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招让空巢老人过好每天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走向“空巢”的状态。他们相继退休,面对诸多的空闲时间,让他们不知所措,想儿女,却不在跟前。孤独,寂寞瞬间占据整个心灵。老人到底应该如何度过闲暇时段?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有问必答网专家是怎么说的吧,希望这些知识对你们的生活能够有所帮助。

目录 1.空巢老人容易引发的心理问题的现状 2.3招让空巢老人过好每天 3.谁来关爱空巢老人 4.空巢老人是什么意思 5.伴侣动物有利空巢老人健康

1空巢老人容易引发的心理问题的现状

  近日,一项调查显示,九成80后无法赡养父母,其中,有一半以上的80后还需要父母进行资助。确实,随着越来越多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结婚生子,出现了越来越多的“421家庭”,养老问题成为社会焦点。10月16日是重阳节,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老人节。节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给老年人送礼,更在于关注老年人的生存状况。

  所谓“421家庭”,即指一个家庭中,夫妻俩上有4个老人,下有1个孩子。越来越多的80后小夫妻“被421”,成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族”。对于小的,自然要全身心栽培,因而老的就常被忽视,甚至被“晾”在一边。

  80后夫妻或在其它城市打拼成家,不出外的也多喜欢小两口自己住。究其原因,一方面担心与父母同住不方便或者不自由,另一方面也因为大城市生活成本较高,接老人同住,会感到经济压力很大,尤其是近几年,房价一路走高,更让小夫妻难以买大房子。

  根据全国老龄委公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的比例已达49.7%,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7.7个百分点。大中城市的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比例更高,达到56.1%,其中独居老年人占12.1%,与配偶同住的占44%。

  而长时间孤独的生活状态,使得很多空巢老人都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日常生活也受到很大影响。所以子女和国家以及老人社区都要为空巢老人做一些事情来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生活中给以给与他们一些帮助,在没事的时候可以陪他们聊天谈心,给他们一种精神上的陪伴,不让他们感觉都孤单。

23招让空巢老人过好每天

  自找乐趣

  人,一般可以承受生活的重担、生活的灾难,却不易承受生活的“闲”。闲着无事做,会使人产生失落感、抑郁感,诱发心理上的种种弊端。因此,老年人应根据自身条件和个人喜爱,自找乐趣。可以垂钓找乐,也可以弈棋取乐,书画、琴艺更是老年人常找乐趣的“好伙伴”。此外,还可以从养鱼种花、野外散步、练太极拳等去寻找乐趣,求得生活充实,心情愉悦,幸福长寿。

  广交朋友

  广交朋友是老年人克服空巢心理的最佳良药。常言道:“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春长留。”与年轻人交友,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也会重新活跃起来,心理年龄减少,做到人老心不老,恢复青春和活力。与同龄人长期交往,坐谈聊天,更是人生一大乐事。老年人的孤独感也会随之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愉悦之情。

  调整心态

  老人最重要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现代社会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子女大都到外地求学、就业。在农村,即便子女众多,也纷纷外出打工,客观上造成了老人“空巢”。老年人要正视这一社会现实,敞开心扉去接纳它、适应它。“心”是自己的,只有实现了自我安慰,保持健康的心态,才能活得开朗、潇洒、豁达。看得开,拿得起,放得下,快乐就会时刻与你相伴同行

3谁来关爱空巢老人

  近年来,各地关于老人独自在家发生的悲剧不少,空巢老人已经成为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据《北方新报》报道,赤峰市一位古稀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用热得快烧水引发火灾,幸亏被邻居发现及时将老人救出。

  我们理解老人的处境,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在变迁。越来越多的子女在远离父母的城市谋生,子女围绕的传统养老方式已很难维系。空巢老人的隐忧凸显出社会养老体制的欠缺,这些空巢老人究竟该由谁来关心和照顾?百孝善为先,子女有义务有责任常回家看看,但从长远看,整合各种资源,为老人营造幸福的养老环境尤为重要。目前很多城市都在建立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功能涵盖医疗、娱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一个基层的帮扶通道,不但能解决老人的实际生活困难,也能安慰老人孤寂的心灵。人人都会老,空巢老人需要全社会来关爱,从儿女、邻居、社区,再到整个社会,都可以为空巢老人献上关爱。

4空巢老人是什么意思

  空巢老人是什么意思: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空巢老人”现象尤其引人关注。2012年10月29日,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介绍,空巢老人比例很大,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再次引发关注。

  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种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

  性格特征:家庭“空巢”综合常常表现出的症状是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根据调查显示,“在空巢老人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60%。而达到疾病程度,需要医学关注、心理干预的空巢老人,比例占到10%-20%。”问渠心理网认为,社会针对老年人的电视节目少、健身娱乐设施不足,导致老人的精神生活贫乏。再加之空巢老人社会活动减少、子女关怀不够,极易引发精神疾病。

  “老年空巢问题是个社会问题,主要还是社会支持系统不够健全完善。”心理学家指出,这包括物质层面的,比如年老体弱、无人赡养、就医困难。尤其是精神层面,孤独寂寞、对儿女的思念让老人缺乏精神慰藉。国外有义工制度,定期看望老人,陪老人聊天,值得借鉴。

  关爱形式:

  (1)老人要从思想上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建立新型家庭关系。

  减轻对子女的心理依恋。要尽早将家庭关系的重心由纵向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转向横向关系(夫妻关系)。适当减少对子女的感情投入,降低对子女回报父母的期望值。特别是子女到了“离巢”的年龄,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逐步减少对子女的依恋状态。

  (2)老人要及时地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尽快找到新的替代的角色。

  如培养兴趣爱好,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调整生活方式,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公益性劳动等。

