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颅内压增高还伴随着一些并发症,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了解一些疾病症状,也要多加防范,还可以进行饮食的调节,像是要忌口的东西,就不要再吃,而老年人颅内压增高不能吃什么呢?下面就来看看。
目录 1.颅内高压综合征是怎么回事 2.老年人颅内压增高不能吃什么 3.颅内高压综合征有哪些症状 4.什么是颅内压增高综合症 5.颅内压增高的预防和护理
1颅内高压综合征是怎么回事
一、发病原因
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常见病因有:
1.颅脑损伤,如脑挫裂伤、颅内血肿、手术创伤、广泛性颅骨骨折、颅脑火器伤、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等。
2.颅内占位性病变,包括各种癌瘤、脓肿、血肿、肉芽肿、囊肿、脑寄生虫等。这是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病因。
3.脑血管疾病,常见疾病为脑梗死、高血压性脑出血、蛛网膜下隙出血、高血压脑病等。
4.颅内炎症,如各种脑炎、脑膜炎、败血症等。
5.脑缺氧,如多种疾病造成的呼吸道梗阻、窒息、心搏骤停、一氧化碳中毒及缺氧性脑病等。
6.中毒及代谢失调,如肝性脑病、酸中毒、铅中毒、急性水中毒和低血糖等。
7.假脑瘤综合征又名良性颅内压增高。
8.先天性异常,如导水管的发育畸形、颅底凹陷和先天性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等,可以造成脑脊液回流受阻,从而继发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狭颅症,由于颅腔狭小,限制了脑的正常发育,也常发生颅内压增高。
二、发病机制
1.引起颅内压增高的机制 有以下几个方面:
(1)脑组织的体积增加,这是由于脑水肿的原因。
(2)颅内血容量增加,各种原因引起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蓄积或碳酸血症,可使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急剧增加;丘脑下部、鞍区或脑干损伤时,可导致脑血管调节中枢的功能紊乱,脑血管反应性扩张,使脑血流量急剧增加。
(3)脑脊液过多,见于各种脑积水。
(4)颅内占位性病变,为颅腔内额外增加之内容物,除病变本身占有一定的颅腔容积外,还可引起病变周围的脑水肿或脑脊液循环通路的梗阻,从而导致颅内压增高。
2.颅内高压综合征的病理生理
(1)全身性血管加压反应:当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丧失后,为了保持需要的脑血流量,机体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射作用,使全身周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搏出量增加,以提高脑灌注压,同时伴有呼吸节律减慢,呼吸深度增加。这种以升高动脉压,并伴有心率减慢、心搏出量增加和呼吸节律减慢加深的三联反应,即称为全身性血管加压反应或库欣(Cushing)三主征。多见于急性颅脑损伤或急性颅内压增高患者。
(2)颅内压力和容积的关系:Langfitt等(1965)经动物实验表明,由于颅内容物的代偿作用,外界病理因素的存在并不一定引起颅内压变化,颅内容物体积与颅内压力的数量增加并不呈直线关系,而是呈指数关系。这种关系也可以用颅内的可塑性(plasticity)与顺应性(compliance)来表示。可塑性来自颅腔内的软组织的可塑性与弹性,是单位容积变化所产生的压力变化,用△P/△V表示。顺应性代表颅腔内的容积代偿功能,是单位颅内压的变化所产生的容积变化,用△V/△P表示。在颅内容物体积增加的早期,有足够的空间可供调节,即顺应性(代偿)较强;颅内容物体积增加的后期,可供调节的空间越来越少,病变扩张遇到的阻力愈来愈大,故颅内压急剧增加。通过检查顺应性和可塑性,有助于判断颅内压增高的严重程度。临床使用的方法如下:脑室引流或腰穿时放出1ml脑脊液,若压力下降甚少说明还在代偿期内,若压力下降超过0.39kPa(3mmHg),则提示颅内压力/容积曲线已超过临界点,即代偿功能已消耗殆尽。
(3)脑疝形成:颅内病变尤其是颅内占位和损伤,引起颅内压的增高不均匀时,常使脑组织受压移位,部分脑组织通过某些解剖上的裂隙移位到压力较低的部位时,即为脑疝(brain herniation)。这是颅内压增高最致命的紧急情况。
