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数学爱好者,上学期间,严重偏科数学,从教期间,喜欢研究数学思维的实际应用。因此今天能有幸得到很多家长的认可,我自认为不仅是我对数学教学的娴熟,更是培养了很多孩子的数学思维!

目录 1.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2.如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逻辑思维创建期培育要事 4.幼儿逻辑思维的阻隔现象 5.实现逻辑思维的自然培育

1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人的逻辑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即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依次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所以,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从小就开始发展的,要让孩子更聪明、更胜人一筹,从小就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变得相当重要了。

  良好的逻辑思维的自主性对孩子来说有以下作用:

  会更多和更丰富地采集、收集和储存以及交换信息;

  会更主动地形成逻辑思维的延伸和“复合性逻辑思维”的完整性;

  孩子会在未来社会生存信息环境中能够更加主动地编织“目的性逻辑思维”;

  能主动积极地为“目的性逻辑思维”目的的实现而进行信息的交换。

  在这个阶段,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孩子只有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进行思维。比如说,孩子常常会边玩边想,但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所以这一时期对孩子进行自主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育是非常重要的。

  在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方面,“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培育的良好使用与孩子是否喜欢学习或厌弃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针对孩子从客观信息“相对约束环境”到客观信息“约束环境”转换过程的培育,父母要高度重视,要用尽可能多的精力和时间,对孩子着重使用“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的培育。

  因为“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培育方法的良好应用可以使孩子在未来社会生存信息环境中所必须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逻辑思维主动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形成。不仅如此,“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培育的良好使用还可以使孩子对客观信息“约束环境”中所约定的信息保持采集好奇(学习的兴趣)。在这两个前提下,孩子也会逐步对客观信息“约束环境”中增加的信息种类和范畴形成浓厚的兴趣。

2如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什么是教育?我认为教育跟工业生产一样,用好的料,好的工序,好的组合即可生产好的机器,最终结果就是用于实践能力。

  而数学学习也并不是为了拥有多少数学知识,而是要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孩子的思维,提高孩子的数学素养,用数学思维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破案的电视连续剧,处处不就在体现着数学的作用吗?

  但如何用数学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我将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引用部分家庭的培养方法总结为以下七点。

  一、做出来不如讲出来,听得懂不如说得通。

  >>做10道题,不如讲一道题。孩子做完家庭作业后,家长不妨鼓励孩子开口讲解一下数学作业中的难题,我也在群里会经常发一些比较好的训练题,您也可以鼓励去想一想说一说,如果讲得好,家长还可进行小奖励,让孩子更有成就感。

  原因:做10道数学题,不如让孩子“说”明白一道题。小学数学,重在思维的训练,思维训练活了,升到初高中,数学都不会差到哪去。家长要加强孩子“说”题的训练,让孩子把智慧说出来。孩子能开口说解题思路,是最好的思维训练模式。很多家长以为数学就是要多做题,可是有的孩子考试做错了题,但遇到同类或相似题型时,仍然一错再错。不妨让孩子把错题订正后,“说”清楚错误环节,这样孩子的思路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

  >>要培养质疑的习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经常引导孩子主动提问,学会质疑、反省,并逐步养成习惯。

  在孩子放学回家后,让孩子回顾当天所学的知识:老师如何讲解的,同学是如何回答的?当孩子回答出来之后,接着追问:“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启发孩子讲出思维的过程并尽量让他自己作出评价。有时,可以故意制造一些错误让孩子去发现、评价、思考。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会在思维上逐步形成独立见解,养成一种质疑的习惯。

  二、举一反三,学会变通。

  举一反三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之前也常常听到家长反映,接到一些学生来信,说平时学习勤奋,请家教、上补习班,花了很多精力夯实基础知识,可考试时还是感觉反应慢、思路窄,只能就题论题,做不到举一反三,对于一些灵活性强的题目往往就束手无策。

