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各大医院儿科门诊人满为患,连给打吊针、补液的孩子、举杆子的家长都没地儿站。很多年轻父母抱着发烧的宝宝,一脸焦虑。低热是小儿比较常见的一种发热。小儿低热一般多发生于每天下午,而且持续时间较长,每当孩子低热持续时,家长往往不知如何是好?小儿低热时应该怎么办呢?
目录 1.宝宝发低烧的原因 2.宝宝长期低热应该怎么处理 3.宝宝呕吐低烧的护理方法 4.宝宝发烧的中医退烧方 5.孩子发烧额头也能是凉的
1宝宝发低烧的原因
一、正常小儿的基础体温为36.9℃~37.5℃。一般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以上时,可认为发热。其中,低热是指体温波动于38℃左右,高热时体温在39℃以上。连续发热两个星期以上称为长期发热。
上述基础体温是指的直肠温度,即从肛门所测得,一般口腔温度较其低0.3℃~0.5℃,腋下温度又较口腔温度低0.3℃~0.5℃。
二、主要的症状及原因有以下:
发烧的同时流鼻涕——感冒(感冒症候群)
咽喉痛——咽喉炎、扁桃腺炎
持续发烧39℃左右,白眼珠充血且出眼屎——游泳池热
在高温场所发高烧的同时,筋疲力尽——中暑症(日射病)
腮腺肿胀——流行性腮腺炎
耳朵流水、情绪不稳——中耳炎
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呼吸困难——肺炎
牙床发红、唾液多——口腔炎
呕吐、抽筋、前囟门凸起——脑膜炎
呕吐、抽筋、意识不清——肺炎、急性脑病
尿的次数多、血尿——尿道感染
发烧的同时,抽风——热性抽筋
发烧伴下列情况者应送医院治疗:
(一)注意孩子的精神状态。如果孩子发烧虽高,但精神尚好,服药退热后仍能笑能玩,与平时差不多,表明孩子病情不重,可以放心在家中调养。若孩子精神萎靡、倦怠、表情淡漠,则提示病重,应赶快去医院。
(二)观察孩子面色。如果孩子面色如常或者潮红,可以安心在家中护理。若面色暗淡、发黄、发青、发紫,眼神发呆,则说明病情严重,应送医院。
(三)观察孩子有无剧烈、喷射性呕吐,如有说明有颅脑病变的可能,应去医院。
(四)查看皮肤有无出疹,若有则提示传染病或药物过敏。查看皮肤是否发紫、变凉,若存在则提示循环衰竭。这两种情况均需再去医院。
(五)观察孩子有无腹痛和脓血便,不让按揉的腹痛提示急腹症,脓血便提示痢疾等,也必须上医院。
2宝宝长期低热应该怎么处理
首先,家长要认真观察患儿的体温并做好记录,看一看孩子上午和下午的体温有什么变化,白天与夜里有什么变化。其次,要注意孩子发热时伴有哪些症状。这些都能为诊断提供依据。另外,要及时到医院请医生诊治,通过各种理化检查,除外结核等慢性消耗性疾病,同时做好低热患儿的护理。
对低热患儿一定要注意多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并要多饮水,饮食也要给清淡、易消化之品。
因为虽然发热不高,但此时人体组织器官消耗的水分已开始增多,这是肉眼看不到的,所以要补充消耗的水分,多饮水又可促进体内毒素排出,以淡糖水、糖盐水为宜。注意休息有利于体力恢复。保持环境安静、舒适、空气流通,不干燥,多饮水,饮食清淡,以营养较好的高蛋白、高维生素等易于消化、不油腻之物为好。另外,低热时,一般不用退热药,如长期低热超过1~2周以上者,应就医查明低热原因。
3宝宝呕吐低烧的护理方法
1、维持家中的空气流通:
若家有冷气,维持房间温度于25~27℃之间。可将幼儿置于冷气房中或以电扇绕转着吹,使体温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儿也会感觉舒适些。但如果其四肢冰凉又猛打寒颤,则表示需要温热,所以要外加毛毯覆盖。
2、脱掉过多的衣物:
如果宝宝四肢及手脚温热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热,可以少穿点衣物。
3、温水拭浴:
将宝宝身上衣物解开,用温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宝宝皮肤的血管扩张将体气散出,另外水气由体表蒸发时,也会吸收体热。
4、睡冰枕:
有助于散热,但对较小的幼儿并不建议,因幼儿不易转动身体,冰枕易造成局部过冷或致体温过低。使用退热贴也可以,退热贴的胶状物质中的水份汽化时可以将热量带走,不会出现过分冷却的情况。
5、多喝水:
以助发汗,并防脱水。水有调节温度的功能,可使体温下降及补充宝宝体内的失水。
