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9 6人回答
性别:男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请问原因在哪儿
满意答案
病情分析:
新生儿败血症(neonatal septicemia)指新生儿期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繁殖和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有时还在本内产生迁移病灶
指导意见:
细菌侵入人体循环后迅速被清除,无毒血症,不发生任何症状 新生儿期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繁殖和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有时还在本内产生迁移病灶
其他答案 (5)
病情分析:
新生儿败血症指新生儿期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繁殖和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
指导意见:
新生儿发病原因比复杂.现代医学认为,主要是由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菌,克雷白杆菌及B组链球菌感染所致.
感染的途径有:
1.宫内感染:母亲孕期有感染(如败血症等)时,细菌可经胎盘血行感染胎儿.
2.产时感染:产程延长,难产,胎膜早破时,细菌可由产道上行进入羊膜腔,胎儿可因吸入或吞下污染的羊水而患肺炎,胃肠炎,中耳炎等,进一部发展成为败血症.也可因消毒不严,助产不当,复苏损伤等使细菌直接从皮肤,粘膜破损处进入血中.
3.产后感染:最常见,细菌可从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途径侵入血循环,脐部是细菌最易侵入的门户.
院内感染易发生于下列情况:
①新生儿监护病区(NICU)治疗的患儿;②有入侵式治疗的患儿如气管插管,脐静脉插管等;③住院天数长;④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⑤病房拥挤;⑥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等.
病情分析:
新生儿发病原因比复杂.现代医学认为,主要是由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菌,克雷白杆菌及B组链球菌感染所致.
指导意见:
2.一般治疗
注意保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补充热卡,及时纠正酸中毒及缺氧,局部感染灶如脐部及皮肤的处理等.
3.对症治疗
有抽痉时用镇静止痉药,有黄疸给于照蓝光治疗,有脑水肿及时给于降颅压处理.
4.支持治疗
少量多次输血或输血浆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病情分析: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致病菌经各种途径侵入新生儿血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全身性的感染.
【临床表现】
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在早期以非特异性症状为主包括精神不好反应不佳哭声减弱无调以及奶欲减退等在疾病进展时的主要表现为:
1.体温改变 多数足月儿表现为发热;而早产儿与未成熟儿则主要表现为体温不升少数新生儿可出现体温不稳定
2.黄疸 表现黄疸过重消退延迟或在消退后再出现以及黄疸原因无法解释
3.肝脾肿大 由于炎症反应与脏器的受累而先后出现
4.激惹与四肢肌张力改变 部分新生儿可出现兴奋-激惹症状也有部分早产儿可表现四肢肌张力减退
指导意见:
治疗原则 1.抗生素治疗. 2.支援疗法. 3.对症治疗. 4.病源处理. 用药原则 1.病程早期,轻型病例,且未经治疗者选用青酶素,氨芐青酶素,新青酶素Ⅱ,先锋酶素Ⅴ ̄Ⅵ. 2.病情危重,且经治疗效果差者选用先锋必,西力欣,菌必治,复达欣等抗生素.并加强支援疗法,如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输血浆,新鲜血等. 3.如并发休克,DIC加用多巴胺,肝素等治疗.
病情分析:
新生儿败血症,指新生儿期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繁殖和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有时还在本内产生迁移病灶.仍是目前新生儿期很重要的疾病,其发生率约占活产婴儿的1‰~10‰,早产婴儿中发病率更高.菌血症,指细菌侵入人体循环后迅速被清除,无毒血症,不发生任何症状
新生儿常表现为非特异性的症状.
(1)呼吸窘迫 为最常见,在败血症婴儿中占90%,严重程度可有不同:如轻微的呼吸急促,鼻掮呼吸三凹征,对氧的需要增加,呼吸暂停,呼吸困难,甚至出现呼吸衰竭需要人工通气.
(2)心率增快和周围循环灌注差,青紫.
(3)低血压.
(4)酸中毒(代谢性),低血糖或高血糖.
(5)体温不稳定:10%~30%的新生儿可有发热和体温不升.
(6)胃肠道症状:包括呕吐,腹泻,腹胀,纳差. 拒吃奶水.
(7)活动减弱或嗜睡,烦躁不安,呻吟,哭声低弱.
(8)抽痉.
(9)瘀斑或瘀点.
(10)其他如黄疸,肝脾肿大等.
(11)面色青灰.有黄疸者可加重.
(12)可发现有感染灶:新生儿脐带炎,新生儿肺炎等.
除上列症状外,下列表现提示有败血症可能.①黄疸加重或减退后又复现.有时黄疸可能是本症的主要表现.②肝脾轻度或中度肿大,无其他原因可解释.③瘀点或瘀斑不能以新生儿紫癜或外伤解释.
严重败血症可出现中毒性肠麻痹,表现为腹胀,肠鸣音减低.或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呕血,便血,或肺出血.
指导意见:
常规检查
1.母亲多有产前或临床感染,胎膜早破,羊水污染,产程延长等病史;患儿常有脐部感染或皮肤粘膜破损史.
2.症状常不典型,可见拒奶,吐奶,苍白,呼吸不规则,腹胀或腹泻,精神萎靡等.如有黄疸,肝脾肿大,出血倾向和局部感染灶,即应考虑本病.
3.血培养2 次或2~3 个标本均有同一细菌,且与药物敏感试验一致.
4.杆状核中性粒细胞比值≥0.2;白细胞数<5×109 /L或出生3 日后>20×109 /L;C反应蛋白≥15ug/ml;血沉≥15mm/h.
5.脐血IgM>20mg/L,提示为宫内感染可能.
