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对营养健康越来越重视,对胃肠营养健康问题的认识却非常有限。俗话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这类疾病所需的一些常见药都是果蔬调料,如莲子、藕粉、山药等,下面小编列举一些食疗方,一起来看看吧。
目录 1.教你认识胃病保健穴 2.胃部的食疗偏方 3.吃豆腐蛋壳可治疗胃痛 4.饭后胃痛是什么原因 5.胃痛不等于患有胃病
1教你认识胃病保健穴
平时出现胃病不适时,我们不一定要吃药去缓解,其实通过刺激胃部相应的穴位,也完全可以达到治疗胃病的效果,而且还没有副作用,本为给大家介绍一下胃部的上中下脘三个保健穴。在腹部,肚脐上方5寸、4寸、2寸的地方有三个穴,分别叫做上中下脘,表示这几个穴分别处于胃的上中下部。上中下脘在胃上形成一条线,对于和脾胃有关的疾病都有很好地防御和治疗作用。
上脘穴
上脘穴在胃的上部,和贲门相对应,贲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食管,是食物进入胃的通道。上脘穴在这个位置,对于人们因吃得太快,吃得太饱,或者其它原因而导致的胃胀、呕吐、打嗝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中脘穴
中脘穴在胃的中部,占据了胃的主体部分,因此对于脾胃疾病的治疗效果是最好的,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脾胃病的常用穴。现代研究发现,刺激中脘穴之后,胃的蠕动会增强,表现为幽门开放,胃下缘轻度升高。而且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使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增强。
下脘穴
中脘穴在胃的底下,胃和小肠连接的转变处。胃虽然是消化器官,但真正的消化过程是在小肠中完成的。下脘穴位于食物从胃进入小肠的关口处。对于食物在胃中下不去导致的腹胀,胃痛,呕吐等都有很好的作用。而且,因为它在胃的下部,对于因为中气不足导致的胃病、胃下垂等症状也有很好疗效。
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可以同时刺激到它们,这就是艾灸。采用隔姜灸的方式,将姜切成薄薄的片,如硬币那种厚度,然后通过艾灸的方式来熏烤。通过热度的传递,将生姜汁中的热性成份渗入皮肤,可以很简便地达到治疗的目的。
那么如何找上中下脘穴呢?
上中下脘穴都在胸部,从腹部往上摸,会摸到两块骨头,这就是肋骨,顺着这两块骨头往上,会发现它们有一个交点。这两块骨头就像一个“人”字向下一样,这个地方就叫剑突,从剑突的位置到肚脐是8寸,中间一半的位置,也就是4寸的地方就是中脘。从中脘向上1寸就是上脘,向下到肚脐的一半,也就是肚脐向上2寸就是下脘。
2胃部的食疗偏方
①鸡莱散:
鸡内金3克、莱菔子6克,炒黄研末,分3次温开水调服。胃痛腹胀,厌食拒按,恶心欲呕,吐后痛减者适用。
②鲫鱼椒姜汤:
鲫鱼500克,洗净切片,水煮沸,加入豆豉、胡椒、干姜、陈皮,空腹食之。不能下食,虚弱无力,胃部饱满,遇寒则发,喜温喜按,形寒肢冷者尤宜。
③姜枣饮:
生姜5片、红枣10枚,煎水代茶。椒姜粥:胡椒面1克加入大米或小米50克中煮粥服。适于胃凉暴痛,遇冷痛甚,口淡乏味,泛吐清水者。
④藕粉:
15克或荸荠粉15克冲服。胃热隐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燥,手足心热者适用。
⑤莱菔粥:
莱菔子炒,研末与米同煮为粥。腹胀不欲食,口中酸腐味者适用。
⑥陈佛饮:
陈皮10克、佛手10克,水煎取150ml拌匀分3次温服。适于胃部胀痛,痛窜胁背,嗳气痛轻,气怒痛重者。
3吃豆腐蛋壳可治疗胃痛
胃病的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治疗慢性胃炎关键是杀灭幽门螺杆菌,现在临床上抗生素的滥用现象普遍存在,幽门螺杆菌耐药性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而现代中药研究发现,有多种中药均对幽门螺杆菌有杀灭抑制作用,其中又以黄连最强。黄连泡水服用治疗慢性胃炎很有效,但黄连最大的问题是泡水喝太苦。幸好还有其他中药可选择,如甘草、蜂蜜,杀幽门螺杆菌效力虽然没有黄连强,但是口感好,坚持服用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还有两个更简单的方子都是家庭厨房必备的一些东西,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偏方一豆腐鸡蛋壳:材料就两种,豆腐和鸡蛋壳。我们首先取新鲜豆腐适量,洗干净的鸡蛋壳6克,然后将其研磨至粉末状,再拌入豆腐调拌均匀,食用即可,每日服用两次最佳。这个偏方用鸡蛋壳是有道理的,鸡蛋壳含有丰富的纤维蛋白和钙物质,对于中和胃酸、治疗胃痛等有奇效。
