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发病率也直线上升。据统计,较15年前,痛风患者已增加了15—30倍。人们各种不良饮食习惯和对痛风疾病的错误认识,都导致了痛风不能得到很好地预防和治疗。下面就为大家介绍痛风的误区,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目录 1.痛风护理期间要注意什么 2.痛风误区知多少 3.痛风疾病的危害是什么 4.七大因素容易让痛风找上我们 5.痛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痛风护理期间要注意什么
一、建议戒酒。因为饮酒会使人体内的乳酸堆积,而乳酸是对尿酸的排泄有抑制作用的,如此一来,人体内的尿酸就会增高,当尿酸超标,痛风就会发作。这里提到了乳酸,那么就不得不说酸奶,同样地,酸奶也是含乳酸较多的,所以也不建议食用。
二、在饮食中注意食用合理的烹调方法。因为食品中都含有嘌呤量,嘌呤量高也会导致痛风,而合理的烹调方法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嘌呤量。比如痛风病人是不应该喝汤的,那么在煮肉的时候,可与先将肉拿汤煮过,之后把汤去掉,再吃肉。
三、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食物都是含有嘌呤量的,痛风病人应该加以区分,了解清楚什么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比如说,动物肝脏是含嘌呤量最多的,绝对不应该吃;然后,海鲜类的食物尽量不吃,尤其是螃蟹、虾;蘑菇、豆类食品,建议少吃。
四、痛风患者应该多一些喝水。因为当痛风患者尿酸超标的时候,就需要服用碱性药物,以便碱化尿液,然后让尿酸进行溶解及排泄。而这时多喝水则可以稀释尿液,最好可以让每日的排尿量达到达2000ml以上。而睡前饮水可以防止尿液浓缩。
2痛风误区知多少
误区一:喝啤酒容易痛风,喝白酒没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内分泌三病房主任闫爽教授告诉记者,其实不管白酒还是啤酒,主要成分都是乙醇,只是乙醇含量多少的差别。而乙醇会延缓尿酸排泄,导致尿酸堆积,诱发痛风。
误区二:痛风发作时尿酸一定增高。闫爽主任强调,约有30%的痛风病人血尿酸值是在正常范围之内的。痛风发作时即使尿酸在正常范围,也要按痛风发作处理。做出正确的判断需要一定的临床经验。同样,血中尿酸过高的人,有关节疼痛也不一定就是痛风。
误区三:痛风发作立即使用降尿酸药。中华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委员成志锋教授告诉记者,痛风发作时用降尿酸药,血尿酸水平会迅速降低,以致关节内外尿酸水平悬殊,关节炎反而加重。正确的做法是急性期给予一般性处理,如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局部冷敷、大量饮水、应用秋水仙素和消炎痛或布洛芬等。痛风的间歇期再系统地应用降尿酸药。
误区四:痛风石只要服药就能清除。成志锋教授介绍,痛风石是溶解不了的。关键是控制通风的发病,不让痛风石继续长大,如果大到影响关节功能就只能手术摘除。对于反复发作的、顽固肿痛的痛风石,可采取针刀镜下微创清理冲洗术,可以较彻底地清除关节及其周围的尿酸盐结晶,减少或阻止痛风的再次发作。
3痛风疾病的危害是什么
1、心血管损害:痛风患者的心脏血管容易发生动脉硬化的情形,导致血液无法充分送达心脏,血液循环机能不良,引起狭心症或心肌梗塞的机率就特别高,尤其是原本就患有高脂血症的痛风患者更是容易发生心脏疾病。
2、出现高血脂:痛风患者还会出现高血脂现象,因为体内蓄积过多的脂肪容易使动脉硬化而引起高血压,且由于痛风患者日常饮食上偏向摄取高脂、高热量食物,因此体内的中性脂肪含量都相当高,胆固醇值通常也都超过正常标准,是高脂血症的好发族群之一。
3、引起糖尿病:痛风患者会出现血糖增高,严重的还会是糖尿病,痛风病患做口服葡萄糖负荷试验,结果发现有30-40%合并轻症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而是肥胖及暴饮暴食引起胰岛素感受性低所致,如能早期就用饮食疗法,并控制体重,胰岛素的感受性很快即可复原。对痛风病患做口服葡萄糖负荷试验,结果发现有30-40%合并轻症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而是肥胖及暴饮暴食引起胰岛素感受性低所致,如能早期就用饮食疗法,并控制体重,胰岛素的感受性很快即可复原。
4七大因素容易让痛风找上我们
1、男性多于女性
男女之比约为20:1,可能与男性社交较多,饮酒机会多有关,此外女性体内的雌激素促进尿酸排泄。绝经期的女性也要注意痛风的发生风险增加了。我们见到的女性痛风,多为老年女性。
2、年龄
痛风首次发生的年龄多在40岁至55岁之间,随着年龄增加,身体代谢能力减退。
3、家族史(遗传倾向)
近亲属有痛风的,痛风发生率明显增高。
4、酗酒、暴饮暴食
特别是喜欢摄入动物内脏、海鲜、吃火锅、喝肉汤,摄入大量高嘌呤食物。
5、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看看自己是不是胖了,可用身高(厘米)-105计算,例如一个人的身高是170厘米,他的标准体重范围是175-105=70公斤,上下可浮动10%(63-77)公斤,检测一下自己的血糖、血脂,测一下自己的血压。
6、血液病、肿瘤放化疗增加嘌呤的生成。
7、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肾功能损害。
5痛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一)急性期的鉴别诊断
