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沟通七大技巧和方式

  俗话说:子女好与坏,在于沟通和关怀。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的艺术。没有两代人之间正常的心理沟通,就没有有成效的家庭教育。要学会利用身边的景、物、社会生活等来促进与孩子心灵的交流。这里将给家长描述与幼儿沟通的技巧和方式:

目录 1.​和孩子沟通七大技巧和方式 2.这四句俗语可帮助孩子成大事 3.学会合理释放别把压力转给孩子 4.不受孩子欢迎的4类家长 5.让孩子更听话的三句话

1​和孩子沟通七大技巧和方式

  1、把自己变成孩子,和孩子融成一片。 在和孩子进行交流时,很多家长喜欢用训斥和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对待幼儿,孩子在家里没有玩伴,这会让孩子心里对父母产生一种距离感和恐惧感,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怎么会敢和爸爸妈妈进行沟通,或对爸爸妈妈提出问题呢?

  2、和孩子密切相处,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喜好。 沟通最主要的一个方式就是聊天,爸爸妈妈们要腾出时间和孩子相处,密切观察孩子对哪些事物感兴趣,了解他最近是否遇到苦恼的问题,然后就孩子的想法和喜好寻找话题进行交流,这样会激发孩子和父母交谈的兴趣,促进亲子关系。

  3、学会倾听孩子,学会向孩子倾诉。 现在很多文章都在引导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但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家长要学会向孩子倾诉。沟通是互动的,是双方面的。如果家长只一味倾听孩子的想法,那你的孩子就可能会变成一个只喜欢吐苦水,寻求别人帮助却不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帮助别人的人了。

  4、体会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的玩具坏时,或当孩子和小伙伴闹别扭时,孩子会难过上好半天,如果家长认为:小孩嘛,很快就会忘记的。或者就只会一味和孩子说:“没关系的,要坚强点。类似这样硬邦邦的安慰,孩子会觉得你根本体会不到他的难过,久而久之,他遇到困难时就不会和你说,而是一个人憋在心里了。如果父母改成说:“我也很难过,我们一起来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这件事情好嘛?”相信你的孩子会很愿意和你沟通的。

  5、了解孩子的潜能,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合理。 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资质和潜能,如果想让你的孩子有良好的发展,那么现在开始先停止按你的喜好来为孩子选择学习的内容,停止逼迫孩子进行一些活动。了解来自与观察,例如:孩子对音乐声特别敏感,听到音乐声就特别兴奋,平时能模仿不同的声音,对音阶的掌握很准确,喜欢各种乐器,那么表明你的孩子在音乐方面有很大潜能,可以和孩子进行商量让他参加音乐类的学习。

  6、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 0~6岁的孩子都是好奇宝宝,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是他们细想火花的一次闪现,如果家长随意对待,敷衍了事或者信口雌黄,那么你可能扼杀了孩子一次具有创造性的想法或把孩子引到了一个错误的方向上。家长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有耐心,认真回答。在方式上不可运用生搬硬套理论解说或成人化口语,尽量采用拟人化或童话式的方法给孩子讲解,符合孩子“泛灵”的特点。

  7、避免对孩子使用命令的口气。 家长在和幼儿说话时尽量避免用“我警告你……”,“你马上给我……”,“你怎么那么笨……”,“我不允许……” 等具有威胁、命令、责备、拒绝等用语。也许你一时控制不住自己说出的一句话,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重大的影响。当你很生气时,一定要让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去和孩子进行交谈,因为人生气的时候是会失去理智的,不要让不理智的情绪控制住你的语言。

2这四句俗语可帮助孩子成大事

很多家长非常重视教育孩子希望他可以成大事,于是便一个劲地教育孩子。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小道理足以对孩子的一生造成好的影响。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下生活小事所蕴含的道理。

  1.团结就是力量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团体的合作,团结就是力量是自古不变的道理。如若孩子懂得团体合作的重要性便相当于向成功迈进一步了 。孩子上幼儿园玩游戏,蚂蚁搬家等等的日常所见都能体现出这样的道理。家长可以借此对孩子作出引导,告诉孩子从中的道理 。另外,家长可尝试着让孩子体验一天只有自己的生活,让孩子明白协作的重要性。

