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肌病介入起搏后并发症

  缺血性心肌病( ischemic cardiomyopathy, ICM)属于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或晚期阶段,是指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弥漫性纤维化,产生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类似的临床综合征,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不断增加, ICM对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危害也日渐严重。介入永久起搏器是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一种常用方法,但是其并发症比较多,不妨了解下面这几种。

目录 1.概述缺血性心肌病临床表现 2.缺血性心肌病介入起搏后并发症 3.缺血性心肌病如何治疗好得比较快 4.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多少钱 5.缺血性心肌病诊断鉴别

1概述缺血性心肌病临床表现

  1.患者有明确的冠心病史,42%~76%有心绞痛史,有的报告高达72%~92%,64%~85%患者有1~2次或更多的心肌梗死,70%患者的心电图可见Q波。糖尿病患者可出现无痛性心梗。少数患者仅为X综合征,即运动平板试验阳性而冠脉造影阴性,有较典型的心绞痛,可能与微小血管病变有关。

  2.患者有心脏扩大表现,呈普大型,常以左室大为主。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S1低钝,常有S3和S4,可闻及P2亢进。88%患者有二尖瓣反流,继发于左室扩大。缺血性心肌病可合并乳头肌功能不全,在心尖区常可闻及二尖瓣反流性收缩期杂音。两肺底可闻及散在湿啰音。

  3.患者可有室间隔穿孔所致的心衰表现和典型的新出现的胸骨左缘3、4肋间粗糙的收缩期杂音,少数可猝死。3%~10%的患者在心梗后可出现室壁瘤,有持续性ST段抬高表现。

  4.患者有心衰的临床表现,75%为左心衰,33%为右心衰,90%~100%发生长期难治性心衰。100%有心电图异常,如ST-T改变、各种心律失常和Q波。

2缺血性心肌病介入起搏后并发症

  出血和血肿:切口渗血或囊袋血肿多见。术前停用抗凝剂,术中严格止血,术后压迫,一般多可避免。如果血肿较大,应在严格消毒下穿刺排血。

  感染:囊袋感染最常见。严格消毒和无菌操作,术前、术后使用抗生素,术中囊袋用PVP碘或抗生素冲洗,可减少感染机会。一旦感染,起搏器移位将不可避免。

  皮肤压迫性坏死:囊袋皮肤压迫性坏死的原因中,慢性感染占60%,囊袋张力过高占20%,皮肤过敏占20%。一旦发生宜及早更换起搏器位置。

  心律失常:安放电极时,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所以操作时应动作轻柔,必要时使用利多卡因,准备电复律和临时起搏器。

  心肌穿孔:操作电极时用力过猛或电极张力过大,均可致心肌穿孔。表现为左下胸痛,心脏不起搏而胸腹壁随起搏脉冲跳动。电极可穿入左室,也可穿至心外膜。胸片提示电极位置异常。一旦确诊,应将电极撤回心腔,重新定位,一般较少引起心包压塞。

  感知障碍:感知不良和感知过度常为电极导管因素所致。下调感知灵敏度值可改善感知不良。上调感知灵敏度值、延长反拗期或改用双极导管等可改善感知过度。

3缺血性心肌病如何治疗好得比较快

  1.减轻或消除冠心病危险因素:公认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血压升高、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超重、有患冠心病的家族史以及男性,其中除家族史和性别外,其他危险因素都可以治疗或预防。

  2.改善心肌缺血:对于有心绞痛发作或心电图有缺血改变而血压无明显降低者,可考虑应用血管扩张药改善心肌缺血。

  3.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肌病一旦发生心力衰竭,应重点纠正呼吸困难、外周水肿和防治原发病,防止心功能的进一步恶化,改善活动耐受性,提高生活质量和存活率。

  4.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的处理: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心肌缺血引起的纤维化和灶性瘢痕,表现为心室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故要着重应用改善舒张功能的药物,以硝酸酯类、 β-受体阻滞药、钙通道拮抗药为主进行治疗。该类型患者不宜使用洋地黄和拟交感胺类正性肌力药物。

  5.并发症的防治

  (1)心律失常:在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中,各种心律失常非常常见,心律失常会加重原有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和体征,应注意防治。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考虑到有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肌的负性肌力作用可影响心脏功能。

  (2)血栓与栓塞:有心腔扩张并伴心房纤颤者,特别是过去有血栓栓塞病史者,易发生附壁血栓以及其他脏器的栓塞。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防止血栓栓塞。

