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饮食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长出的突起状乳头状组织,较小时常无明显症状,一般都是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镜检查或其他原因手术时偶然发现。“息肉”这一名称通常只表示肉眼所观察到的隆起物。那么胃息肉饮食要注意什么?

目录 1.胃息肉饮食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2.胃息肉分类有哪些 3.胃息肉有几种呢 4.胃息肉患者的治疗 5.胃息肉不切除有什么危害

1胃息肉饮食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一、胃息肉患者应多摄取含高蛋白质和高维生素之食物,如:蛋、肉类、鱼类、豆类、牛奶和水果、绿叶蔬菜等,也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能全素。也就是说,食物的种类并不需特别的限制,不过,为了适应消化能力的减少,应在食物的量和质方面作适度的调整。

  二、患者饮食原则为食物无刺激性,呈液性,少食多餐,每2~3小时进食一次,宜选不宜胀气,不过甜的食物,如鸡蛋汤、米汤、菜汤、藕粉等。,饮食原则:呈半流质状,其蛋白质含量达到正常需要量,纤维含量极少,少量多餐。

  三、胃息肉患者应主食与配菜宜选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忌食生冷、油煎,酸辣等刺激易胀气食物,患者应细嚼慢咽,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不吃高脂食物,腌制品,适量补充铁剂和维生素,禁忌烟酒,饮食有规律,术后3~6个月后可逐渐据身体情况恢复到普通饮食。

  四、患者饮食以自我感觉无不适,饮食内容以低渣、温和、易消化为原则,少食多餐,并避免过甜、过咸、过浓饮食,如进食后出现恶心,腹胀等症状,应暂停进食。由最易消化的食物开始,将采渐进的方式,即由稀而浓,由液体到软质至固体,让胃逐渐习惯消化食物。

2胃息肉分类有哪些

  一、临床分类

  1.从形态上可以分为广基息肉和带蒂息肉。

  2.从息肉数目不同可以分为:单个和多发息肉。如果息肉数目多时,叫做息肉病。

  3.日本三田分类法:分为四型。

  Ⅰ型:最为常见。息肉形态一般呈无蒂半球形,息肉隆起与胃黏膜间角大于90度,色泽与周围粘膜相似或稍红,好发于胃窦、胃体及胃底。

  Ⅱ型:息肉呈半球形,无蒂,息肉隆起,与胃黏膜间夹角近90度,表面发红,中央可见凹陷,多见于胃体、胃窦及胃底交界处。

  Ⅲ型:息肉多发于幽门窦部,表面不规则,呈菜花样、山脉状或棒状,无蒂,息肉与粘膜间夹角小于90度。

  Ⅳ型:息肉有细蒂,蒂之长短不一,表面光滑,可有糜烂及颗粒状改变,异型性显著。Ⅳ型息肉癌变率很高,可高达25.7%。临床上以Ⅰ型多见。

  二、病理分类:

  按最常采用Mings分类法分为再生性胃息肉及腺瘤性胃息肉两大类。 I

  (一)再生性胃息肉——即为增生性息肉。

  临床比较常见。息肉分布于胃内的部位不定。多数发生于胃炎较重的部位,息肉以多发多见,直径约1cm,表面光滑呈分叶状。息肉的成分多为指状细长的嵴和高分化类似于幽门腺上皮的扩张腺窝组成。不规则的腺窝呈分支形和囊样变。增生的上皮细胞较大,深染色、单层,核位于基底部,但分裂像少见。胞浆可分泌粘液,PAS阳性。间质为粘膜肌向粘膜表面呈放射状生出的平滑肌束及胶原纤维组成,有时息肉有大量血管瘤样的血管及浆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少数伴有上皮细胞的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癌变率较低。

  (二)腺瘤样息肉。

  根据腺瘤的形态又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状腺瘤。

  1.腺瘤性息肉

  即息肉状腺瘤,发生于胃粘膜的各处,幽门区约占一半,为胃腺瘤中较常见的类型。单发最多见,也可多发。常为广基无蒂,也有时有蒂。体积比增生性息肉大,直径一般约2cm。镜下结构为排列规则的管状腺体,腺体扩张成囊状的偶见。腺体被复单层柱状上皮,排列较密,细胞浆少,粘液分泌活性减少,核深染呈柱状,体积大小一致,可见核分裂象。常见有肠上皮化生于腺体中,间质主要由富含血管的纤维组织构成,而其中可见有程度不等的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2.乳头状腺瘤

  即绒毛状腺瘤,发病在临床中极少见到。肉眼观察可呈乳头状及绒毛状,常为广基无蒂,镜下结构为柱状上皮细胞被复分支状含血管结缔组织索芯组成。事实上,以上两类腺瘤常混杂存在于同一息肉内。直径超过2cm的息肉,常有腺体异型性增生,甚至发生原位癌和浸润癌。异型性增生的腺体表现在腺上皮由高柱状变为低柱状,核分裂象增多。立方形,粘液分泌减少,嗜酸性胞浆增多,并且核增大,染色质增多,核排列不规则。在发生原位癌时,以上所述异型性变化加重并同时出现腺体生芽及表现腺体背靠背。文献报道有25%~72%的绒毛状腺瘤出现恶变,转移约12%。

