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10 2人回答
健康咨询描述:刚出生2周婴儿感染到一种叫败血症,应该怎么样治疗.
其他答案 (1)
病情分析:
败血症(septicemia)是细菌感染中最严重的疾病,病原菌进入血循环,在其中生长并产生毒素。既不同于菌血症(bacteremia)的细菌仅在血循环中生存而不产毒素,又与毒血症(toxemia)的血液只含有毒素而无细菌有别。菌血症可以有或没有临床表现,后者称隐性菌血症(occultbacteremia)。败血症过程中,病原菌集中在某些组织或器官,形成多处脓肿则称脓毒血症(pyemia)。败血症的发病基础,基于以下两方面:
(1)病人方面的因素:①年龄:好发年龄是幼婴及老人,他们抵抗力差、发病率高。新生儿由于免疫功能不成熟,更易发生这种病症。出生体重越小,发病率越高,国内国外都有有关这方面的统计。婴幼儿时期还可能发生隐性菌血症,患儿除体温略高外,找不到感染病灶的根源。这类菌血症的发生率约为3%~10%。②病菌侵入途径:婴幼儿菌血症起源于皮肤、粘膜及脐部感染者最多。泌尿生殖道和消化道感染常为大肠杆菌或革兰氏阴性菌、厌氧菌侵入途径。呼吸道感染可发生肺炎球菌败血症。由于诊疗技术的发展各种穿刺、内窥镜检查、各种管道插管、引流及透析疗法、体外循环等手术都使细菌易于进入血流。
(2)病菌方面的因素:①病原菌数量大分泌毒力强大的内、外毒素、酶和致病因子,侵袭性强,以及侵入门户血循环充沛,都有利于败血症的发生。②致病菌的种类,随着病儿年龄的增长和药物的发展而不断改变。以往小儿败血症的病原菌,除新生儿期可能为大肠杆菌外,较多见的是链球菌,葡萄球菌及肺炎球菌,其次是脑膜炎球菌与流感杆菌;伤寒及副伤寒、绿脓杆菌等则很少见。自从临床广泛应用抗生素以来,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及肺炎球菌败血症已明显减少。葡萄球菌则因其耐药菌株增多而更易导致败血症。目前,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凝固酶阴性表皮葡萄球菌常为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但是,革兰氏阴性细菌(以大肠杆菌为主)败血症的发病率又有超过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的趋向,绿脓杆菌、肺炎杆菌及产气杆菌、沙雷氏菌、变形杆菌等致病力低的细菌败血症也可发生。B组β溶血性链球菌已成为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的致病菌。四联球菌在新生儿、婴幼儿败血症中也有报告。厌氧菌中以脆弱类杆菌多见。多细菌感染亦有发生。
本章分别叙述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及大肠杆菌所致败血症,而以诊断与治疗都比较复杂的葡萄球菌败血症为重点。
【临床表现】
起病急,突然发热,有时先发冷兼有寒战。体温多持续高热或弛张热。烦躁不安、全身不适、脉搏增快、食欲丧失,并出现头痛、盗汗、消瘦及贫血等症状。年幼儿体温骤升时每易发生惊厥。过分虚弱或循环不好者,可不发热或体温不升。精神方面,意识不清、谵妄以至昏迷。胃肠道症状较多见,如呕吐、腹泻,轻重不一,重者短时间内即出现脱水、酸中毒。部分病儿有关节肿痛。呼吸加速加深、甚至不规则。皮肤及粘膜常出现瘀点、红斑或其它皮疹。猩红热样皮疹多见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败血症。肝脾多增大,偶见黄疸。其他常见并发症有支气管炎、肺水肿、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等。
迁徙性损害的好发部位,常因感染细菌的不同而各异,如肺、脑膜、关节、骨髓、心包和皮下组织等都可成为好发部位。严重败血症往往伴有休克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以革兰氏阴性细菌败血症多见。细节可参阅血液疾病篇感染性休克篇专题。
【实验检查】
血液: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并有核左移倾向。偶亦遇到白细胞总数不增,甚至反而减少,这可能表示预后不佳,在治疗后恢复过程中,淋巴细胞和嗜酸细胞明显增高。进行性贫血。
尿:可出现蛋白尿,亦可见少许白细胞及管型。
粪便:稀便较多,含少许粘液。
细菌培养:除血培养外,从病灶部位及病变体液中有可能分离出病原菌。
【病理说明】
败血症患者最显著的病理变化是组织器官细胞变性、微血管栓塞、组织坏死与出血。除肺、肠、肝、肾、肾上腺等具有上述病变外,心、脾也常被波及。继发性脓胸、化脓性心包炎、腹膜炎、脑膜炎及急性心内膜炎等合并症都较多见。
【诊断说明】
有明显原发性化脓病灶及较为典型的症状时,诊断不困难。高热、皮肤及粘膜瘀点、重性黄疸、脾肿大、以及发病前的皮肤或伤口感染;上呼道感染,或泌尿系统感染,都是诊断败血症的重要线索。此外,进行性贫血、中性粒细胞相对或绝对增多和蛋白尿等,对诊断都有帮助。诊断没确立前即用抗生素治疗,尤其广谱抗生素,每易掩盖病情,给确诊造成困难。对病情较严重或弱小婴儿,一有败血症可疑迹象,即应作必要的有效治疗,不得等候检查结果。