4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多少钱

  缺血性心脏病是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疾病,老年人发病率高。引起心肌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的粥样硬化。引起动脉硬化除与年龄有关外,高血压、高胆固醇、糠尿病、吸烟及缺乏体力活动、肥胖等可以加速加重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心脏为需氧器官,需要有充足的氧及代谢物质来供给心脏收缩所需要的能量。当心脏的耗氧量超过冠状血流所提供血量即产生缺血引起心绞痛。本文主要内容为大家介绍一下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治疗方法及治疗费用。

  由于本病的最主要发病原因是冠心病,临床表现同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故其治疗主要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心肌缺血为主,控制冠心病,防治冠心病危险因 素,积极治疗各种形式的心肌缺血,推迟或减缓充血型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控制心功能的进一步恶化。

  缺血性心肌病的治疗费用需要多少?专家提示:缺血性心肌病的治疗费用也不能确切的说具体是多少,因为病情轻重程度不同,费用多少也不同,另外,还与患者所用的疗法,选择的医院的性质,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医院的收费标准相挂钩的。目前,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左右。

5缺血性心肌病诊断鉴别

  诊断

  诊断本病必须具备3个肯定条件和2个否定条件,3个肯定条件为:①有明确冠心病史,至少有1次或以上心肌梗死(有Q波或无Q波心肌梗死);②心脏明显扩 大;③心功能不全征象和(或)实验室依据;2个否定条件为:①排除冠心病的某些并发症如室间隔穿孔,心室壁瘤和乳头肌功能不全所致二尖瓣关闭不全等,因为 这些并发症虽也可产生心脏扩大和 心功能不全,但其主要原因为上述机械性并发症导致心脏血流动力学紊乱的结果,其射血分数虽有下降,但较少<0.35,并非是心脏长期缺氧,缺血和心 肌纤维化的结果,故不能称为缺血性心肌病,上述是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的并发症,其治疗主要措施为手术矫治,而缺血性心肌病主要是内科治疗,两者有较大区 别,②除外其他心脏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脏扩大和心衰。

  鉴别诊断

  缺血性心肌病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即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痉挛等病变引起,少数是由于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冠脉动脉炎等疾病所致。

  (一)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病,主要特征是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生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等,其临床特征与ICM非常相似,鉴别诊断也相当困难,特别是50岁以上的患者,若伴有心绞痛则极易误诊为ICM,由于扩张型心肌病与ICM的治疗原则迥然不同,故对二者进行正确的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掌握以下要点,则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1. 扩张型心肌病发病年龄较轻,常有心肌炎病史;而ICM发病年龄较大,多数有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病史,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等。

  2. 心电图检查:扩张型心肌病与ICM患者的心电图都可表现为左室肥厚伴劳损,异常Q波及心律失常等,不易鉴别,但扩张型心肌病常伴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ST - T改变也多为非特异性,无定位诊断价值。

  3. 胸部X线检查: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影呈普大型,心胸比多在0. 6以上,透视下见心脏搏动明显减弱,晚期常有胸腔积液,心包积液或肺栓塞征象,ICM患者虽有心影明显增大,但多数呈主动脉型心脏,并伴有升主动脉增宽及主动脉结钙化等。

  4. 心脏超声检查时扩张型心肌病与ICM的鉴别要点:

  (1)心脏形态学对比:扩张型心肌病因心肌广泛受累,常表现为4个心腔呈普遍性显著扩大;而ICM常以左心房及左心室扩大为主,并常伴有主动脉瓣及瓣环增厚,钙化,

  ( 2)室壁厚度及运动状态比较: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室壁厚度弥漫性变薄,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而ICM患者心肌缺血部位与病变冠状动脉分布走行密切相关,缺血严重部位则出现室壁变薄及运动减弱,故常见室壁厚度局限性变薄,室壁运动呈节段性减弱或消失,

  (3)血流动力学变化: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因心脏呈普遍性显著扩大,常继发各瓣膜及瓣膜支架结构改变而引起多个瓣口明显返流;而ICM 患者因以左心房及左心室扩大为主,常伴二尖瓣口返流,

  ( 4)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因心肌病变弥漫广泛,左心室扩大明显及心肌收缩无力,故心脏收缩功能明显降低;而ICM患者虽左心室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短率均有降低,但其程度则较扩张型心肌病相对较轻。

  5. 周围动脉超声探查:目前认为,用周围动脉超声探查颈动脉,股动脉,可以作为揭示冠状动脉病变的窗口,并可为扩张型心肌病与ICM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已有研究显示,扩张型心肌病仅少数患者的颈动脉与股动脉斑块呈阳性;而ICM患者颈动脉与股动脉斑块则全部阳性,虽然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颈动脉与股动脉斑块并非绝对阴性,但颈动脉与股动脉斑块阴性则可作为排除ICM诊断的重要条件。