  在数学的训练中,一定要给孩子举一反三训练。一道题看似理解了,但他的思维可能比较直线,不多做几道举一反三或在此基础上变式的题,他还是转不过玩了。

  举一反三其实就是“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这句话的执行行为。

  三、建立错题本,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

  每上第一次课,我所讲的课程内容都和学生的错题有关。我通常把试卷中的错题摘抄出几个典型题,作为课堂的例题再讲一遍。而学生的反应,或是像没有见过,或是对题目非常熟悉,但没有思路。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学生没有及时总结的原因。所以第一次课后我都建议我的学生做一个错题本,像写日记一样,记录下自己的错题和错因分析。

  一般来说,错题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特别愚蠢的错误、特别简单的错误;第二种就是拿到题目时一点思路都没有,不知道解题该从何下手,但是一看到答案却恍然大悟;第三种就是题目难度中等,按道理有能力做对,但是却做错了。

  尤其第二种、第三种,必须放到错题本上。建立错题本的好处就是掌握了自己所犯错的类型,为防范一类错误成为习惯性的思维。

  四、成为孩子探讨的伙伴,而非孩子的领导者

  很多家长,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说一些伤及孩子信心的话语,比如:真笨、你怎么跟你老爸一样,看看其他孩子,我怀疑你是不是亲身的,这道题都不会?快别上学了……。

  我承认,思维能力是有超常的孩子,但觉对没有超笨的孩子,思维能力差,一定是外部环境与平时对孩子训练不够。

  作为家长,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生命中影响力最重要的老师,要多表扬、多鼓励,与孩子成为问题探讨的伙伴,而不是孩子的教导者和管理者。

  道理越辩越明。父母要在家庭中创设一种“自由争辩交流”的氛围,当孩子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争辩、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自己获得新的解题方法时,家长要以平和的心态,耐心地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个解题方法的独特之处。父母和孩子争辩解题思路,能促使孩子通过自由争辩,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拓宽思路,促使思维更灵活。这对突破固有的思维束缚、培养思维能力和品质有着良好的帮助。

  五、图形推理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工具

  假是真时真亦假,真是假时假亦真;逻辑思维是在规则的确定下而进行的思维,如果联系生活就属于非常规思维。一切看似与生活毫无联系却自在法则约束规范的范围内。逻辑推理的“瞒天过海”可谓五花八门,好似一个万花筒,百变无穷,乐趣无穷。

  请看下面一道题,您能选出答案吗?

  这道题的推理过程是:

  从这道题中,我们不仅要具备很强的观察能力,同时具备逻辑推理能力,否则,看两遍,你的大脑就跟这些图形一样:晕乎乎的。

  几何图形是助其锻炼逻辑思维的好工具,经典的图形推理题总有其构思、思路、巧妙的思维;经典在于其看似变态,而实际解法却简而又简单。

  因此,多训练一些图形推理题,对其逻辑思维很有帮助。

  六、应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提高思维能力

  在家庭教育中经常有这种学以致用的机会,应该充分地加以利用。

  (1)购物:低年级家长在购物中可以训练孩子的运算能力。例如拿10元钱购物,该花多少元?钱够不够?找回多少?高年级家长可以训练孩子在购物中思考哪种方法更优惠,哪种方法更合理。

  (2)游戏:家长在和孩子游戏(搭积木、七巧板、下棋、摆小棒等)的同时,引导孩子用数学思考的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游戏中的问题,提升游戏的技能与技巧。将逆推法,分类讨论法,假设法等等用于游戏当中。

  (3)另外,在旅游或家庭进行投资时,都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进行旅游预算,运用数学思维合理安排旅游,使同样的钱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核计投资彩票、股票,进行银行存款、贷款等。在家庭中运用数学方法练习解决现实生活实际问题,也不失为一种训练孩子数学思维的好办法。

  七、奥数是把双刃剑

  奥数本是数学,之所以在数学中分出一个模块为奥数,是因为数学本身是奥妙而有趣的,一部分逻辑思维特别强或者有规律可循的题组成了奥数体系,这个体系就是为了对孩子思维和分析能力培养。

  而为什么现在奥数却成了一把双刃剑,有的家长反感,有的家长支持,90%的孩子都排斥。其实很多孩子很反感奥数,其实这与孩子本身没有多大关系,而是被舆论、被有些学校老师一味的反对而造成的心里排斥。

  奥秘是奥妙、有趣的,有趣的东西为什么会变得让人反感呢?