6、使用退烧药:
当婴幼儿中心温度(肛温或耳温)超过38.5℃时,可以适度的使用退烧药水或栓剂。
4宝宝发烧的中医退烧方
1、生姜一小块(约10克),捣成糊状,敷在手腕处的高骨上,或直接切片贴在高骨处,用医用纱布裹住后,贴上胶布固定,一般40分钟左右就可以退烧。
2、薄荷15克,水500毫升,烧煮5—8分钟即可,待水温凉后,用纱布蘸取反复擦洗腋窝、前额,大腿根,直到孩子烧退为止。
紧急退烧 人体5个“退烧穴”有奇效
发热多是机体正气与外来邪气相搏斗,机体免疫力较强的表现,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特殊处理。但高热(体温在39℃以上者)时,人体内环境失衡,脏腑功能紊乱,特别是小孩,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易出现惊厥,需要紧急处理。那么这五个“退烧穴”就是你的假选。
1、曲池、合谷、外关穴
曲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为曲池。合谷俗称“虎口”,在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凹陷中。曲池与合谷均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既能疏风解表,又能清泻阳明。外关在腕背横纹中点往上取两横指。外关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是解表退热的要穴。用毫针刺这3个穴,能降体温。也可按摩这3个穴,同时配合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向上推向肘部约300次。
2、大椎穴
大椎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是督脉与身体十二正经中所有阳经的交会点,总督一身之阳,是解表退热的常用穴。在大椎穴,以三棱针点刺放血,加拔火罐效果更好。也可以做大椎穴按摩,配合推脊柱,即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由大椎穴直推到尾骨,约推100—300次。
3、十宣穴
即十指尖,共10个。十宣穴急救用途较多,民间广泛应用于热病、癫痫、小儿惊风等。高热时,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3—5滴为宜。
刮痧疗法是人们常用的民间疗法之一,对高热也有奇效。可以选用上述穴位进行刮痧,也可以选背部沿督脉和膀胱经、腋窝、肘窝较大面积处,自上而下,先轻后重,刮至局部皮肤出现紫红色痧点即可。
5孩子发烧额头也能是凉的
孩子体温异常升高也就是发烧,与哭闹后造成的体温升高是不同的。发热时不仅体温增高,还同时存在因疾病引起的其他异常表现,例如面色苍白、呼吸加速、情绪不稳定、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等。由于小儿个体差异和导致疾病原因的不同,发热的表现和过程存在很大的差别。比如同样是肺炎,有的孩子发热不高,有的孩子则高热达39℃~40℃;又比如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热可持续2~3天,而败血症可持续数周。
孩子发热的起病有急有缓,有的先有寒战继之发热,有的发热很高但四肢及额头发凉。所以,用手触摸四肢及额头很难察觉发热,而触摸胸腹部就会感觉到小儿发热。
怎样才算发烧,确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除了量体温外,还要仔细观察孩子的各种表现。正常人体温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一般腋窝温度为36℃~37.4℃,体温超过37.5℃定为发热(俗称发烧),如果进一步划分的话,37.5℃~38℃为低度发热,38.1℃~39℃为中度发热、39℃~40.4℃为高热,超过40.5℃为超高热。家长了解这些,一方面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可以为医生提供较可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