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齿蛇鲻是海洋暖水性中下层鱼类。体圆筒形。头粗而圆,吻短,中间凹,体长约420mm。体背部棕色,体侧淡棕色,腹部白色。白天栖息于深水层之处,夜间向海面附近作垂直移动。生活于近海的中下层水域。 多齿蛇鲻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非洲东部,北至菲律宾、中国,南至澳洲等。下面,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目录 1.哪些人不宜食用蛇鲻 2.蛇鲻的种类 3.蛇鲻的生境分布 4.多齿蛇鲻的测量标本 5.多齿蛇鲻的介绍
1哪些人不宜食用蛇鲻
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去选择食物能让身体变得更健康,但是食物的种类是有很多种的,尤其是蛇鲻这样的食物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的,下面一起了解下哪些人不适合吃蛇鲻呢。
副作用
无副作用
禁忌人群
无特殊禁忌
通过对那些人不适合吃蛇鲻的介绍以后,相信我们都对蛇鲻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样平时在食用的时候就能少了很多的顾虑,另外生活中我也要注意饮食营养的均衡。
2蛇鲻的种类
蛇鲻属约共有9种,中国产下述4种。
长条蛇鲻(Saurida filamentosa) 背鳍第2鳍条丝状延长分布于南海和东海,也见于澳大利亚沿海。为暖水性底栖鱼类,栖于泥沙和沙泥底质的海区。南海北部海区分布的水深范围为20~120米,水深60~90米处较多;水温范围为16~27℃,适宜水温为19~21℃,盐度范围为31.5~34.8%,适宜盐度为33.7~34.8‰。游泳迅速,但移动范围不大。平时分散,生殖时期集群。性凶猛,贪食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等。生殖期为 1~5月,盛期为1~3月。分批产卵。怀卵量5~96万粒,平均怀卵量23万粒。体长一般为200~300毫米,重90~350克,大者达600毫米,重约2千克。最高年龄雌鱼为5龄,雄鱼为6龄。2~3龄鱼占渔获物的70%以上。
[长条蛇鲻]
长蛇鲻(S.elonata) 胸鳍短,不伸至腹鳍基底。侧线鳞50~60。中国沿海均产,也分布于朝鲜和日本。生殖期在北部湾为2~4月,在黄海和渤海为5~7月。怀卵量3~14万粒。卵径1.3毫米。体长一般为180~230毫米,重60~130克,大者可达350毫米,重570克。南海主要渔场为北部湾、七洲洋及万山群岛;东海和黄海常年均可生产,以冬、春两季为捕捞盛期。
多齿蛇鲻(S.tumbil) 背鳍无丝状延长鳍条,胸鳍伸至腹鳍基底,体侧无黑斑。产卵期长,每年从2月延至10月,甚至周年产卵。怀卵量4~47.8万粒,平均13.5万粒。体长一般为170~270毫米。主要分布于日本、中国及其他海区。
花斑蛇鲻(S.undosquamis) 体侧常具9~11黑斑,背鳍前缘和尾鳍上缘各有 1行节状黑斑。体圆而瘦长,呈长圆柱形,尾柄两侧具棱脊。头较短。吻尖,吻长明显大于眼径。眼中等大;脂性眼睑发达。口裂大,上颌骨末端远延伸至眼后方;颌骨具锐利之小齿;外侧腭骨齿一致为2列。体被圆鳞,头后背部、鳃盖和颊部皆被鳞;侧线鳞数48-54;背鳍前鳞18-20。单一背鳍,具软条11-12,雄性鱼之第2鳍条不延长如丝;有脂鳍;臀鳍与脂鳍相对;胸鳍长,末端延伸至腹鳍起点后上方;尾鳍叉形,上叶等长于下叶。体背呈暗褐色,腹部为淡色,成鱼体侧有时会出现9-10个不显之暗色斑块。背、胸及尾鳍略呈青灰色;腹及臀鳍无色;尾鳍上叶上缘具8个暗点或暗斑,下叶下缘白色或透明。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中国产于南海和东海,产量不大。[1]
蛇鲻的肉质细嫩,供鲜销或咸制。用以制作鱼丸,质地松软爽脆,为人们所喜食。
3蛇鲻的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
1.为热带和亚热带海区中下层鱼类,生活于近海底层的泥沙质底。主食虾、小鱼等。
2.为近海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水深20-100m泥沙质海底及沿海河口区域。
资源分布:
1.我国分面于东海和南海。
