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黄疸停母乳得不偿失

  黄疸黄疸又称黄胆,俗称黄病,是一种因人体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高,黄疸的症状所引起的皮肤、黏膜和眼球巩膜等部份发黄的症状。一些产妇因新生儿有黄疸,担心产生脑部损伤而放弃母乳喂养,这样做得不偿失。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吧。

目录 1.新生儿黄疸的救助 2.因黄疸停母乳得不偿失 3.黄疸家庭护理要点 4.黄疸和脑瘫疾病的关系是什么 5.黄疸的症状

1新生儿黄疸的救助

  黄疸是因血清胆红素升高而引起皮肤及巩膜黄染。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具有一些特点,概括地说新生儿胆红素形成相对较多,而对胆红素的代谢、排泄功能又较低,所以大部分新生儿在生后一定时期里会发生生理性黄疸,有病时亦容易出现黄疸。

  生理性黄疸的特点:(1)在生后2~3天起出现并逐渐加深,在第4~6天为高峰,第2周开始黄疸逐渐减轻。(2)黄疸有一定限度,其颜色不会呈金黄色。黄疸主要分布在面部及躯干部,而小腿、前臂、手及足心常无明显的黄疸。若抽血测定胆红素,足月儿在黄疸高峰期不超过12毫克/分升,早产儿不超过15毫克/分升。(3)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在第2周末基本上消退,早产儿黄疸一般在第3周内消退。(4)小儿体温正常,食欲好,体重渐增,大便及尿色正常。

  有很多原因可使新生儿发生病理性黄疸。有下列表现之一时常揭示黄疸为病理性:(1)黄疸出现得早,生后24小时内即出黄疸;(2)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血清胆红素大于12~15毫克/分升;(3)黄疸持久,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减轻后又加深;(4)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者;(5)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表现者。

  有病理性黄疸时应引起重视,因为它常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应寻找病因。此外未结合胆红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血脑屏障损害脑细脑(常称核黄疸),引起死亡或有脑性瘫痪、智能障碍等后遗症。所以一旦怀疑小儿有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就诊。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

  1.细胞破坏增多:常见因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或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后者在我国广东、广西、四川等省较多见。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头颅血肿或其他部位出血亦使红细胞破坏增加,引起黄疸。

  2.感染:有一些细菌、病毒感染可引起黄疸。感染可发生在宫内或出生后。败血症、泌尿道感染时黄疸发生率较高。

  3.出生时窒息、缺氧或生后胎粪排出延迟者,黄疸往往较深。

  4.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克汀病)患儿的黄疸消退常延迟。

  5.母乳性黄疸:约占母乳喂养的0.5~1%,目前认为这类母乳中含有一种物质,对胆红素的结合过程有抑制作用,并能促进胆红素自肠道吸收。其表现为生理性黄疸迟迟不退,在第2周末黄疸反达高峰,历时1~2个月才退清。虽然黄疸较深而持久,但小儿并无其他异常,如暂停母乳2—3天,黄疸会明显减轻,再哺母乳,黄疸可有些加深但不会达到原先的程度。母乳性黄疸不会造成不良后果,诊断明确后不要终止母乳喂养。

  生理性黄疸一般毋需处理。生后较早地开始进食可以使胎粪较早排出,而且建立肠道的正常菌群,从而减少胆红素自肠道吸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黄疸。新生儿有黄疸时要避免使用磺胺药、阿斯匹林和含苯钠酸钠的药物,因这些药物有利于核黄疸的发生。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时很多具有氧化作用的药物(如维生素K3、K4,磺胺类,呋喃类)不能使用。病理性黄疸者应送医院诊治,除了治疗基本疾病外,尚可选用照疗法、中药、口服鲁米那及可那明或换血疗法,以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浓度,治疗方法由医生来定。

2因黄疸停母乳得不偿失

  新生儿黄疸分母乳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而母乳性黄疸跟母乳确实有一定的关系。研究显示,母乳中有些成分会导致黄疸代谢比较慢,所以喂母乳的孩子相对于非母乳喂养的孩子黄疸消退慢一点。目前绝大部分专家认为,母乳性黄疸不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也就是说因母乳性黄疸增高了胆红素,不会对婴儿脑部造成损害。为慎重起见,在婴儿出现黄疸后可停喂母乳两天,等黄疸明显消退后再继续母乳喂养。