  从今天起,不要在孩子面前再提奥数,它就是数学,只是在基础题上的拓展和拔高,或者说是在已有知识和能接受的范围内培养一种发散思维、逻辑思维、逆推思维等的思维训练题,它有初中的分类讨论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对了,它是一门减压的学科,何为增加压力?

  一个亲身的例子,我带着一个3年数学1年学的班,班里孩子学习奥数的有,没学过奥数的也有,很明显,学过奥数的孩子接受能力很强、思考能力更没法比,最后我不得不再次分层教学(其实我是很讨厌分层的),因为孩子的基础不一啊。

  试问,这些学过奥数的孩子压力大,还是没有学过的压力大?

  孩子心里不排斥,奥数就是以后数理化、包括语文等科目秘密武器。如果您或老师孩子给孩子树立一种“奥数没用论”,我建议趁早别说,奥数将封杀了孩子最后一点的自信心。

  思维其实就是直线和曲线。一般说的感性的人就是直线思维,是顺着一条道走到黑的,不懂得返回来看看其他世界。而我们是通过多训练,让孩子的思维慢慢可以转弯、回头,让孩子在面对生活中很多问题能有独立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

3逻辑思维创建期培育要事

  项目

  目的/重要性

  视觉信息采集的良好驱动

  听觉信息采集的驱动初期,实际上是对所采集信息的“敏感性”和“分辨性”的驱动,也就是“静与动”和“色彩采集”的捕捉与区分,因为视觉的采集无疑是未来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所需要信息采集的主要手段之一,所以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听觉信息采集的良好驱动

  听觉信息采集的良好驱动,直接关系到孩子未来能否呈现出良好的语言表达与语言沟通能力。因为这是孩子未来逻辑思维丰富成长过程中所进行信息交换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同时也是能否在社会生存信息环境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幸福所需要的“社会沟通能力”得以良好形成的基础。

  语感能力的良好驱动

  在孩子的听觉信息采集得以合理驱动的基础上,从孩子8个月开始,就应该积极地对孩子实施逻辑思维语感能力的驱动了。孩子尽早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语感能力,就会使孩子能够尽早地使用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方式进行信息的采集、收集、储存和交换,从而使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能够得以高效良好的实现。

  触觉信息采集的良好驱动

  这个时期对触觉采集信息的良好驱动,实际上也是对孩子逻辑思维肢体外在表现协调性的驱动,简称“小协调”驱动。逻辑思维肢体外在表现协调性的良好形成,是未来构成孩子完整的“复合性逻辑思维”所依赖的、利用“逆采”手段进行信息交换的基本元素之一。

  嗅觉信息采集的良好驱动

  对于孩子来说,最需要得到的帮助是对各种正常的气味和味道予以习惯性的接受,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对各种正常的气味和味道适应和接受,不仅在逻辑思维复制和编织状态下能够在松弛和紧张之间得到一定的自我调节,而且会帮助孩子在摄入食物(吃饭)的过程中,自我实现广泛的接受,而孩子摄入食物过程中自我实现的广泛接受正是孩子身体健康成长所需要的,同时也是父母所希望看到的。

  下面我们将逐一为父母介绍一下这几种信息采集系统。

  视觉信息采集

  我们知道,孩子在采集信息过程中良好的采集速度和对被采集信息的高度辨析率是孩子在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中视觉采集的本能,所以不需要父母刻意地进行培育和驱动,但是要尽可能地做到在培育视觉采集的过程中,对孩子的这种本能进行合理的使用。

  父母如果要对孩子实施视觉采集的良好驱动,那么就要了解孩子视觉采集是如何分类的,了解应该如何合理布置孩子基本的客观生存环境,并在此基础上,父母应当运用合理的游戏对孩子实施视觉采集的驱动。

  关键问题:视觉采集的分类及其最终实现的培育结果?