遇到持续发热、一般状况虚弱、病因不明拖延日子已比较多的患儿。应该深入细致地检查有无隐伏的感染灶。对有毛发掩蔽的皮肤、鼻窦、乳突、咽喉及其周围组织、长骨和关节都要认真检查。尿需要反复多次检查。对心、肺、长骨关节等,如有必要,应进行X线透视或摄取相片。
败血症的最后诊断依据是,由血培养分离出病原菌。取得阳性血培养有赖于下面几个关键:尽早在病的急性期取血培养;要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前进行,连续取血培养二次以上。争取在寒战发作或体温骤升时取血,每次分别自两个不同静脉取血能提高培养阳性率,血量要适当。同时还得进行厌氧细菌培养。培养阳性细菌需做抗生素敏感试验以利治疗。
此外,可考虑四唑氮蓝染料的还原试验,这是白细胞吞噬与杀死细菌的作用。影响到四唑氮蓝还原为甲臜(fmazan)。此试验在新生儿更可靠些,因正常新生儿白细胞趋向还原染料较年长儿为强,在年长儿中可出现假阳性。做鲎试验测革兰氏阴性杆菌内毒素,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应注意和胃肠道感染、中毒型菌痢、重症伤寒、粟粒性结核、脑炎和隐性局部感染灶等作鉴别。
【治疗说明】
败血症治疗的主要关键在于:①彻底肃清原发病灶和迁徙性损害,以杜绝病原菌的来源。②使用有效抗生素以尽快消灭血液中所有细菌。③及早发现新的迁徙性病灶,随时予以彻底清除。④提高机体抵抗力,加强支持疗法,身体虚弱、迁徙病灶多、病势严重的患儿,多次输血、血浆、白蛋白或丙种球蛋白,应保证足够的热卡、液体及营养需要。⑤对症治疗,体温过高时给退热药并采用物理降温。发生惊厥时,给镇静剂,必要时可考虑人工冬眠疗法。⑥周密细致的护理。
抗生素的选择和使用方法:治疗败血症,抗生素是首要药物,应及早采用,不等待培养结果。一般同时选用两种抗生素。未得培养结果之前,常需兼顾G+球菌及G杆菌,选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与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联合治疗。以后,再针对培养出的致病菌及其对药物的敏感度,更换最合适的抗生素。病势特别严重的病儿,还应考虑是否需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败血症或败血症性休克是否有益,仍无定论。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15~30mg/kg静脉注射或相当于此剂量的其他制剂并于2~4小时内重复此剂量,有加强心脏收缩能力与稳定溶酶体膜的作用,可抵抗细菌毒素的损害,但由于它可使体内隐性感染病灶发展与播散,必须与足量有效抗生素联合使用。因此,加用这种疗法之前,应全面慎重考虑,一般仅短程(3~5天)治疗。三甲氧苄氨嘧啶(TMP)与抗生素联合使用,往往可以提高疗效。
一般说来,G-杆菌耐药普遍,败血症可选用广谱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与氨基糖甙类联合应用。对绿脓杆菌败血症宜用第三代头孢菌素与氨基糖甙类合用。对链球菌、肺炎球菌败血症宜首选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
厌氧菌败血症,脆弱类杆菌败血症可予较大剂量氯霉素与甲硝唑(灭滴灵)合用。厌氧球菌败血症可用大剂量青霉素与甲硝唑合用。
葡萄球菌败血症的问题比较复杂,其治疗方法拟在下面的专节中讨论。
如果抗生素使用不当,每易造成种种困难,如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体内各种菌群失调,对各种细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影响等。选用抗生素时必须慎重考虑。近来主张间歇静脉给药。
【预后说明】
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为患儿年龄,营养状况,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度,以及治疗开始的早晚和是否彻底等。一般说来,年龄越小,营养状况越差,预后越不好,尤其是葡萄球菌的耐药菌株,病死率可高达30%早期明确诊断,及时进行正确和彻底治疗,是取得良好效果的主要关键。隐性菌血症虽多数预后较好,但亦可发生脑膜炎,仍应警惕。
【预防说明】
一切明显的或隐匿的化脓性病灶如能及早予以清除,败血症的发生就可以减少。小儿时常见的传染病如麻疹、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每易继发较重的呼吸道细菌感染,从而发生败血症。对这类病儿,必须加强保护。对不论多么细小的皮肤创伤必须予以重视,早作适当处理。环境卫生、个人卫生、营养状况及小儿保健工作的不断改善,败血症的发病率必然会随着下降。
不过现在已经把败血症的概念扩展到各种病原引起的严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