  2.细节决定成败

  现今,很多年轻人都偏于急躁,这便使得他们容易忽略一些小细节,甚至会由此而造成损失。日常生活中,家长不防让孩子玩叠 叠高等游戏,让孩子明白每一个细节的重要性。当然,家长可以在玩的过程中引导孩子进行游戏并尊重孩子的选择。另一方面, 家长可以让孩子观察一些事物并记录下来,以此考验孩子的观察力。

  3.有备无患

  人生中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预料,所以我们要学会为自己选择后路有备无患。凡事我们如若无法控制,便要提前做好后备方案。孩 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解答,这样不仅仅能开发孩子的智力,也使得孩子有了另外一道解 决方案。孩子以后遇事也会习惯性地准备多种解决方案。

  4.笨鸟先飞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特长,家长不要因为孩子在某一方面学得慢而觉得孩子不聪明。反之,家长可以借机教育孩子学会笨鸟 先飞的道理。让孩子在努力的过程中得到进步,由此明白笨鸟先飞的道理。孩子收获了生活中的小成功,自然也会更加的有毅力 面对未来的挑战。这样的体验比书本上的教育会来得更深刻。

3学会合理释放别把压力转给孩子

没有人是完美的,孩子会犯错,父母也会犯错。犯错其实并不可怕,我们可以从错误中获取经验,学到更多育儿的知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也是跟孩子一起成长的。生活中一些家长因为压力太大,而在教育过程中犯一些错误。

  1.父母有压力很正常

  其实父母有压力是很正常的,因为对于有工作的家长来说,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兼顾繁忙的工作,压力是每个父母必须要面对的 。但是父母要切忌不要把压力发泄到孩子身上,当父母在工作中压力太大的时候,有时候会把气撒到孩子身上,也许当时你毫无意识。比如因为孩子不小心把果汁撒到地上,你就会对孩子大吼大叫,在你压力很大的时候,你已经忘记了他只是一个孩子 ,他犯的错误对于小孩来说是很正常的,尝试静下心来让自己能够正常思考,在对孩子的错误做出正确的处理方式。

  2.不要大声责骂孩子

  压力会把一个人的情绪放大,所以孩子的一些小错误在你的眼里,就会变成不可饶恕的大错,会让你更加生气。不要再责骂过孩子以后才意识到自己的不对,要在状况发生的时候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学会缓解自己的压力,但是不能把孩子当做你发泄压力的对象。要记住,孩子还太小,他们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来判断什么是正确的做事方式,他们只能从不断的错误中不断学习。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你对他大喊大叫根本不能让他知道自己的错误,所以父母大声责骂孩子是没有意义的,只能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创伤。

  3.父母怎样缓解压力

  当父母感觉自己有压力的时候,一定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要寻找合适的机会和方式来抒发自己的压力。跟孩子说话时放慢语速 ,做事情时放慢速度,尽量让自己的生活节奏变慢。将自己的压力写在日记上,或者跟朋友倾诉你的焦虑和担心,都可以改善自己的情绪。不管你工作有多紧张忙碌,每天一定要抽出时间来运动,因为研究证明运动是缓解压力最好的方式。另外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听一首安静舒缓的音乐,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情都可以避免父母把压力发泄到孩子身上。

4不受孩子欢迎的4类家长

  面子型家长

  这类家长对孩子持否定与排斥的态度。有一位父亲,自己是一位出色的领导,当孩子的“一模”成绩只够三本线,与他的期望有很大偏差时,他生气地说,“我怎么有你这样的窝囊废儿子。

  ”儿子眼泪哗哗地流下来。家长这样做会让孩子丧失信心。

  陀螺型家长

  这类家长情绪不稳定,家长的态度随着孩子的变化而变化。无论孩子回家和家长说什么事情,家长马上随着话题像“陀螺”一样旋转。有个考生告诉家长,说他的成绩忽上忽下,担心高考时发挥不稳。家长马上着急起来,万一高考赶上孩子发挥最差时候怎么办?妈妈眼泪汪汪,好像孩子真的已经考砸了,这更加剧了孩子紧张情绪。

  物质型家长

  这类家长只顾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不关心孩子的切身感受。有的家长说,这段时间他们不敢惹孩子,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吃什么就做什么。可是,他们又常常不注意说话方式,有时会跟孩子说“你要是考不好,别怪我们,那是你的事。” 其实家长这话表面上是说给孩子听的,实际上是家长自己安慰自己。

