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宫颈肥大是慢性宫颈炎的一种。是由于病原体感染宫颈粘膜引起的炎性改变。宫颈肥大多是由慢性炎症长期刺激,以及宫颈腺体的深部出现的粘液滞留有关。所以预防宫颈肥大就需要积极治疗妇科炎症.下面,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目录 1.怎么预防宫颈肥大 2.宫颈肥大的病因 3.宫颈肥大的症状 4.宫颈肥大的鉴别 5.宫颈肥大的中药治疗
1怎么预防宫颈肥大
1) 要勤换内裤,且内裤宜宽大,不要穿尼龙等非棉制品的内裤。
(2) 患者的内裤,用过的浴盆、毛巾等应用热水煮沸消毒。
(3)冲洗阴道每周一次为宜,以免造成菌群失调,而引起细菌感染。
(4)停止性生活。如男女双方中有患脚气病者,应积极治疗。
(5)对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或患慢性病者(如糖尿病),要密切注意是否有其他部位霉菌感染,积极控制原发病,提高身体抵抗力。
(6)本病可能与阴道滴虫并发,所以应检查有无阴道滴虫感染,如有,应一并治疗。
2宫颈肥大的病因
1、宫颈腺体粘液潴留:宫颈腺体粘液潴留是引起女性宫颈肥大的原因之一,当女性的宫颈腺体粘液潴留发展严重的时候,会形成大小不一的囊肿,使得女性的宫颈变得肥大,造成宫颈肥大不孕。
2、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也会引起女性宫颈肥大,长期炎症的刺激包括了慢性盆腔炎,它会导致女性的宫颈充血、在、水肿,并使得宫颈腺体和间质发生增生,从而引发女性宫颈肥大不孕。
3、病原体的入侵:导致宫颈肥大的病病原体包括了支原体、衣原体、细菌等,患者一旦感染支原体、衣原体等这些病毒,宫颈就会受到严重干扰,造成宫颈肥大不孕。
4、宫腔淤血:由于宫腔淤血会引起子宫结缔组织增生,因而就会导致宫颈肥大。
5、卵巢功能障碍:因为雌激素的长期刺激,回事的宫颈基层变得肥大,临床上最常见的就是功能性子宫出 血。
6、炎症引起:由于慢性附件炎、盆腔结缔组织炎都会引发子宫肌层内的原纤维增生,最后造成宫颈肥大。
3宫颈肥大的症状
1.宫颈肥大症在发病初期,一般症状不明显,仅表现为月经过多,应注意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粘膜下肌瘤、子宫腺肌症鉴别。要求常规做B超检查,以免误诊。
2.宫颈肥大症,常发生在40岁左右的妇女,且常有多产史。故对多产妇女伴有阴道流血量多,要首先考虑诊断本病;但对年龄较大(45岁以上)或反复流血,久治不愈者,应行诊断性刮宫,做病理检查,以排除子宫内膜恶性变。
3.本病所表现的宫颈肥大呈均匀性,表面无不平结节,探针检查探测宫腔无变形,亦不感觉有肿块存在。
4、白带增多:患急性炎症时,白带常呈脓性,且伴有下腹坠痛,尿频、尿急、尿痛等症发生。炎症转为慢性时,白带常呈乳白色黏液状或黄色脓性。
5、当病情较重时,肥大的宫颈表面由于损伤或炎症刺激也会出现鳞状上皮脱落及柱状上皮增生,形成轻微的糜烂。但经过治疗后,宫颈表面会重新被鳞状上皮覆盖,又恢复其光滑外观。
6、性生活出血:重度宫颈糜烂或宫颈息肉时,可呈血性白带或性生活后出血。轻者可无全身症状,当炎症沿子宫骶骨韧带扩散到盆腔时,可有腰骶部疼痛,下腹部坠胀感及痛经等,每于排便、性生活时加重。
4宫颈肥大的鉴别
1.与妊娠有关的各种子宫出血:子宫肥大症可见阴道流血量多,但无停经史,亦无早孕反应;而与妊娠有关的各种子宫出血,如流产、葡萄胎等,均有停经史,且妊娠试验、B超检查均有助于鉴别诊断。
2.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子宫出血多无规律性,且多发生于青春期及更年期,子宫无增大或仅稍许增大;子宫肥大症则多发生在育龄及多产妇女,出血多表现为量多而周期正常或缩短,子宫增大明显,呈鸭卵大甚至鹅卵大。
3.子宫肌瘤:子宫肥大症容易与小的壁间肌瘤或宫腔内粘膜下肌瘤混淆。此症亦表现为子宫增大、月经过多,但双合诊可发现子宫质硬或有凹凸不平感。通过B超检查,可明确诊断。
4.子宫腺肌症:亦表现为子宫一致性增大,一般不超过3个月妊娠大小,同时伴有病经或月经紊乱,月经期前子宫较平时略增大,也稍软,月经后则恢复至平时大小。
5.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主要表现为月经量过多,持续天数延长;亦有表现为周期缩短至20天左右,经量及持续天数无明显改变;或表现为月经期延长,但经量不多。
6.白带增多、下腹坠痛:宫颈肥大急性期,患者白带常呈脓性,伴下腹及腰骶部坠痛,或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慢性期白带呈乳白色黏液状,或淡黄色脓性。
7.血性白带或性交后出血:当宫颈肥大经久不治,导致病灶严重化时,可出现血性白带或性交后出血症状。此外,当炎症病灶沿子宫骶骨韧带扩散到盆腔时,可有腰骶部疼痛,下腹部坠胀感及痛经等,每于排便、性交时加重。
5宫颈肥大的中药治疗
(1)湿热下注:带下量多,色黄或夹血丝,质稠如脓,臭秽,阴中灼痛肿胀,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止带。
方药:猪苓、土茯苓、赤芍、丹皮、败酱草各15克,栀子、择泻、车前子(包)、川牛膝各10克,生甘草6克。
中成药:抗宫炎片。
(2)脾肾两虚,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有腥味.腰膝酸软,纳呆便搪,小腹坠痛,尿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
治法:健脾温肾,化湿止带。
方药:党参、白术、茯苓、生苡仁、骨脂、乌贼骨各15克,巴戟天、芡实各10克,炙甘草6克。中成药:温经白带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