  遵循孩子逻辑思维创建和丰富成长规律的需要,被采集信息可以分成两类,即“机械类信息”和“生动类信息”。

  “机械类信息”是指由人类创造和制作出来的单一的或具有连续性的事物(如音像制品、媒体信息、书籍类信息等等)。

  机械类信息的合理收集、采集和储存会很好地促进孩子在事物表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秩序性、严谨性和持续性;

  “生动类信息”是指“原生”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事物(如山、水、植物、动物、雨和雾等等)。

  生动类信息的合理收集、采集和储存会很好地促进孩子在针对事物进行表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创想能力”、“分析能力”和“主动思维能力”。

  视觉采集信息的重要性

  视觉采集的驱动初期,实际上是对所采集信息的“敏感性”和“分辨性”的驱动,所以我们要知道所谓“敏感性”和“分辨性”实际上就是“静与动”和“色彩采集”的捕捉与区分。

  因为视觉的采集无疑是未来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所需要信息采集的主要手段之一,所以视觉信息采集的合理驱动是父母在培育孩子的初期应当予以高度重视的。

  父母如何实现良好视觉信息采集驱动?

  策略一:提供一个丰富的视觉信息采集环境

  良好的视觉信息采集环境包括:家庭、家庭所在社区、公园、博物馆、展览、野外等。而我们说1岁以前的孩子最好的视觉信息采集环境为野外(有山和水)和家庭(这里提到的家庭环境是指父母为培育目的而创设构成的)。

  策略二:正确的培育行为

  父母在培育孩子过程中有些培育行为是应当注意的:

  行为一:了解孩子关注某种物体或事物行为的重要性,父母不要肆意打扰或带孩子离开;

  行为二:当孩子关注某种物体或事物的时候,父母可以从旁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但不可用肢体去打扰孩子。比如用手去指希望孩子关注的目标等等;

  行为三:当孩子关注某种物体或事物的时候,请父母不要转移孩子对其观察对象的注意力;

  策略三:创设家庭载体培育的视觉信息采集环境

  培育时间:从孩子出生3个月起开始执行。

  驱动的内容可涵盖形状、颜色、图形、抽象符号及其相互组合等。

  实施驱动的原则为:

  内容展示尺寸——从“大”到“小”;

  学具展示距离——从“近”到“远”;

  驱动法则——由“面”到“点”到“线”;

  使用方法:让学具成为孩子成长环境中的一部分,自主的进行观察采集,父母不用刻意指导,定期调整更换即可。

  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学具我们将在载体培育系列丛书中具体介绍和提供。

4幼儿逻辑思维的阻隔现象

  两岁的天天在房间里忙活着,过了一会儿,他非常兴奋叫着妈妈,向正在看电视的妈妈飞奔过去:“妈妈……”

  妈妈正在看电视,听见天天的叫声,妈妈扭转头,刚要说话,忽然发现天天光着脚没穿鞋袜。于是没等孩子继续说话,就大声提醒道:“天天,你怎么光着脚不穿袜子就满处跑呀,你的袜子呢?”妈妈说着立即起身,找来袜子,开始给天天穿袜子,嘴巴里还在不停的埋怨孩子不听自己话;“地上多凉呀!感冒了怎么办?上次就是光脚,打针住了医院……”

  那天天迫不及待的做什么呢?

  他画了一个非常意思的动物,他想立刻见到妈妈,他对妈妈有很多话说,然而……

  也就是说,在孩子自主地编织一个逻辑思维,想要尝试实现的时候,妈妈却出于:“光脚”危害孩子健康;“光脚”违背对孩子进行良好行为规范的培养。这两个理由,在无意识中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了的阻断。载体培育称这种现象为“逻辑思维的阻隔现象”。

  我们说,父母在这个主观强势的趋势下发生的不当的培育行为失去了:

  一个孩子主动想和妈妈进行沟通的机会;

  一个帮助孩子拓展其逻辑思维延伸的机会,通俗的说,就是使孩子变聪明的机会;

  一个帮助孩子建立自尊自强心的培育机会;

  ……

  我们的孩子会怎么呢?