偏方二核桃炒红糖:核桃要选取新鲜的,大约7个,砸去外壳取出仁,然后切碎,在砂锅内温火炒至淡黄色,再放入5克左右的红糖炒拌几下即可出锅,趁热吃下。每天早晨空腹吃,半小时后才能吃饭和喝水。此方需持续用12天,不可中断。
4饭后胃痛是什么原因
1、胆道疾病
吃了油腻食物后有右上腹胀痛并放射到右侧肩部的,可能是患了胆囊炎或胆石症,尤其是喜食油腻食物、肥胖、不吃早餐的人更要注意。所以,清淡饮食、减肥、规律早餐对远离此种疾病非常重要。
2、腹部疾病
那些在饥饿时或夜间腹部疼痛发作或加重,进食后能缓解的人大多是得了十二指肠溃疡。如果稍吃辛辣油腻、生冷食物、饮酒,或一进餐即会腹泻,有的在腹泻时或腹泻前伴有腹痛、肠鸣,腹泻后腹痛感会减轻,则可能是肠道功能紊乱。当然最好先做个大便检查或肠镜,以排除是否有肠道感染或肠道器质性病变。
3、胃部疾病
如果在进食后、饿了后出现胃痛,或是食后饱胀、嗳气,那是中了胃炎的招。一旦进餐后胃部疼痛发作或加重则要考虑是否得了胃溃疡,这类病人在进食碱性食物,如馒头、碱水面后,疼痛可减轻。
如果餐后出现泛酸、烧心、嗳气、胸骨后痛(平卧或身体前屈或腹压增加时更明显),要考虑胃食管反流病。这类人平时应避免吃得太饱,要多吃流食。
进餐后出现胃部不适或腹胀嗳气加重(饭后活动或站立者尤为明显),平卧后能减轻的则要考虑胃下垂,尤其是体态偏瘦的人,更是如此。这些人不适宜“饭后百步走”,应少食多餐、餐后平卧休息30~60分钟,且不适宜做剧烈运动。
还有少部分人过去曾有过胃病史,但近来症状不具有原来的规律和特点,或出现易饥、易饱,且脸色、体力越来越差,则更应提高警惕,很可能是胃癌的信号。
5胃痛不等于患有胃病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位于剑突下、肚脐上的中上腹部疼痛。这个部位的疼痛大多来自胃及十二指肠疾病。但除了胃及十二指肠外,胆囊、胰腺、肝左叶、总胆管以及心肺等器官都紧贴或临近中上腹部,这些脏器出现病变同样可引起“胃痛”。再说,“胃病(包括胃及十二指肠疾病)”不一定有“胃痛”,如有相当一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仅以上腹饱胀、嗳气、呃逆、纳呆为主症,往往没有疼痛或疼痛不明显。就连部分消化性溃疡和胃癌早期的病人“胃痛”症状也是似有似无。那么,哪些胃和十二指肠之外的疾病可引起“胃痛”呢?
一是胆道疾病。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石性胆囊炎、胆道蛔虫症等胆道疾病患者多有中上腹部和/或右季肋下的不规则隐痛及不适感,有时还可出现上腹部饱胀、嗳气等酷似胃病的症状。病情常因进食油腻等而诱发或加重。许多病人因此长期被自己诊断或医生误诊为胃痛,按胃病治疗无效,查胃镜又没有特殊异常,一查B超才知道患了胆道疾患。
二是肝胆恶性肿瘤。如肝癌(尤以左叶肝癌多见)、胆囊癌及总胆管癌等都可表现为“胃痛”,并出现上腹部饱胀、乏力、纳差、黄疸等症状体征,极易被误诊为胃病而失去早期诊断和治疗机会。腹部B超、CT和胃镜可资鉴别。
三是胰腺疾病。胰头癌、慢性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患者也常有中上腹部隐痛及恶心、呕吐等症状,易与胃病混淆。腹部B超、CT和胃镜、血尿淀粉酶等检查可资鉴别。
四是心肌梗死。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特别是下壁急性心梗时不一定都会有心前区绞痛,可仅诉“胃痛”或中上腹部不适,并伴有恶心、呕吐。有些病人会强烈要求作胃镜检查,如果不作心电图检查,盲目按胃病检查治疗,很容易错过抢救机会而发生意外。更有甚者会在胃镜检查过程中猝死,不能不引起我们医生的警觉啊!
五是下叶肺炎。当大叶性肺炎位于左右两侧肺的下叶时,病人可以出现中上腹部疼痛,酷似胃病,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咯铁锈色痰,听诊可有湿鸣音,x线检查可有模糊隐影等。胃镜及x线检查可资鉴别。抗感染治疗可尽快控制病情。
由此可见,临床上许多“胃痛”的患者不一定都是“胃病”,应该仔细询问病史,并结合全面体格检查和理化检查,才能发现病变的症结所在,从而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