1.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病前有A族溶血性链状菌感染史,病变主要侵犯心脏和关节,下述特点可资鉴别:①青少年多见;②起病前1~4周常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如咽类、扁桃体炎病史;③常侵犯膝、肩、肘、踝等关节,并且具有游走性对称性;④常伴有心肌炎、环形红斑和皮下结节等表现;⑤抗溶血性链球菌抗体升高如ASO>500U,抗链球菌激酶>80U、抗透明质酸酶>128U;⑥水杨酸制剂治疗有效;⑦血尿酸含量正常。
2.假性痛风 由焦磷酸钙沉积于关节软骨引起,尤以A型急性性发作时,表现与痛风酷似。但有下述特点:①老年人多见;②病变主要侵犯膝、肩、髋等大关节;③X线摄片见关节间隙变窄和软骨钙化灶呈密点状或线状,无骨质破坏改变;④血清尿酸含量往往正常;⑤滑液中可查见焦磷酸钙单斜或三斜晶体;⑥秋水仙碱治疗效果较差。
3.化脓性关节炎 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鉴别要点为:①可发现原发感染或化脓病灶;②多发生岁重大关节如髋、膝关节,并伴有高热、寒颤等症状;③关节腔穿刺液为脓性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革兰阳性葡萄球菌和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④滑液中无尿酸盐结晶;⑤抗前风药物治疗无效。
4.外伤性关节炎 ①有关节外伤史;②受累关节固定,无游走性;③滑液中无尿酸盐结晶;④血清尿酸不高。
5.淋病性关节炎 急性发作侵犯趾关节与痛风相似,但有下述特点:①有冶游史或淋病表现;②滑液中可查见淋病双球菌或细菌培养阳性,无尿酸结晶;③青霉素G和环丙氟哌酸治疗有效,可资鉴别。
(二)慢性期的鉴别诊断
1.慢性类风湿怀关节炎 本病常呈慢性经过,约10%病例在关节附近有皮下结节,易与不典型痛风混淆。但本病:①指趾小关节常呈对称性棱形肿胀,与单侧不对称的痛风关节炎截然不同;②X线摄片显示关节面粗糙、关节间隙变窄,有时部分关节面融合,骨质普遍疏松,但无骨皮质缺损性改变;③活动期类风湿因子阳性,关节液无尿酸盐结晶查见。
2.银屑病性关节炎 本病亦以男性多见,常非对称性地侵犯远端指趾关节,且0.5病人血甭尿酸含量升高,故需与痛风鉴别。其要点为:①多数病人关节病变发生于银屑病之后;②病变多侵犯指趾关节远端,半数以上病人伴有指甲增厚凹陷成脊形隆起;③X线像可见严重的关节破坏,关节间隙增宽、指趾末节骨端骨质吸收缩短发刀削状;④关节症状随皮损好转而减轻或随皮损恶化而加重。
3.结核变态反应性关节炎 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变态反应所致。①常先累及小关节,逐渐波及大关节,且有多发性、游走性特征;②病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灶;③可有急性关节炎病史;也可仅表现为慢性关节痛,但从无关节强直畸形;④关节周围皮肤常有结节红斑;⑤X线摄片显示骨质疏松,无骨皮质缺损性改变;⑥滑液可见较多单核细胞,但无尿酸盐结晶;⑦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抗痨治疗有效。
(三)误诊
痛风较易误诊。在欧美等国家,由于痛风比较多见,以致医师有时将非痛风疾病诊断为痛风。而在国内,由于痛风比较少见,常易将痛风诊为非痛风疾病。作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诊断者对于痛风缺乏认识;二是痛风表现不够典型。
1.痛风的漏诊
痛风性关节炎是被误诊的疾病,急性期以误诊风湿性关节炎为最多,发作间期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常见。此外,外科医师常将痛风误诊为丹毒、蜂窝织炎、化脓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等。
对于痛风合并的尿酸性尿路结石,由于结石症可以为痛风的首发症状,故易误诊为单纯尿路结石,而漏诊痛风。痛风结节破溃流出白垩样物,则误诊为骨髓炎或结核性脓肿。
2.被误诊为痛风的疾病
另一方面在痛风多发地区,常将一些有关节表现的其它疾病,误诊为痛风,这些疾病包括:老年人骨质增生症或骨质疏松症引起的关节痛、高尿酸血症合并神经痛风或关节痛综合征等。1991年Wolfe等在9108例风湿病门诊初诊病人中,有164例(1.8%)非痛风病人被误诊为痛风,其中有风湿性关节炎、假性痛风、纤维织炎、银屑病性关节炎等。
3.值得吸取的经验
近十余年来,国内痛风的发病率确有增加趋势,为了防止漏诊,下述经验可供参考:
1.熟悉痛风的临床特征 痛风临床表现确有许多特点,熟悉这些特点,是防止漏诊的前提。
2.了解高尿酸血症的演变 痛风急性发作前或发作时,绝大多数病人血尿酸升高。但在间歇期或慢性期,则血尿酸含量往往正常,故不应以血尿酸正常,轻率排除痛风诊断。
3.慎重评价干扰炎症过程药物的治疗反应 各种有机酸消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保泰松等药物,即可使痛风急性炎症缓解,也可使非痛风性关节炎症状缓解,故不应作为痛风的诊断依据,也不应作为诊断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其它结缔组织病并有关节病变的依据 。
4.对于尿路结石病人应排除潜在性痛风 多发性或复发性的尿路结石,可能为痛风的首发症状,注意复查血尿酸,必要时作24小时尿尿酸定量,以防痛风漏诊。
5.重视X线像的特征 痛风病人有的骨、关节X成像呈缺损性改变,具有较大的特征性,对于罹患数年的病人,阳性率较高。据此可以与上述需要鉴别的关节病变进行鉴别。
6.尽量进行尿酸盐特征性检查 关节滑囊液或痛风结节内容物作尿酸检查的阳性率极高,国内病例报告作该项检查者较少,值得大力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