  一个主动实现自我逻辑思维的行为夭折了;

  为妈妈这种行为拒绝穿袜子或者“大哭”,表示自己的不满;

  主动放弃了和妈妈此次沟通;

  被动的接受着妈妈对自己的“教育”;

  自尊自强心受挫,也许以后就不会主动画画,起码不会像今天一样充满激情地拿给妈妈看了;

  ……

  那什么是逻辑思维的阻隔现象呢?

  载体培育认为

  关键词:逻辑思维“阻隔”现象

  孩子的逻辑思维在进入丰富成长期以后,以“纯洁目的性逻辑思维”为基础的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过程和肢体外在表现过程的完整实现是孩子逻辑思维得以良好丰富成长的重要因素。相反,若在这个逻辑思维外在表现过程中受到外界阻碍,那么孩子的这个逻辑思维就会被中断,无法得以完整实现,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逻辑思维行为中断现象,也就是逻辑思维的”阻隔”。

  父母在不经意间阻隔孩子逻辑思维的行为在培育孩子过程中是非常普遍的,例如:

  当孩子兴致勃勃玩耍的时候,要求孩子停止现在的活动喂水、喂食物,从而阻碍其逻辑思维延伸;

  当孩子发现地上有一个吸引他的东西捡拾的时候,父母因为害怕孩子触碰不干净和危险的东西而立即上前阻止;

5实现逻辑思维的自然培育

  实现逻辑思维的“自然”培育

  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一个完美的集合体,为完成一个逻辑思维肢体外在表现,大脑中枢会自然调动起各路神经进行配合实现,因此对孩子进行自我主动地‘自然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载体培育认为

  关键词:何谓“大协调”

  就是孩子以采集、储存和交换信息为目的而进行的综合肢体外在表现的协调能力。

  从孩子出生后8个月开始,对于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的过程来说,“大协调”的驱动,就应该逐步进入到了关键的时刻。

  目前很多父母都对孩子大协调的培育非常重视,从出生以后就关注着孩子的躺、坐、爬、走,再大一些还开始对孩子进行有计划的感觉统合课程培训等等,那么“大协调”对孩子在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我们说,良好的逻辑思维肢体协调能力的培育会对几乎所有范畴和种类的逻辑思维的创建和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可以尽可能实现逻辑思维能力的延伸性、持续性和细致性;并帮助逻辑思维“自控、自抑”能力、逻辑思维分析能力、逻辑思维主动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社会承担能力良好的形成,因为“大协调”强调的是主动性和综合性。作为父母在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尝试给孩子做这些事情:

  给孩子带上一个塑料小瓶子去捕捉一些小黑蚂蚁,如果可能把蚂蚁作为孩子的宠物养殖起来;

  和孩子一起走过社区甚至更远一些地方的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小路;

  在小树林里和孩子玩捉迷藏的游戏;

  春天和孩子一起放飞自制的风筝;

  在小河边找一些能够放在瓶子里,最漂亮的石头;

  玩“我们都是木头人”的游戏;

  在草坪上打滚,看看天上的云都想什么?

  让孩子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在超市找到妈妈所需要的物品;

  垫着脚尖,看谁走的象只漂亮的小猫?

  大协调能力培育的方法

  “大协调”能力所使用的方法按处所分,主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室内协调培育”,另一类是“室外协调培育”。

  所谓“室内协调培育”就是依据室内客观存在的具体生存信息环境,以自我生存能力的驱动为培育主题,对孩子进行逻辑思维肢体外在表现协调能力的培育。例如:围绕孩子抓、舀、夹、擦拭、爬、跑、跳等等开展的游戏内容。

相关资讯
目录 置顶
目录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