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药治新生儿流行性腹泻效果好

  新生儿流行性腹泻是指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不完善及环境因素,易发生感染爆发流行的腹泻。病原以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较为常见,主要通过孕母产道、被污染的乳品、水、乳头、食具、成人带菌者等传播。那么,什么药治新生儿流行性腹泻效果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目录 1.新生儿流行性腹泻病因 2.什么药治新生儿流行性腹泻效果好 3.新生儿流行性腹泻症状 4.新生儿流行性腹泻的治疗 5.新生儿腹泻应该做哪些检查

1新生儿流行性腹泻病因

  不少细菌和病毒可引起新生儿流行性腹泻。

  1、埃希大肠杆菌:以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最多见。埃希大肠杆菌在正常情况栖居于胃肠道,当它具有移生性,肠毒性,细胞毒性或侵袭毒力特性时,便可成为水样,炎症性或血性腹泻的主要致病菌.偶尔也可引起溶血-尿毒症综合征.如正常解剖屏障被破坏,便可扩散至邻近组织或进入血流。

  尿路是埃希大肠杆菌最常见的肠外感染部位,一般是从体外移生而至的.肝胆,腹膜,皮肤和肺部感染也可发生.该菌也是菌血症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菌血症的发生往往无明显的入侵门户.该菌也是一种机会病原菌,它可使因其他疾病而抵抗力低下的病人(如癌肿,糖尿病,肝硬化)或接受皮质类固醇,放射疗法,抗癌药物或抗生素治疗的病人致病。

  中国报道的有O127、O111、O55、O128等引起的流行,也有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引起的暴发流行的报道。

  2、沙门菌:沙门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无芽胞,无荚膜。多数细菌有周身鞭毛和菌毛,有动力,在普通培养基上呈中等大小,无色半透明的光滑菌落,不分解乳糖、蔗糖和水杨苷,能发酵葡萄糖,吲哚、尿素分解及V-P试验为阴性。沙门菌在简单的培养基上即能生长,含有煌绿或亚硒酸盐的培养基可抑制大肠杆菌生长而起增菌作用,沙门菌生长的最佳温度为35-370C,最佳pH为6.5-7.5,沙门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水、牛乳或肉类食品中能存活一年以上,不耐高温和干燥,加热650C 15-20分钟即被杀死,5%苯酚或1:500升汞5分钟可灭活,pH走4.5可使细菌死亡。沙门菌无荚膜,但其细胞外膜包被的多糖层十分粘稠,具有阻止吞噬,逃避补体系统破坏的作用,沙门菌的主要抗原成分为菌体抗原 [0]和鞭毛抗原[H],0抗原是细菌胞壁的脂多糖,目前已发现60多种,每种菌常有数种0抗原,与致病密切有关的多属A、B、C、D和E组,H抗原是蛋白质,有特异性较高的第1相和特异性较差的第2相,0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M型抗体,H抗原则产生IgG型抗体,按照0抗原和H抗原的搭配,沙门菌可分为2000多种血清型,各血清型致病力的强弱可有很大差异。

  80年代中国有些地区多次发生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暴发流行性腹泻,病情相当严重,但也有阿哥纳沙门菌引起的极轻型小流行。

  3、其他细菌如空肠弯曲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虽可引起新生儿腹泻,但很少引起大流行。

  4、轮状病毒(Rotavirus)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引起腹泻。轮状病毒每年在夏秋冬季流行,感染途径为粪-口途径。

  球形,70nm,核酸,分阶段的双链RNA,结构稳定,耐热,耐酸碱,表面有血凝素,抑制V与ecll的接触,可用胰酶破坏血凝素,培养较困难。MA—104恒河猴传代cell培养。引起小儿秋冬腹泻(HRV)属A组,核酸电泳:分阶段4-2-2-3;成人轮状病毒属B组,电泳模式:4-2-24;C组电泳模式:4-3-2-2;D组电泳模式:5-2-2-2。A、B组形态上无法区分,可通过电泳区别。

