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8 5人回答
性别:男年龄:34岁
健康咨询描述:脚跟有时会隐隐做痛
站时间长了,或是走时间长了会有疼痛感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尚未治疗,不知是何毛病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想了解一下是什么病
满意答案
病情分析:
足跟疼痛的原因很多,但多数是跟骨骨刺所致,常发生在40岁以上的肥胖者.在人体的足跟部的皮里骨外,有一弹性脂肪垫,在双脚负荷全身重量行走时,该垫起着缓冲的作用,使跟骨不直接撞击地面.随着年龄的增长,此软垫会发生退行性的改变而失去弹性作用.而体重的增加则使双脚的负重加大,足底受力增加,时间长了便导致病理变化而形成了骨刺.在足跟稍一触地走路之时,骨刺便刺激周围组织的末梢神经,患者便产生了疼痛之感
指导意见:
医治此病患者首先应减轻体重,使足底受力减少.急性疼痛期应减少站立及走路的时间,并可在足跟部加有弹性的柔软鞋垫,以缓冲足跟受力的强度.患者可用一钝头器械刺激痛点或随时自我按摩使之逐步形成新的保护垫,也可去医院局部封闭治疗,以消除局部炎性反应而达到止痛效果.症状严重骨刺巨大可采取手术切除根治.
其他答案 (4)
病情分析:
建议检查是否是骨质增生和跟腱炎可能.首先注意休息.另外鞋不合适也可能导致的啊.
指导意见:
如果是骨质增生,建议手术或口服骨质增生片试试啊,另外建议口服盖尔奇d试试.另外一定注意鞋要合适啊. 另外建议口服盖尔奇d试试.另外也可以取威灵仙适量研成细末,用米醋调成糊状,涂在纱布上,敷患处固定,每天1次,20天为1疗程. 如果还是不行的就只有手术啊.
病情分析:
应该是颈椎或者肾脏方面的病变.
指导意见:
在中医上,肾和颈椎的疾病反应区位于脚跟,如果脚跟处经常出现隐痛等现象的话,建议你做一下肾功能检查和颈椎检查,看下有没有病变.
病情分析:
很有可能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跟痛症.跟痛症也称足跟痛,中医学称之为“气落底”.疼痛轻者尚可行走,重者步履艰难,甚至难以入眠.该病诱因多为长途跋涉,长久站立,肥胖,受伤,冷水浸泡,遭受湿冷等因素.发病机理归因于骨内静脉淤滞,血循不畅,跟骨骨内压增高. 跟痛症可分为轻,中,重三种类型.轻,中型病人行走,站立时疼痛,足跟不着地不疼,不走路休息时不疼,夜间睡觉时不疼,亦称之为跟骨内高压症前期.重型病人疼痛严重,晨起或久坐后站起时,足跟疼痛难忍,坚持行走数步或忍疼踩足跟几下可使疼痛减轻,继续走一段路后则疼痛又重,被迫坐下休息;疼痛不能立即消失,至少持续疼痛数分钟才能慢慢消失,或可持续半个小时以上,甚者足跟不着地也疼,坐下,躺下也疼,日夜疼痛,此为休息痛,亦称之为跟骨内高压症. 治疗此病应针对其病因病理,方法:(1)非手术疗法:①醋热水泡足:1/3盆热水加入1/3碗食醋,将患足先熏后泡,其后水温变低即加入热水,持续泡足30分钟以上,每晚睡觉前一次;②用一热水袋,裹几层干布或毛巾,贴敷于痛处(足跟底或足跟后部),次日起床时去除;③休息时抬高患肢;④药物:复方丹参片,1次3片,1日3次,口服.也可应用促进静脉回流的药物:威利坦或迈之灵,1次1片,1日2次,口服.疼痛重者可以服用止痛药3—5天;⑥自我按摩:将足跟疼处在硬物上摩压;⑦注意休息,勿久走久站;勿受冷湿;肥胖者减肥.
指导意见:
以上治疗14天为1个疗程,一般需用2—3个疗程.⑧疼痛重者可试行局部封闭治疗,注意不要从足跟底部进针,应从足的侧旁进针.(2)手术疗法:病程长久时多成为顽固性跟痛症,痛苦难忍,跟骨内压居高不下,常需手术治疗,可行跟骨钻孔减压术,疗效良好.
病情分析:
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病.以足跟肿胀,麻木疼痛,局部压痛,行走困难为特征.足跟痛又称跟骨骨刺或跟骨骨质增生.在中医学属于“骨痹”范畴,发病原因多与老年肾亏劳损,外伤和感受寒湿有关.为治疗日久或初起之足跟痛,选择众多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软坚消
肿,活血镇痛的中药浸泡足部,不损伤皮肤,无毒副反应.
指导意见:
其方药,治法如下:
1药用透骨草,威灵仙,寻骨风,丹参,当归,川芍,牛膝各30克,皂角刺,没药,玄胡,土鳖虫,红花各20克,加食醋2000毫升浸透后浓煎,滤取药液,乘温浸泡足跟半小时,并用力搓揉患处,早中晚各1次.每剂药可反复加热后使用2天.30天为1个疗程.轻者1个疗程即肿消痛止,重者坚持用药2}3个疗程内疼痛逐渐缓解,消失,行走自如.
2.浸泡法用陈醋1000毫升,加热至足可浸入的温度,浸泡患脚,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一般连用半个月,足跟痛开始逐渐减轻,持续1-2个月,司一望康复.也可用苏木,白附,麻黄,当归,川芍各30克,煎水浸洗脚部,同时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药液浸入肌肤,每次巧分钟,每日2次,有祛寒除湿,和而止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