2老年人颅内压增高不能吃什么
老年人颅内压增高忌高脂肪、辛辣、刺激食物。以免造成病情反复的情况,比如说,海鲜、鸡肉、狗肉等。与此同时,也不要禁食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多吃提高免疫力的食物:术后患者体质较差、免疫较低,所以,应多食用可提高免疫力的食物,如山药、乌龟、香菇、猕猴桃、无花果、苹果、沙丁鱼、蜂蜜、牛奶、猪肝等等,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饮食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若加用中药辨证辨病治疗和免疫治疗有利减轻化、放疗毒副作用,以提高疗效和存活率。
关于这老年人颅内压增高要想治疗好,还是要花很多时间精力的,要配合医生的治疗,饮食习惯也要随着改进,不可以吃的东西,还是别吃的好,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可以适量多吃一些,进行一些适当的运动也是必要的,心情也要调整好,保持愉快的心情。
3颅内高压综合征有哪些症状
颅内高压综合征是一逐渐发展的过程,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颅内高压综合征的典型表现,包括颅内压增高本身所致的临床表现,以及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病因所致的神经系统缺陷。
常见症状与体征:
1.头痛 部位不定,进行性加重。
2.呕吐 可为喷射性呕吐。
3.视盘水肿 可伴火焰状出血与渗出。
4.展神经麻痹伴复视 因展神经在颅底走行最长,高颅压时易受压迫而产生单侧或双侧麻痹及复视,无定位意义。
5.癫痫样发作 高颅压后期及昏迷时可出现局限性或全身性抽搐。
6.生命体征变化
(1)脉搏:急性高颅压时可产生缓脉,颅内压增高愈快,缓脉愈明显。
(2)呼吸:急性高颅压时,最初呼吸深而慢,至延髓衰竭时,转为呼吸浅、慢而不规则呼吸或叹息样呼吸,最后可突然停止。
(3)血压:高颅压增高愈快,反射性地引起血压上升愈高,至晚期延髓衰竭时血压下降,出现脑性休克。
(4)意识:因高颅压和脑水肿,使大脑皮质及脑干网状结构缺血、缺氧,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慢性高颅压可先出现躁动不安,再出现嗜睡至昏迷。高颅压与意识障碍不一定成正比,视部位而定,如丘脑下部肿瘤或脑干挫伤意识障碍可很重,颅内压不一定很高。
(5)瞳孔:早期忽大忽小或缩小,如一侧散大,光反应消失说明形成了颞叶钩回疝。
7.耳鸣、眩晕 高颅压可使迷路、前庭受刺激,以及内耳充血,部分患者可出现耳鸣和眩晕。
主要临床表现为“三主征”:头痛;恶心呕吐;眼底视盘水肿。其他常见表现为意识障碍、视力减退、复视、抽搐及去皮质强直。有些可表现为情绪不稳、易于激怒或哭泣,或情绪淡漠、反应迟钝、动作和思维缓慢等精神症状。
在婴幼儿患者,头痛症状常不明显,常出现头皮静脉怒张、头颅增大、囟门扩大、骨缝分开、前囟张力增高或隆起。头部叩诊呈“破壶音”(Macewn征)。
对慢性颅内高压综合征,头颅X线平片可发现蝶鞍,尤其是鞍背及前、后床突骨质破坏或吸收;颅骨弥漫性稀疏变薄;脑回压迹增多和加深;15岁以前的儿童可见颅缝增宽和分离,年龄越小越多见。因颅内占位引起者,还可见松果体等正常钙化点移位,病理性钙化,颅骨局部增生或破坏,内耳道及其他脑神经孔的异常变化等。
4什么是颅内压增高综合症
颅内压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由于脑脊液介于颅腔壁和脑组织之间。所以脑脊液的静水压就可代表颅内压力。正常侧卧位时脑脊液的压力为0.978~1.467kpa(相当于100~150mmh2o)。如大于1.956kpa(200mmh2o)为颅内压增高。
颅腔是由颅骨组成的封闭空腔,是一个不能伸缩的容器,其总体积固定不变,颅腔内容物包括脑组织、脑脊液及供应脑的血液,它们的总体积和颅腔容积是相适应的,通过生理调节来维持动态的平衡。当颅内占位性病变(肿瘤、血肿、脓肿、脑积水)或脑组织肿胀(脑性裂伤、脑炎、缺氧)引起颅腔容积与颅内容物体积之间平衡失调,超过生理调节的限度时可引起颅内压增高。临床可出现头痛、呕吐及视神经乳头水肿三大颅高压主症。由于颅内压力增高,部分脑组织被挤嵌入颅腔裂隙或孔道,形成脑疝。压迫邻近脑干,产生意识障碍、生命体征改变、瞳孔不对称、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等脑疝综合症。临床根据脑疝发生的部位及移位组织的不同可分为:
