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未灭谨防误诊

  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近年来,我国各地麻风的致残率、复发率下降并不显著,还在局部出现高流行区,有的老疫区疫情上升。很多患者未能早期发现,有的患者因误诊,发病多年后才被确诊。麻风病要怎么办?下面一起来看一下。

目录 1.麻风病慢性传染接触者定期检查 2.麻风未灭谨防误诊 3.麻风病吃什么好 4.麻风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5.麻风病的传染途径

1麻风病慢性传染接触者定期检查

  九带犰狳在少数地区也可以作为麻风传染源

  在美国和南美洲一些地区有一种动物叫九带犰狳,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其麻风菌的基因型和当地麻风病患者麻风菌的基因型一致,因此,在这些地区,注意少接触此类动物对于避免感染麻风病有一定意义。此外,一些麻风病高流行地区,在外界的土壤,水源等环境中有时也可以发现麻风杆菌,其传染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麻风病的接触者需定期接受检查

  麻风病具有沿着传染源点簇状分布的特点,广东南海一个村庄,1958年发生了一例瘤型麻风以后,其后15年间陆续发生了10例麻风病人;江苏盐城某村,上世纪40年代一名外地瘤型麻风在此村落户后,到1981年,该村先后发生25例麻风病人。麻风病在一些患者的家庭中也有聚集现象,特别是多菌型患者的家庭,家庭中父子,母子或爷孙等传染占有一定比例,因此,对于既往有麻风病的地区,本地的居民及患者的家属均应该定期接受麻风病防治机构的检查,一旦确诊即予以治疗,争取尽早治愈。

2麻风未灭谨防误诊

  近年来,我国各地麻风的致残率、复发率下降并不显著,还在局部出现高流行区,有的老疫区疫情上升。很多患者未能早期发现,有的患者因误诊,发病多年后才被确诊。

  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麻风杆菌和结核杆菌同属于分支杆菌,治结核的药物对二者都有效。麻风杆菌可侵犯周围神经,尤其是能破坏某些浅表部位的皮神经,引起局部麻木、皮疹、神经粗硬和功能障碍。但由于个体抵抗力的差异,有的人染上麻风杆菌后并不会得病。

  麻风在临床上分为少菌型和多菌型两大类。少菌型(旧称结核样型)麻风,多见于老疫区。患者的皮疹为单个或多处大小不一的局限性浅色斑或为成片的丘疹,局部麻木,感觉丧失,不知冷热、丧失触觉、不知刺痛。皮疹扩展缓慢,其上毛脱、汗闭,其周围可触及细绳样粗硬的浅表小神经。多年之后,患侧肢体肌肉萎缩、拘挛、致残。由于患处难以查到细菌,故称为少菌型麻风,皮肤活检可见结核样结构,有助于临床诊断。多菌型(旧称瘤型)麻风,常见于新疫区。患者身上有弥漫多发的小红疹或瘤样结节。发病早期,患处局部麻木和周围神经粗硬并不明显,可有肝脾大等内脏病变。刮片极易查到大量杆菌,组织切片呈肉芽瘤样反应,故得名。多年之后,皮肤浸润肥厚,患者面如狮面,还可因内外眼疾而致盲。

  麻风病的以下特点可帮助识别,以避免误诊:

  ●患者有麻木且不痛痒的皮疹,局部脱毛、汗闭。冷、热、痛、触等浅表感觉缺失。可用冷热试管、棉花毛、针刺等测试。

  ●耳大神经、尺神经、皮疹周围的浅表皮神经有节段性粗硬。

  ●慢性局部性肌无力、萎缩、致残。

  ●查菌或组织活检有阳性发现。

3麻风病吃什么好

  适宜食物

  香菇(干),香菇(鲜),芹菜,苹果,香蕉,胡萝卜,菠菜

  1、红柿肉末蒸豆腐

  原料:西红柿一个、瘦肉60克、土豆二个、豆腐一合。

  调料:清油、食盐、味精适量。

  制法:先将其豆腐切成小块在沸水锅中焯一下捞出,放入大碗内,上面散上一点盐;土豆切成丝状投入沸水锅焯一下,放入豆腐上面;瘦肉斩成肉末后放在土豆上面;再上面放入切成块状的西红柿;再少许加一点盐;用旺火蒸约10分种取出,放入味精拌一下,即可享用。