  (3)儿女应加强对老人的“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

  儿女应该在情感上和理智上有体贴父母的习惯,即使 “离巢”,也要增加与父母的联系和往来的次数,以避免父母家庭“空巢”综合征的发生。和父母住同一城镇的子女,与父母房子的距离不要太远。

  对于身在异地的子女,除了托人照顾父母,恐怕更加要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了。子女要了解空巢老人在情绪上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应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5伴侣动物有利空巢老人健康

  伴侣动物对空巢家庭老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这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与伴侣动物研究信息中心15日发布的一项最新调查结果。

  “空巢”家庭是指子女、孙子女不与父母同吃同住,最短回家探望时间是一个星期,而家中只有两老或一老常住的家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通过养伴侣动物来丰富感情及生活内容。为了研究伴侣动物与空巢老人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在2002年至2003年间,随机选取了北京市719个“空巢家庭”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喂养伴侣动物的空巢老人无论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更加健康,伴侣动物对人身心健康有直接或条件性影响。

  这项研究使用了日常生活活动性量表评价老人的身体健康,并采用个体评价方式采集心理健康数据考察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力求研究结果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在心理健康方面,通过受访老人对自己的健康、工作、家庭生活、精神健康、情绪健康、生活总体、总体幸福感满意程度的自我评价加以评估。

  主持本次调查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郑日昌教授介绍说,这是国内首次就这一课题开展的大规模学术调查和研究。伴侣动物在包括空巢老人的中国老人群体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兽医学和生物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伴侣动物和其年迈的主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有利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伴侣动物提供给主人一种特别的、多层面的依恋,使人感到被关注并用自己内部的力量自助。国外研究证明拥有伴侣动物的老人生活更愉快,寿命更长,在心脏病发作时的幸存可能性更大。而且,伴侣动物有助于慢性病人的治疗和残疾人康复,可协助养老院的服务。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占全国家庭户总数的20.09%。其中,“空巢家庭”户占22.83%。按普查结果计算,全国3.4亿个家庭中,至少有2340万名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需要社会照料。由于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下降,“空巢”现象将日益突出。现在我国城市中的空巢家庭至少超过30%,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80%以上,这意味着大部分老年人家庭都成了“空巢”。

  饲养宠物能缓解老人不幸

  1989年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对享受医疗保险服务的938位对象的就医行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观察,发现在个人特征及健康状况等基本指标相同的情况下,不饲养宠物者在一年的观察期内就医次数的增加与他们过去累计蒙受的不幸事件相关,在饲养宠物者身上却不存在这类关联。研究同时发现饲养狗的人更能承受不幸事件的打击而不必求医问药,宠物可缓解老人不幸。

  这项研究发现,老年人需求医疗服务的频率与生理健康和心理压力有关。当心理压力增加时,老年人对亲情的需求也增加,他会更多地注意身体的不适并为此忧心忡忡,增加就医的需求。研究发现,四分之三的宠物主人说宠物让他们感觉松弛,给他们安全感和毫无偏见的接纳和关爱,为他们带来友谊和亲情。他们的生活中因此有了可以交流的伴侣,对亲情、友情的渴望部分地在宠物身上获得了满足。

  在老年人当中,配偶亡故是最常见、最严重的不幸事件,经常使幸存者陷入孤独的深渊,狗让主人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让主人家有了生气和更多的活力,让主人的生活更加愉快,更让主人感受到亲情和依恋关系,在缺乏亲人相伴时,狗为主人提供的这种情感依托有助于改善主人的生理和精神健康。

  研究证明养狗者与养其他宠物者相比,他们同宠物相处的时间更多,有50%的养狗者称他们一天24小时都与狗在一起,而养猫者中只有7%的人这样说。对老年人的调查表明,狗与主人间的关系同其他宠物与其主人间的关系有着质的区别。狗与其主人在一起谈话和外出的时间更多,在遛狗过程中,主人认识了很多人,有许多和别人交流的机会,促进了老人的社交生活,改善了老人的心情,也促进了生理健康和活力,有利于克服慢性病的困扰。观察证明,把宠物引入晚期癌症病人的生活或老年人病房可产生积极的社会和心理效果。美国加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Judith M. Siegel

  饲养伴侣动物能节省人类医疗支出

  澳大利亚和德国1998年的调查结果充分显示养伴侣动物的好处:养狗和养猫者比非宠物拥有者就医的频率要少,住院的时间也少得多,可以节省大量医疗开支。

  在澳大利亚,狗和猫的拥有者比非拥有者去看医生的次数少12%;在德国少16%。他们住院的时间平均比非拥有者要少32%;同时,狗和猫的拥有者服药治疗心脏病和睡眠困难显然比非拥有者少得多。宠物拥有者和非拥有者住院时间有巨大差别。

  在西方国家,医疗是庞大的一笔开支,大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到15%。所以即使减少就医的数量很少,也会节省不少开支。在德国,1996年医疗支出为3,540亿德国马克,占GDP的10%。这项支出中,96%为公共支出。在澳大利亚,1994至1995年间医疗支出为365,910亿澳元,占GDP的8%还多。这项支出中,68%为公共支出,32%为私人支出。

  在拥有伴侣动物的人群中,年龄较大者特别受益,因为这些人(平均地讲)不但比别人更寂寞,而且身体也较欠佳。在澳大利亚,60%以上拥有猫或狗的人比非拥有者看医生和服药要少得多。在德国,拥有狗或猫的年长的男子平均每年看医生的次数为3.0次而非拥有者为4.5次(33%的差别);住院的天数平均为2.2天而非拥有者为6.0天(63%的差别)。

  如果狗和猫对人类有益,政府应考虑采纳相关公共政策,以使高风险人群(特别是年长者)能够保留宠物,甚至获得新的宠物。

相关资讯
目录 置顶
目录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