(1)小脑幕裂孔(颞叶疝);颞叶的内部结构经小脑幕裂孔疝入幕下,多见于幕上肿瘤。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意识障碍、瞳孔不对称(病侧逐渐扩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病变对侧肢体运动障碍,病理反射出现等。
(2)枕骨大孔疝: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经枕骨大孔疝入到颈椎椎管内称枕骨大孔疝。临床表现为后枕部疼痛,颈项强直或强迫体位、频繁呕吐,肌张力减退,四肢呈驰缓性瘫痪,呼吸和循环系统障碍,多见于幕下肿瘤。
5颅内压增高的预防和护理
颅内压增高的预防和护理
1 卧位 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或侧卧,病情允许时抬高床头15°~30°,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有脑脊液外漏的病人可借助重力的作用,使脑组织移向颅底,粘附在硬脑膜漏孔处,使局部粘连而封闭漏口。注意头颈不要过伸或过屈,以免影响颈静脉回流。
2 休息保持病室安静,避免一切不良刺激,以免造成患者情绪激动,使血压升高,加重颅内压增高。病人躁动不安时,要查明原因,对症处理,勿轻率给予镇静剂,以免影响观察病情,也不可强加约束,避免因过份挣扎而使颅内压升高,应加床挡保护并让其戴手套,以防坠床和抓伤。
3 吸氧 对改善脑缺血,使脑血管收缩,降低脑血流量,减轻脑水肿,同时防止发生高碳酸血症或低氧血症。
呼吸道的护理
1 保持呼吸道通畅 颅脑损伤病人通过充分给氧后,病人的呼吸困难、缺氧症状得不到改善或患者排痰困难,应配合医师及早行气管切开术,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解除呼吸道梗阻,使胸内压和颅内压下降,并减少呼吸道死腔,增加有效气体交换,改善呼吸状态和脑缺氧,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如患者呼吸减弱、潮气量不足,应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2 预防呼吸道感染 口腔护理每日2次,雾化吸入每日2~3次,翻身、拍背2~3h一次,翻身动作要轻稳。气管切开患者每日更换气管切开处敷料,保持敷料干燥、清洁,气管内套管每4h消毒一次,气管内滴用20ml生理盐水加沐舒坦15mg,每小时2ml,气管套外口用单层无菌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吸痰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先吸气管内分泌物,再吸口鼻分泌物,每次吸引不超过15s,勿使患者咳嗽过剧而增加颅内压。
亚低温疗法
调整室内温度在10℃~20℃,头部用冰枕或戴冰帽,体表降温,颈、腋下、腹股沟等大动脉处冷敷或遵医嘱给予人工冬眠,使患者的肛温维持在32℃~35℃ ,可降低脑细胞的氧耗量及代谢率,提高对氧的耐受性,降低脑血流量,减轻脑水肿,还可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减轻反应性高热。
保持大小便通畅
颅脑损伤的病人常有呕吐、高热,加上早期限制水钠的摄入,脱水剂、利尿剂的应用,病人常有不同程度的脱水,加上意识障碍或瘫痪导致长期卧床,使胃肠蠕动功能降低,多伴有排便不畅,神经损伤等致尿潴留。当病人表现躁动不安时,要及时观察,避免其用力排便,根据情况给予缓泻剂或低压小量灌肠通便,避免高压大量灌肠,必要时用手指抠出粪块,并及时解除尿潴留,防止腹压增高,以免引起颅内压增高。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颅脑损伤病人病情多变、易变、突变,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微妙的变化。颅脑损伤后通常有血压下降、脉搏细数、呼吸慢等临床表现。伤后较久,如病人血压持续升高、脉搏洪大、呼吸慢,提防有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病人除观察t、p、r、bp、神志、瞳孔、意识外,还要准确记录24h出入水量,观察脱水效果和尿量,并注意病人有无抽搐式癫痫发作,癫痫发作可加重脑缺氧和脑水肿,使颅内压增高,导致脑疝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