  特点:此菜富含一定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味道清淡可口,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2、素炒六样

  原料:芹菜、胡萝卜、香干、菠菜、黄瓜、花菜各适量。

  调料:清油、食盐、味精各少许。

  制法:将上述原料分别切成寸段或片状;再将芹菜、香干、菠菜和花菜分别投入沸水锅中焯水后备用。炒锅放油烧热,先投入胡萝卜片多炒几下,再加入黄瓜和其它主料同炒,加入食盐和少许清水,用旺火滚几滚,加入味精出锅。

  特点:色泽鲜艳,口味清淡,营养丰富,对皮肤病患者的康复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注意事项:患者应不喝酒与有兴奋作用的饮料,以及不吃具有刺激性的辣椒、葱、姜、蒜香料等物,这些食物往往易刺激感觉神经装置,易加。

4麻风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在鉴别诊断时必须掌握麻风病的皮损特点,皮损常伴有感觉障碍,周围神经干常呈粗大,瘤型麻风的损害中常检查出麻风菌。用这些特点与其它疾病鉴别时,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鉴别的。

  需要鉴别的皮肤病:瘤型麻风应与皮肤黑热病、神经纤维瘤、斑秃、结节性黄色瘤、鱼鳞病、酒渣鼻、脂溢性皮炎、结节性红斑、皮肌炎等鉴别:结核样型麻风应与肉样瘤、环状红斑、持久隆起性红斑、皮肤黑热病浅色斑型、环状肉芽肿、寻常性狼疮、体癣、远心性红斑等鉴别;未定类麻风应与白癜风、贫血痣、皮肤黑热病浅色斑型浅色斑型和花斑癣等鉴别:界线类麻风应与红斑性狼疮、皮肤黑热病、蕈样肉芽肿(浸润期)等鉴别。

  需要鉴别的神经病:如脊髓空洞症,其它原因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炎、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进行性增殖性间质性神经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股外侧皮神经炎、面神经麻痹等。

5麻风病的传染途径

  1、直接接触传染

  直接接触传染指的是健康的人和具有传染性的麻风病患者的直接接触,传染是有皮损的健康人的皮肤或者粘膜与含有麻风杆菌患者的皮肤或粘膜损害部位相接触所导致的传染方式。

  这种传染情况最多见于和患者密切接触的家属。虽然接触的密切程度与感染发病有关,但这并不排除偶尔接触而传染的可能性。

  2、间接接触传染

  是健康者与传染性麻风患者经过一定的传播媒介而受到传染。例如接触传染患者用过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要比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小,但也不可能忽视。

  3、其它传染方式

  从某种理论上来讲,麻风菌不论是通过皮肤、呼吸道还是消化道等途径都是非常有可能导致麻风杆菌病毒侵入人体,从而导致感染和传播的。

  近来有人强调呼吸道的传染方式,认为鼻粘膜是麻风菌的主要排出途径,鼻分泌物中的麻风菌在离体后仍能存活相当的时间,带菌的尘埃或飞沫可以进入健康人的呼吸道而致感染。

  也有人指出,以吮血虫为媒介可能造成麻风的传染。然而,对这些看法尚有争论。而且在麻风的流行病学方面还未能得到证实。

  尽管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肯定什么是主要的传染途径,但要机体的抵抗无疑是在传染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一个传染性患者的周围人群受到感染的机会虽然相似,但发生麻风的毕竟是少数。

  据调查,在麻风院以及麻风村附近的地区,麻风病的发病率并不是很高,就算是麻风病患者们的配偶,患病率通常都不会超过5%。另外还有大约2/3的麻风病患者是问不出麻风的接触史的。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绝打多数长期密切接触的人并不会发病。

  据调查,在麻风院以及麻风村附近的地区,麻风病的发病率并不是很高,就算是麻风病患者们的配偶,患病率通常都不会超过5%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