  秋冬交接时期谨防轮状病毒;据介绍,轮状病毒有明显的季节性,它特别喜欢在20℃左右气温下活跃。

2什么药治新生儿流行性腹泻效果好

  1.婴儿室及新生儿病室的工作人员当入室前应严格执行洗手消毒制度。人员要相对固定,要求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2.室内发生流行性腹泻时应立即消毒隔离,将患儿集中治疗。对接触过患儿的婴儿集中在另一间观察,一旦发病即转入腹泻病房。流行病区应检疫至流行停止。至少应另开一间专收新病儿的病房,其中的工作人员应与流行区分开。

  3.病儿及接触过的婴儿大便培养必须2~3次阴性后方允许出院。留下的衣物、被褥及用具必须严格消毒才能再用。出院后的婴儿如在一周内发生腹泻必须到原产院或医院就诊,不可收入其他医院,以免散播。

  4.如孕妇发生腹泻应立即与其他产妇隔离,并积极治疗,暂时停止对婴儿抱奶。婴儿也应隔离,并做大便培养至阴性时始解除。

  5.积极治疗患婴,(详见小儿感染性肠炎),腹泻新生儿易发生脱水、酸中毒和低血钾症,应及时从静脉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纠正酸中毒,下列补充量作为参考:轻度脱水足月儿120~150ml/kg/d,早产儿150~200ml/kg?d;中度脱水足月儿150~200ml/kg?d,早产儿200~250ml/kg?d;重度脱水足月儿200~250ml/kg?d,早产儿250~300ml/kg?d。补充钠、钾、氯离子根据血电解质测试而定,一般情况下生理盐水与10%葡萄糖液之比例在轻度脱水约为1∶2,中度1∶1,重度1∶1~2∶1。治疗酸中毒轻度者在补充液体后会自行纠正,严重酸中毒者在基础液体中增加NaHCO3,第一次量用5%NaHCO31~2ml/kg,待BE或CO2结合力检查结果出来后则根据BE计算。

3新生儿流行性腹泻症状

  1.消化道症状 不同病原所致的新生儿流行性腹泻各有一定特点,并且患儿常有食欲不振、腹胀、呕吐。

  (1)大肠埃希杆菌肠炎:致病性大肠埃希杆菌肠炎大便为水样、蛋花汤样,有腥臭味;产毒性大肠埃希杆菌肠炎大便为稀水样;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肠炎大便呈黏液脓血样,有腥臭味,大便量不多。

  (2)轮状病毒肠炎:起病急,常发热,大便稀水样,量多,腥臭味可不明显。

  (3)鼠伤寒沙门菌肠炎:大便性状多变,可呈水样、黏冻样、黑绿色或灰白色,有明显的腥臭味。

  (4)真菌性肠炎:大便呈黄绿色稀水样,或豆腐渣样,泡沫多。

  (5)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大便多为黄绿色、暗绿色、水样,有腥臭味。

  2.全身症状 常有精神萎靡、发热、哭吵不安,严重者出现面色苍白、嗜睡、唇周发绀。

  3.其他症状

  并发症: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新生儿腹泻常在短时间内发生脱水、酸中毒、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等并发症,严重者面色发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尿少,出现休克。

  并发感染:有些患儿同时伴有其他部位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鹅口疮、中耳炎、败血症等。

4新生儿流行性腹泻的治疗

  1.护理

  严格消毒隔离制度,避免交叉感染。加强监护、保暖,分开记录尿量及大便量,每天称量体重。注意输液速度等。

  2.饮食及营养维持

  在腹泻的急性期,多不能耐受奶汁,常需先禁食8~12小时,禁食时间不宜太长,以免影响营养。

  3.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补充累积损失量、生理需要量和继续损失量。可采取静脉补液和口服补液,但多采取前者。补液量在新生儿个体差异较大,不同出生体重、不同日龄,需要量均不同,要个体化补充液体,对轻中度脱水补液量不宜过多。新生儿应慎用口服补液盐,因其为2/3张液,其张力过高,新生儿用后易发生水肿,如果需要用亦应稀释到1/2张为妥。

