用苦寒清热法,如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由于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应注意适可而止.
投诉
2009-12-26 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