  一个健康妈妈可提供足月儿正常生长到6个月所需要的营养素、能量、液体量,所以母乳是初生婴儿最理想的食物。研究发现,母乳尤其是初乳含有丰富的抗感染物质,可提高婴儿对消化道、呼吸道和某些传染病的抵抗力;能保护婴儿少患病,其感染率以及哮喘、过敏等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均较人工喂养的孩子低;母乳中的某些物质为婴儿脑神经细胞发育所必需,有利于智力发展。

  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20年前开始用配方奶粉喂养的孩子,到了今天,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率,比母乳宝宝要高。而我国每年新生儿的数量约为1600万,6个月内的纯母乳喂养率仅30%,远低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确定的50%的目标。

3黄疸家庭护理要点

  孩子得了黄疸,全家人都会很着急,可是如果只是生理性的黄疸,就不要着急,在家里注意一些护理方法就可以了。

  家庭护理要点

  1、生理性黄疸是一种生理现象,孩子没有什么不舒服,因此发现黄疸不要着急,此期间可用些葡萄糖冲水喝,糖水的利尿作用可使胆红素加速排出。吃奶不好及饥饿可能使生理性黄疽加重延长。

  2、各种急慢性疾病也可使生理性黄疸加重或延长,应积极治疗这些疾病。

  3、应注意与迅速出现的严重的病理性黄疸相鉴别,观察黄疸进展情况,出生后黄疸发生的时间、部位、程度变化,有无肌张力低下、嗜睡、吸吮反射减弱、发烧、岖吐等情况。若出现上述表现,切莫延误病情,失去治疗时机。

  温馨提示:护理宝宝要注意小细节,多观察注意宝宝的呼吸、脸色、大便的颜色以及次数等。

4黄疸和脑瘫疾病的关系是什么

  许多人患上了脑瘫疾病之后,会发生一定的瘫痪现象,智力发展也受到了影响。许多新生儿患上了黄疸,如果容易不周,还会引发脑瘫疾病。其中的危害性是可想而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新生儿黄疸和脑瘫疾病的常识问题。

  一、新生儿黄疸

  由于体内胆红素的累积引起皮肤、巩膜或其他器官黄染的现象称为黄疸。新生儿出现黄疸,应辨别为生理性或病理性。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产生增多、肝脏不成熟、肠肝循环等特点。容易导致体内胆红素浓度增高,临床上出现黄疸,称新生儿黄疸。

  二、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后2~14d内单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所致的黄疸。一般无临床症状,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足月儿血清胆红素不超过220。6μmol/L(12。9mg/d1),早产儿不超过255μmol/L(15mg/d1)。

  三、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要考虑为病理性黄疸:①生后24h内出现黄疸,胆红素浓度>102μmol/L(6mg/d1);②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20。6μmol/L(12。9mg/d1),早产儿>255lμmol/L(15mg/d1);③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1);④血清胆红素每天上升>85μmol//L(5mg/d1);⑤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周或进行性加重。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分类与儿童和成人相同。按其发病机理可分为红细胞破坏增多(溶血性、肝前性)、肝脏胆红素代谢功能低下(肝细胞性)和胆汁排出障碍(梗阻性、肝后性)三大类。按实验室测定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浓度的增高程度可分为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和高结合胆红素血症,如两者同时存在则称混合性高胆红素血症。

  四、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期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较为常见,为多种病理原因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是由于胆红素产生过多,肝脏对胆红素结合或摄取减少,肠肝循环增加所造成。黄疸一般出现较早,临床上有巩膜、皮肤黄染,大便色黄,小便颜色不深等特点。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是高胆红素脑病的病因。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为:

  (一)胆红素产生过多

  1。母婴血型不合 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导致母亲对胎儿的红细胞产生抗体,当母抗体进入胎儿体循环后,可引起红细胞破坏,产生大量胆红素。临床以Rh、ABO母婴血型系统不合较为多见。

  2。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 本病在新生儿期常易漏诊,可发生溶血危象,胆红素可迅速升高,并伴有红细胞压积的下降。

  3。红细胞酶的缺陷 由于红细胞内在缺陷(如G-6-PD、丙酮酸激酶、己糖激酶等),发生严重溶血和高胆红素血症。G-6-PD缺陷的新生儿常因口服或接触氧化剂而加重黄疸,在我国广东、广西两省较为多见。

  4。血管外出血 当红细胞由毛细血管逸至组织内或吞咽血液至小肠,红细胞的寿命都会缩短,可被组织内巨噬细胞或小肠上皮细胞的微粒体的血红蛋白加氧酶作用下先转变为胆绿素,又在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胆红素而出现临床黄疽。可在2d后发生血清胆红素升高>220。6μmol/L(>12。9mg/d1),并可持续几天。新生儿由于这种原因发生黄疸的并不少见,特别在较大的头颅m肿更为突出。