  6. 放射性核素检查 :核素在心肌的分布不仅与血流有关,还与心肌细胞的功能和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一般认为, ICM比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肌损伤更重,纤维化程度更高,因此,行99m Tc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 IB I)心肌灌注显像检查,扩张型心肌病多显示为不呈节段性分布的,散在的稀疏区,范围小,程度轻,表现为较多小片样缺损或花斑样改变;而ICM患者多呈按冠状动脉分布的节段性灌注异常,心肌血流灌注受损程度重,范围大;当灌注缺损范围大于左心室壁的40%时,则对ICM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7. 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导管检查可见左心室舒张末压,左心房压及肺毛细血管楔压升高,心排出量和搏出量减少,射血分数降低;左心室造影可见左心室腔扩大,左心室室壁运动减弱;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

  (二)酒精性心肌病

  酒精性心肌病是指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心肌病变,主要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等,在临床上与扩张型ICM有许多相似之处,鉴别较为困难,与ICM比较,酒精性心肌病所具有的以下特点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 1)有长期,大量饮酒史,

  (2)多为30~50岁男性,且多伴有酒精性肝硬化等,

  (3)停止饮酒3~6个月后,病情可逐渐逆转或停止恶化,增大的心脏可见缩小,

  ( 4)心电图检查:可见非特异性ST - T改变(无定位诊断价值) ;病程早期停止饮酒者,数个月后ST - T改变可恢复正常;若至病程晚期,即使停止饮酒,其ST - T改变也难以恢复正常,

  ( 5)胸部X线检查:心影呈普大型,心胸比多在0. 6 以上,透视下可见心脏搏动减弱,无升主动脉增宽及主动脉结钙化征象,( 6)心脏超声检查:心脏各房室腔均有扩大,但以左心房及左心室腔扩大为主;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常合并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但无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及主动脉瓣增厚,钙化征象,此外,停止饮酒后对患者进行动态观察,可见其左心房及左心室内径明显缩小。

  (三)克山病

  克山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地方性心肌病,临床上根据其起病急缓及心功能状态不同而分为急型,亚急型,慢型及潜在型四型,慢型克山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心脏增大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其心电图,心脏超声及胸部X线检查所见均与扩张型ICM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克山病的下列临床特点则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1)有明显的地区性,病区分布在包括黑,吉,辽,内蒙,晋,冀,鲁,豫,陕,甘,川,滇,藏,黔,鄂15个省及自治区的低硒地带上,

  ( 2)具有人群多发的特点,绝大多数患者为农业人口中的生育期妇女及断奶后的学龄前儿童,而ICM则以老年人多见,

  (3)心电图检查显示,绝大多数克山病患者有心电图改变, 其中以室性早搏最常见, 其次是ST - T改变及房室传导阻滞等,但ST - T改变为非特异性,无定位诊断价值,

  ( 4)胸部X线检查显示多数患者心影呈普大型,少数为二尖瓣型或主动脉型;透视下可见心脏搏动明显减弱;无升主动脉增宽及主动脉结钙化征象,

  ( 5)心脏超声检查:克山病患者心脏多呈普遍性显著扩大,室壁弥漫性运动减弱,心肌收缩无力,心脏收缩功能明显降低,同时伴多个瓣膜口明显返流;而ICM患者室壁呈节段性运动障碍,并常合并主动脉瓣增厚及钙化等。

  (四)心肌炎

  以病毒引起的心肌炎为多见,常为全身性感染的一部分,多发生在急性病毒感染之后,病人常先有呼吸道炎症或消化道炎症的表现,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有胸闷,心前区隐痛,心悸和乏力等症状;重者心脏增大,发生心力衰竭或严重心律失常如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而致死,少数病人在急性期后心脏逐渐增大,产生进行性心力衰竭,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核素心肌显像改变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相应改变类似,但心肌炎患者多属青少年或中年,血清中病毒感染的相关抗体增高,咽拭子或粪便中分离出病毒有助于鉴别,心内膜或心肌组织活检可见心肌细胞坏死,炎性细胞浸润,从心肌中分离出致病病毒可有助于本病的鉴别,冠状动脉造影一般无冠状动脉狭窄。