2.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4多齿蛇鲻的测量标本
16尾,体长168—469mm。采自海南省三亚、白马井,广东省湛江、广州、汕尾、汕头,浙江省沈家门、葫芦岛等地。
SatmotumbilBloch,1795,Naturg.Ausland.Fische,9:112,p1.430(马拉巴尔);BlochetSchnei-der,1801,Syst.Ichth.:405。
SaurusargyrophanesRichardson,1846,Rep.Br.Ass.Advmt.Sci.,15thmeet.,1845:302(中国海);Rutter,1897,Proc.Acad.nat.Sci.Philad.,49:68(汕头);杜亚泉等,1923,动物学大辞典::1432(东海);Chu(朱),1931,Biol.Bull.StJohn''''sUniv.,Shanghai,1:84(中国海);Fowler,1932,HongKongNat.,3(3—4):252(香港)。
SauridatumbilGünther,1864,Cat.Fish.Brit.Mus.,5:399(槟榔屿);Bleeker,1872,Ned.Ti-jdschr.Dierk.,4(4—7):147(中国海);Day,1877,.Fishes.India,2:504,p1.117,fig.6(日本海和中国海等);WeberetBeaufort,1913,Fish.Indo-Aust.Archip.,2:142—143(中国海等);Fowler,1930,Proc.Acad.nat.Sci.Philad.,81:602(香港);Norman,1935,Proc.Zool.Soc.London,(1—2):129(马纳尔湾);Mori,1952,Mem.HyogoUniv.Agric.,1(3):41(朝鲜镇南浦);王以康,1958,鱼类分类学:104(中国海);王文滨,1962,南海鱼类志(动物研究所等主编):151,图121(三亚、新村、汕尾、汕头、唐家湾);王文滨,1963,东海鱼类志(朱元鼎等主编):130,图103(石塘、温州外海、东澳);ChenetYeh(郑昭任,叶吉福),1964,Biol.Bull.TunghaiUniv.,23:7,p1.1—2b(台湾);陈兼善,1969,台湾脊椎动物志:163,图147(基隆、台北、高雄、澎湖);ShindoetYamada,1972,Uo.Jap.Soc.Ichthyol.,11:4(太平洋);陈素芝,1987,中国鱼类系统检索(成庆泰等主编)(上册):83,(下册):图298(南海、东海)。
5多齿蛇鲻的介绍
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命名者:(Bloch, 1795)栖息深度:10 - 60 米模式种产地:Malabar, India分布: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湾分布 南部最大体长:60 cm 栖息环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同种异名:Salmo tumbil, Saurida argyrophanes, Saurida australis, Saurida ferox, Saurida truculenta英文俗名:Greater lizardfish濒危状态 :不在IUCN濒危名单中形态特征:体圆而瘦长,呈长圆柱形,尾柄两侧具棱脊。头较短。吻尖,吻长明显大于眼径。眼中等大;脂性眼睑发达。口裂大,上颌骨末端远延伸至眼后方;颌骨具锐利之小齿;外侧腭骨齿前方3列,后方2列。体被圆鳞,头后背部、鳃盖和颊部皆被鳞;侧线鳞数47-55;背鳍前鳞16-19。单一背鳍,具软条11-13;有脂鳍;臀鳍与脂鳍相对;胸鳍中长,末端不及或恰好在腹鳍起点上方;尾鳍叉形。体背呈暗褐色,腹部为淡色,体侧无任何斑块或横纹。背、胸及尾鳍略呈青灰色;腹及臀鳍无色。栖所生态:主要栖息于砂泥底质的海域。属肉食性,通常在砂地上停滞不动,身上的花纹是很好的伪装,有时会将整个身体埋入砂中而只露出眼睛,等候猎物游经时,跃起吞食。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非洲东部,北至菲律宾、中国,南至澳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