  (三)胃的特殊性息肉

  1.错构瘤性息肉

  临床中错构瘤性息肉可单独存在,也可与粘膜皮肤色素沉着和胃肠道息肉病(Peutz-Jegher综合征)共同存在。没有伴随肠息肉病的胃错构瘤性息肉,局限于分泌胃酸区的胃上部,为无蒂和直径小于5cm的息肉。在P-J综合征中,息肉较大,而且可有蒂及分叶状。组织学上错构瘤性息肉具备正常成熟的粘膜成分的不规则生长,粘液细胞增生,混杂有壁细胞和主细胞。腺窝呈囊性扩张。平滑肌纤维束从粘膜肌层向上呈放射状,将正常胃腺体分成小叶。间质为轻度水肿充血。小的错构瘤性息肉于镜下活检可见完整。而较大的息肉活检仅可见到增生的表面及腺窝的上皮。

  2.异位性息肉

  主要由异位的胰腺或Brunner腺构成,也有包括在错构瘤性息肉范围内。沿胃大弯,尤以幽门及窦部几乎单独可见的异位胰腺,常见的表现是幽门阻塞。肉眼观察异位胰腺为一狐立的凹陷的无柄的结节。在组织学上胰组织最常见于粘膜下层,以致内镜活检时可漏诊,异位胰腺有时也可出现在粘膜层,可见腺泡、导管及Langerhans岛,可混有Brunner型腺体。如被平滑肌包围时即成为腺肌瘤。异位息肉于十二指球部最常见,也可见于幽门和窦部。其表面常形成溃疡。在组织学上粘膜和粘膜下层可见正常的或者囊状的Brunner腺与平滑肌束。

  3.家族性息肉病

  息肉发生于胃的所有部位。 以胃窦部数量最多而且体积最大。伴有增生性和腺瘤性息肉,体积从0.2~4cm大小不等,表面平滑,由弥漫散在的被复单层柱状上皮的成熟粘液、浆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白细胞浸润、疏松、水肿和充血的间质构成。偶见乳头状突起的腺体。其中一些腺体成囊状,充满粘液。无粘膜肌改变。被认为这种息肉为良性且具有错构瘤的性质。

3胃息肉有几种呢

  从病理学的角度,胃息肉主要有下面几种 胃底腺息肉:胃底腺息肉是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最常见的息肉,一般直径都小于0.5cm,扁平无蒂,表面光滑。这种息肉在健康人和行消化道内镜检查的病人中常常发现,在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的病人中出现率更高。胃底腺息肉的癌变的风险几乎没有。只有在非常少见的患有家族性息肉病的病人中,胃底腺息肉有癌变的风险。 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也是胃常见息肉类型。这种息肉是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引起这种息肉的最主要病因。增生性息肉一般生长在胃窦部,而且常常多发。这种息肉有一定的癌变率,但是不高。增生性息肉一般是半球型的,表面可以光滑,也可以有充血水肿,息肉的大小不一,有些可以很大。 腺瘤样息肉:这种息肉也常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人中发现,息肉一般是圆形的,可以有蒂,也有些扁平息肉。息肉常常伴有黏膜细胞的化生,有很大的癌变风险。这种息肉的风险与息肉的大小有关,如果直径超过2cm的息肉 ,癌变率则在50%以上。 息肉病:这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疾病,有很多类型,比如幼年性息肉,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等等。

  出现胃息肉的情况可能会给我们自身带来很大的疼痛感,已经折磨了很多人,通过以上文章想必大家对于胃息肉有几种呢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可以吃一些胃舒宁,这种药物中蕴含了很多种中药,在帮助人们改善胃病的时候还可以调理全身。

4胃息肉患者的治疗

  1、内镜治疗: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通过内镜定期随访,还可发现息肉复发,并给予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

  2、抗Hp治疗:近年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Hp阳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根除Hp感染后,其中约40%病例息肉完全消退。因此,对于增生性息肉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应行Hp检测,若阳性则应行根除Hp治疗,然后根据息肉的消退情况再作相应的处理。

  3、手术治疗:

  (1)大于2cm的无蒂或广基型息肉。

  (2)息肉进行性增大者。

  (3)病检为腺瘤性息肉伴异型增生、可疑癌变和癌变者。

5胃息肉不切除有什么危害

  1、胃息肉在刚开始形成的时候,患者可能会因为息肉小而感觉不到什么特别的症状。而当息肉逐渐长大,患者就会感到胃部时常出现无规律性的隐痛、刺痛、阵痛或绞痛等疼痛症状,令患者感到非常的痛苦不适。

  2、胃息肉的形成会影响到胃部的正常蠕动,而食物就会得不到胃良好有效消化吸收,不仅会导致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而且还会导致出现营养不良的症状。

  3、有许多患者都会因为疾病的发生而出现精神忧虑、烦躁不安、心绪不宁等不良的精神症状,而这些不良的精神症状不仅会促使胃息肉长大,而且还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理健康。

  4、如果对于胃息肉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那么息肉还可能会发生恶性病变,不仅会出现胃溃疡、胃穿孔、糜烂性胃炎等胃肠疾病,而且还可能会发生癌变,从而导致癌症的发生。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