  (五)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患者心脏增大而心肌张力减弱,心肌细胞内有黏蛋白和黏多糖沉积,呈假性肥大,严重时心肌纤维断裂,坏死,间质有明显水肿,水肿液中含多量的黏液素,临床上多有明显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表现,如怕冷,表情淡漠,动作迟缓,毛发稀疏并有黏液性水肿,可有劳累后呼吸困难,乏力和心绞痛,一般都有明显的黏液性水肿体征,心脏浊音界增大,心尖搏动弥散而微弱,心音低弱,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P波和QRS波群低电压,T波在多数导联中低平或倒置,若心脏病变累及传导系统,可引起束支传导阻滞或房室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腔扩大,搏动减弱,常可见到心包积液,但老年患者黏液性水肿的表现可以不典型,若偶有心绞痛症状而心脏增大并发生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时易被误诊为缺血性心肌病,但这些患者通常表现有表情淡漠,动作迟缓并有黏液性水肿的临床体征,在有心力衰竭情况下心率仍不增快,并且很少发生异位性快速性心律失常,T4和T3降低,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增高,血浆蛋白结合碘低于正常,甲状腺摄131I率低于正常而尿中131I排泄率则增多,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计数减少,基础代谢率降低,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大量心包积液,由于其发生较缓慢,故心脏压塞症状多不明显,静脉压也多属正常,积液内富含胆固醇和蛋白质。

  (六)缩窄性心包炎

  常继发于反复的心包积液,有结核性或化脓性心包炎病史,心包脏层和壁层广泛粘连,增厚和钙化,心包腔闭塞形成一个纤维组织的外壳,病变常引起腔静脉的入口处及右心房处心包膜明显纤维化,因而主要导致腔静脉系统淤血,影响心室正常的充盈,使回心血量减少,引起心排出量降低和静脉压增高的临床表现: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腹部膨隆,乏力和肝区疼痛,有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腹腔积液及下肢指陷性水肿,心尖冲动不易触及,心浊音界正常或轻度增大,心音低,有时可闻及心包叩击音,血压偏低,脉压小,X线检查示心影正常或稍大,搏动微弱或消失,心缘僵直不规则,正常弧度消失,多数病人可见心包钙化影,心电图示低电压及ST-T异常改变,超声心动图示心室容量减小,心房扩大,室间隔矛盾运动,心室壁增厚及活动消失,心包钙化者可见反光增强,心导管检查可见右心室压力曲线呈舒张早期下陷而在后期呈高原波。

  (七)心脏淀粉样变性

  心脏淀粉样变性是由于淀粉样物质沉积于血管壁和其他组织中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限性疾病,主要累及心,肾,肝,脾,肌肉,皮肤和胃肠道等组织器官,多见于中老年人,心脏淀粉样变性的主要特点为蛋白-多糖复合物沉积,此复合物有可以与γ球蛋白,纤维蛋白原,清蛋白及补体结合的特殊位点,沉积可分为局限性或弥漫性,弥漫性者淀粉样病变广泛沉积于心室肌纤维周围,引起心室壁僵硬,收缩和舒张功能都受到限制,病变可累及心脏传导系统及冠状动脉,常有劳力性呼吸困难,进行性夜间呼吸困难,心绞痛,乏力及水肿,超声心动图类似限制型心肌病改变,可表现右房室增大,右室心尖闭塞,而左室常不增大,室间隔和室壁呈对称性增厚,心肌中可见散在不规则反射回声,乳头肌肥大增粗,可有二,三尖瓣关闭不全征象,半数以上病例可有轻至中度心包积液,此外,可有肺动脉高压征象,X线检查可有心脏增大,心脏冲动减弱,以及肺淤血征象,心电图示QRS波低电压,有房性心律失常或传导阻滞,明确诊断常需作心内膜活检。

  (八)原发性限制型心肌病

  原发性限制型心肌病是心内膜及心肌纤维化引起舒张期心室难以舒展及充盈所致,发病原因未明,可能与感染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有关,嗜酸性粒细胞常分泌一种蛋白质,引起心内膜及心肌纤维化,病变以左心室为主,纤维化在心尖部位最明显,心室内壁的纤维化使心室的顺应性减弱甚至丧失,在舒张早期心室快速充盈后血液的进一步充盈受到限制,根据两心室内膜和心肌纤维化的程度及临床表现,可分为右心室型,左心室型及混合型,以左心室型最多见,右心室型和混合型常以右心衰竭为主,左心室型则以呼吸困难,咳嗽及两肺底湿性啰音为主,与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的鉴别有时是非常困难 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常常不能鉴别,可是,一般情况下两者还是有明显的不同点,限制型心肌病有两型,一型见于热带地区,发病年龄较早,且多为青少年,另一型常见于温带地区,均为成年人,多数在30岁左右,男性居多,在该型的早期,约半数发病时有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全身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这些患者往往无冠心病病史,心绞痛少见,冠状动脉造影无阻塞性病变。

  (九)其他

  应注意与由后负荷失衡引起的心肌病变以及由于冠心病的并发症等原因而导致的心力衰竭相鉴别,如高血压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以及室间隔穿孔,乳头肌功能不全等。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