  5。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增多症一般在生后48h后出现黄疸加深,静脉血红细胞压积>65%为其特征。

  (二)肝细胞功能低下

  1。肝脏酶系统功能不全引起的黄疸。

  2。甲状腺功能低下 黄疸是本病的早期症状之一,胆红素浓度可超过289μmol/L(17mg/d1),并可持续l周以上。尚可出现便秘、脐膨出、声音嘶哑、舌大等症状。据动物实验证明,本病黄疸发生的机制为肝脏清除胆红素时需要甲状腺素的存在。低代谢率的婴儿,肝脏不能充分地维持高能量磷酸盐有效地去结合胆红素。

  3。肝脏的缺氧或瘀血 在窒息、肺炎、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除了表现缺氧的一系列症状外,常出现皮肤黄疸,可能因缺氧抑制肝内葡萄糖醛酸移换酶的活力。瘀血可以减少肝脏微循环的灌注,肝细胞缺氧,同样可以影响肝细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

  (三)肠肝循环增加

  新生儿期保持着胎儿胆红素肠肝循环的特点,因粪内含有大量胆红素,若有肠道梗阻或甲状腺功能低下或巨结肠等使胎粪延迟排出,则胎粪内的胆红素经肠粘膜重吸收,可使胆红素浓度相继升高。

  五、新生儿黄疸与脑性瘫痪

  (一)黄疸的病因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如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G6PD、新生儿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围产期疾病等,既可造成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又可造成贫血、缺氧和缺氧缺血性脑病。这些疾病及病理改变均可导致胎儿和新生儿脑损伤。继而导致脑性瘫痪。

  (二)胆红素脑病

  胆红素脑病是由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及多种新生儿疾病如早产、感染、缺氧、酸中毒等综合造成。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可造成严重脑损伤,是导致儿童脑性瘫痪的重要原因;早产、感染、缺氧等同样可造成或合并脑畸形、脑发育障碍和脑损伤,也可能导致儿童脑瘫。

  (三)黄疸的治疗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各种治疗措施的使用是否及时,是否正确,均有可能使黄疸的控制不满意,甚至使黄疸加重,导致胆红素脑病的出现和加重。因此,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不恰当治疗也是儿童脑瘫的可能原因。

  综上所述,新生儿黄疸疾病和脑瘫疾病的关系,大家应该已经了解到了。大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轻视了疾病的危害性,要知道,疾病的潜力是无穷大的。不然那伤害是我们大家所无法承受的。

5黄疸的症状

  成因当血液中的红血球死亡,红血球中血红蛋白(Hemoglobin)的血红素(Heme)黄疸的症状会于肝脏的库弗氏细胞(Kupffer cells)及脾脏被转化为胆红素。胆红素经肝脏处理后,随胆汁分泌至十二指肠,最后透过消化系统,与粪便一同排出体外。

  黄疸症可根据上述的血红素代谢过程分为三类:

  肝前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当大量红血球被分解时出现的黄疸病症。

  肝源性黄疸:当肝脏无法正常处理胆红素时出现的黄疸病症。

  肝后性黄疸:当肝脏无法正常排除胆红素时出现的黄疸病症。

  [编辑本段]新生婴孩的黄疸症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的一周内可能出现皮肤黄染,黄疸的症状这是由于体内胆红素沉积在皮肤 表面所致,医学上称之为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由于血液中的红细胞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寿命短,易被破坏,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另一方面,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等原因,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

  新生儿发生黄疸可能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病理性的。如果是生理性黄疸,不需要特殊处理就可以自行消退。病理性黄疸是由于疾病所引起的,使胆红素的代谢出现异常,它发生在新生儿的特定时期,使生理性黄疸明显加重,并容易与生理性黄疸相混淆。病理性黄疸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黄疸可由细菌和其他病原体感染所致,如病毒、梅毒螺旋体、弓形虫等;非感染性黄疸有溶血性黄疸、胆道闭锁和遗传性疾病等。

  除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外,还有一种新生儿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其特点为:黄疸程度较生理性高,黄疸持续时间长,有的可持续三个月之久。但婴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引起黄疸的其他病因可发现。停喂母乳后3天,黄疸下降明显。母乳性黄疸与肠道重吸收胆红素有关。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引起胆红素脑病。但值得注意的是:要诊断母乳性黄疸必须首先排除病理性黄疸!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