[编辑本段]治疗措施
1.抗生素治疗
新生儿败血症在未获得血培养结果之前即要选用抗生素治疗,以后根据血培养结果及细菌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通常联合应用一种青霉素类和一种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作为初选药物.因为这二种抗生素的配伍具有较广泛的抗菌谱并能产生协同作用.在严重感染的病例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联合应用.
(1)大肠杆菌败血症 一般认为脂膜早破,产程延长,产时感染以及生后3d内发病的以大肠杆菌感染为主,可选用氨苄青霉素加用庆大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为新生儿期细菌感染的常用药物,不仅对球菌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对新生儿感染常见病原菌如大肠杆菌,流感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剂量:日龄≤7d,用50mg/(kg·d)分2次静脉滴注;日龄>7d,用75mg/(kg·d),分三次静脉给药.庆大霉素剂量:<1500g:3mg/(kg·d),1dl次,1500~2500g,3mg/(kg·d)分为12hl次,>2500g:5mg/(kg·d)分为每8hl次.由于庆大霉素有耳毒副作用,使用时应作血药浓度的监测.因大肠杆菌各菌株的药敏差别较大,应以药敏试验结合临床选用抗生素.对上述抗生素耐药或临床疗效不佳,可改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各种革兰阴性和阳性需氧菌所致的败血症疗效满意.尤其是对革兰阴性细菌,疗效更为突出,有效率达84%~97%.如头孢氨噻肟和头孢三嗪除有明显的杀菌作用外,还能透过有炎症的血脑屏障.上述二种头孢菌素的剂量:头孢氨噻肟:日龄:<7d 100mg/(kg·d),分2次静脉给药:>7d:150mg/(kg·d)分3次静脉给药.头孢三嗪:50mg/(kg·d)分1~2次静脉应用.治疗的疗程为2~3周左右.
(2)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 新生儿皮肤,粘膜有化脓性感染,以及医院出生且住院较长者常常以金葡菌感染为主.治疗可选用青霉素,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多数对青霉素耐药,故常用耐酸青霉素,如苯唑青霉素,邻氯青霉素,双氯青霉素,或用万古霉素加上述耐酶青霉素.上述3种耐酶青霉素的剂量:<2000g:日龄为0~7d,50mg/(kg·d)分2次应用,>7d 100mg/(kg·d)分3次应用;>2000g:日龄为0~7d,75mg/(kg·d)分3次应用,>7d 150mg/(kg·d)分4次应用,均用静脉途径.万古霉素的剂量:孕37周以下早产儿每次15mg/kg每12hl次,足月儿每次10~15mg/kg,每8hl次均静脉应用.疗程为7~10d.亦可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肟,剂量为50~100mg/(kg·d)分2次静脉给药.
(3)链球菌败血症 B组链球菌败血症早期的临床表现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相类似,不易区别,治疗上用大剂量青霉素20万~40万U/(kg·d)分2~3次静脉给药.
(4)厌氧菌败血症 近年来出现新生儿厌氧菌感染在逐渐增多,常见于胎膜早破,手术后并发症.治疗上以甲硝唑(灭滴灵)为首选药物.剂量:日龄≤7d 15mg/(kg·d)分2次静脉应用.>7d 30mg/(kg·d)分2~3次静脉给药.治疗疗程为7~10d.
(5)际内感染所致败血症 住院后有入侵式治疗(脐静脉插管,气管插管等)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病房拥挤等都易发生院内感染.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引起的院内感染败血症应选用万古霉素,剂量同上所述,疗程为7~10d.
革兰阳性细菌引起的院内感染败血症选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剂量同上.但庆大霉素的耐药性很普遍,而丁胺卡那霉素的耐药性较低,常被选用.丁胺卡那霉素剂量:<1500g:10mg/(kg·d)1d1次;>1500g<2500g:10mg/(kg·d)分为12hl次;>2500g:20mg/(kg·d)分为12hl次,静脉给药.由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共同的副作用是有耳毒作用和肾脏毒性作用.因此需监测血清药物浓度.
2.一般治疗
注意保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补充热卡,及时纠正酸中毒及缺氧,局部感染灶如脐部及皮肤的处理等.
3.对症治疗
有抽痉时用镇静止痉药,有黄疸给于照蓝光治疗,有脑水肿及时给于降颅压处理.
4.支持治疗
少量多次输血或输血浆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5.免疫疗法
新生儿出生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特别是低出生体重儿更明显,生后对各种抗原的刺激反应不敏感,感染后更削弱了自身免疫力.因此免疫治疗可提高新生儿的免疫力,增强抗感染能力.
(1)免疫球蛋白治疗 早产儿因免疫球蛋白水平低,生后极易发生低免疫球蛋白血症而致严重感染,败血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成熟新生儿为高,足月儿虽无明显的低免疫球蛋白血症,但也可因母体产生的免疫球蛋白缺乏某些特异性抗体如大肠杆菌,沙门菌抗体而不能控制这类感染.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和特异型抗体,因此可用于败血症的辅助治疗.国内外资料推荐剂量:每次0.2~0.5g/kg每周1次共用4周.
(2)白细胞的输入 重症败血症患儿,若血中中性粒细胞数降低而骨髓储备白细胞又不能补充粒细胞的缺乏时,输入从正常成人血液中分离出来的多形核白细胞,可增强白细胞对病菌的吞噬功能和杀菌活性,从而降低病死率.
(3)交换输血 重症败血症患儿可通过换血除去血液中的细菌,毒素和酸性代谢产物;清除异常血凝物质,纠正异常血凝过程,供给大量新生儿所缺乏的抗体,补体以及吞噬细胞等,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交换输血主张用新鲜全血,换血量为160ml/kg,但要注意换血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电解质平衡紊乱,感染,移植性抗宿主反应等.换血疗法适应于经抗感生素治疗无效的重症新生儿败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