  4.控制感染

  根据病原及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对革兰阴性杆菌可选用头孢第三代抗生素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病毒性腹泻不必使用抗生素。真菌性肠炎应停用抗生素,用制霉菌素口服。

  5.微生态制剂

  目的在于补充肠道正常益生菌群,恢复微生态平衡,重建肠道天然生物屏障保护作用,常见益生菌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链球菌、蜡样芽胞杆菌等。

  6.肠黏膜保护剂

  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持肠细胞的吸收与分泌功能,阻止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常用药物为蒙脱石散。

5新生儿腹泻应该做哪些检查

  实验室检查

  1.粪便检查粪便性状呈糊状、稀便或水样,量多或具恶臭,粪便中不含黏液、脓血或仅含脂肪时,常提示为小肠性腹泻或肝、胆、胰腺功能低下性腹泻;如粪便量少,含黏液、脓血时则多提示为结肠性腹泻;粪便中发现原虫、寄生虫或虫卵,又能排除其他原因时,可提示为原虫、寄生虫性腹泻;粪便培养可分离出多种致病菌,对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应强调粪便取材要新鲜,送检应及时,否则会影响诊断。此外,如一次培养阴性时,不能轻易否定感染性腹泻,还应多次送粪便培养,有时会获得阳性结果。

  2.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如怀疑腹泻是胰腺疾病所致时,应进行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如试餐试验(Lundh试验)、苯甲酰-酪氨酸-对氨基苯甲酸试验(PABA试验)及促胰泌素试验等。

  3.小肠吸收功能试验

  (1)粪便中脂肪球、氮含量、肌纤维和糜蛋白酶含量测定:显微镜高倍视野下,脂肪球高达100个以上时(苏丹Ⅲ染色法),可考虑脂肪吸收不良;粪便中含氮量增加时,考虑系糖类吸收不良;粪便中肌纤维增多,糜蛋白酶含量降低时,都提示小肠吸收不良。

  (2)右旋木糖试验:小肠吸收功能不良者,尿中D-木糖排出量常减少。

  (3)放射性核素标记维生素B12吸收试验(Schilling试验):小肠吸收功能障碍者,尿内放射性核素含量显著低于正常。

  4.呼气试验多为14C-三酰甘油呼气试验。脂肪吸收不良者口服14C标记的三酰甘油后,由肺内呼出的14C标记的CO2减少,而粪中14C标记的CO2排出量增多。近年来开展较多的13C呼气试验可观察糖类的吸收情况,对乳糖吸收不良亦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此外还有14C甘氨酸呼气试验等方法。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钡餐或钡剂灌肠检查可了解胃肠道的功能状态、蠕动情况等,对小肠吸收不良、肠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淋巴瘤、结肠癌等有重要诊断价值。

  2.B超、CT或MRI检查可观察肝脏、胆道及胰腺等脏器有无与腹泻有关的病变,对肠道肿瘤性病变也可提供依据。因此,B超、CT及MRI检查对消化吸收不良性腹泻及肿瘤性腹泻等均有辅助诊断价值。

  3.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对回肠末端病变,如肠结核、克罗恩病,其他溃疡性病变以及大肠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直肠息肉及癌肿、慢性血吸虫肠病等均有重要诊断价值。

  4.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对胆道及胰腺的病变有重要诊断价值。

  5.小肠镜检查虽然小肠镜检查未能普遍开展(新型小肠镜即将问世),但其对小肠吸收不良及Whipple病等有较重要诊断意义。小肠镜直视下可观察小肠黏膜的情况,活组织病理检查可判断微绒毛及腺体的变化等。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