  控制型家长

  这类家长爱一切包办,他们希望孩子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不能有片刻放松。一位妈妈说,她的孩子进了家门,把书包放下,聊几句当天校园的生活与学习情况,孩子的爸爸就大喊着要孩子去学习。

  这位父亲就属于一切包办的控制型家长,孩子必须按他的要求时刻把心放在学习上,每分钟都要用在学习上,一切作息以学习为目标。这位父亲的控制行为遭到孩子的强烈反抗,孩子哭着愤怒地和父亲争吵,然后一眼书也没看,在哭泣中睡着了,父亲则气得浑身发抖。

  家长再有阅历,再有水平,也不能代替孩子去参加高考。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在高考中能考个好成绩,并且每个家长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但当家长的行为和爱孩子的初衷背道而驰时,就很难给孩子创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高考在即,奉劝家长别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家长要对孩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相信孩子有足够的能力安排好属于他们自己的高考。

5让孩子更听话的三句话

  1、不要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

  如果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他当然不会听话。因此,在给孩子下指令以前必须了解哪些事是孩子能做到的,哪些事是孩子做不到的。人的天性是自私的,叫三岁的孩子大公无私,学“孔融让梨”,这是很难做到的。上幼儿园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好动,让他半个小时静静地坐着听老师讲课或做作业,那是很难的。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区别很大,要求自己的孩子每门功课都考第一是不可能的。不了解孩子的个性,一厢情愿地想把孩子塑造成某种类型的人是不现实的。

  怎么知道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呢?首先是看他的年龄。不同年龄的孩子认知和行为功能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其次是个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方面领先一些,有些方面落后一些。再就是考察,看他的实际能力。有些家长比较关注孩子,对孩子的能力和特长了解得比较全面;有些家长工作忙,跟孩子接触比较少,了解就少。

  有人担心,只让孩子做会做的事而不让他做不会做的事,孩子怎么能进展呢?请看第二句话。

  2、叫他做的事一定要做到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做他不会做的事。但是,这件事不能太难,应该以“跳起来够得着”为原则,意思就是努力一下必须能够做得到。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鼓励和监督,不能下了指令就什么也不管了。

  许多家长言教太多而身教太少。他们经常教导孩子怎么做人,至于他能不能做到,做到了没有一概不管,或者发现没有做到就批评几句或棍棒相加。一概不管的结果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或者听进去了,但理论脱离实际,言行不一。而批评和处罚的后果是,孩子学会了说谎。换句话说,过分强调结果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家长应该多多关注过程,全程陪伴孩子完成任务。

  陪伴就是监督,同时也是指导和鼓励。如果孩子真的不会做,那怎么办呢?放弃肯定是不行的。家长应该协助孩子做。注意,是协助而不是代替。有的家长看孩子不会做,就自己替他做了。例如,母亲叫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间,孩子不予理睬,母亲一边骂一边把他的房间收拾了。

  3、做到了要及时奖励

  根据行为疗法的理论,一种行为能不能建立起来,效果是关键。带来效果的行为会保留下来,没有带来效果和带来负面效果的行为会消失掉。孩子做到了,家长视而不见,孩子会觉得做不做一个样,以后就不会那么热心地去做,对家长的指令听而不闻。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听话是天经地义的事,怎么还要“额外”的奖励?要知道,孩子可不懂什么天经地义!他们只看效果。

  所以说,奖罚是必需的。那么,奖和罚哪个更好呢?从“局部”的作用来看,奖和罚没有区别。但是,从长远利益和人格发展的角度来讲,奖优于罚。罚可以消除不良行为,但是如果不去建立好的行为,行为的总量就会减少,变成“无所事事”。奖有利于建立好的行为,而好的行为多了,不良的行为自然就少了,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另外,奖励会使人变得乐观、积极、自信、卓有成效,惩罚会使人变得悲观、消极、自卑、一事无成。

  前面提到,惩罚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其实,奖励也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只是程度轻一些。所以,应该避免单纯的奖励。不要早上下一个命令,晚上回来检查或听汇报。也不要年初布置任务,到了年底来验收。这样会滋长“不诚实”的品性。应该把奖励和监督结合起来,就是和孩子一起完成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和孩子“在一起”就是一种奖励。

相关资讯
目录 置顶
目录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