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肝炎诊断标准有哪些

  无论是急性肝炎,还是慢性肝炎,可能都是让患者比较害怕的,因为都会转换为乙肝,是有传染性的,所以对于急慢性肝炎的判断是很重要的,那么如何区别急慢性肝炎的不同之处的呢?如何才可以诊断呢?大家可以跟随小编看看哦。

目录 1.肝炎有几种 2.急慢性肝炎诊断标准有哪些 3.脂肪肝与肝炎的区别有哪些 4.肝炎患者血化验检查的意义 5.有关肝炎的五个误区

1肝炎有几种

  肝炎可以分为五大类:

  ①病毒性肝炎:最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类肝炎,传染性强。引起肝炎的病毒主要有甲、乙、丙、丁、戊五型。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通过肠道传染,病毒污染水源或食物后可形成大流行,不过不会发展为慢性,也不会引起肝硬化,并且患病后有终身免疫力。乙、丙、丁型病毒性肝炎均通过血液传播,少数也可因密切接触病人的唾液、精液、乳汁等感染,如夫妻之间、母婴之间的相互传染。乙、丙型肝炎可转为慢性,并可能演变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②非肝炎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感染后所致的肝脏损害,预后良好。

  ③酒精性肝损害:大量和长期喝酒,肝脏负担过重,会导致肝细胞损伤,发生肝细胞的坏死和炎症。

  ④药物性肝损害:顾名思义,此型肝炎与药物有关。药物引起的肝损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药物的毒性作用,如多种抗癌药可能直接或间接损伤肝细胞。另一种与病人的特异性体质有关,也就是说,某一类人用某种药后会发生肝损害,发生率较低,但无法预测。有青霉素过敏、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体质的病人应慎用或避免使用磺胺、对氨基水杨酸等药物,以免发生肝损害。

  ⑤自身免疫性肝炎:比较少见,多与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相伴。

  对于肝炎这种厉害的疾病,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提高警惕,尤其是要预防乙肝等这种带有传染性的肝病,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这样的原因就歧视乙肝患者,乙肝的传播途径是没有想象的那么恐怖的,请大家不要过于担心,做好基本的预防措施就可以了。

2急慢性肝炎诊断标准有哪些

  肝炎诊断标准(1)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型肝炎,发病多有诱因。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但病情发展迅猛,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

  慢性肝炎是指急性肝炎经过六个月后,仍然有临床症状和肝功能障碍的病症。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疲乏无力,上腹不适,肝功能明显异常,特别是体内转氨酶升高。严重者消瘦、面色灰暗、黄疸等。

  急慢性肝炎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坏死,肝功能异常。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主要区别在于病情是非。另外,慢性肝炎还包括了那些不是病毒原因引起,但是临床表现为慢性肝炎患者,包括脂肪肝患者、药物性肝炎患者等。急性炎患者预后大多良好,90%以上的患者在3个月内都可以痊愈,只有不到10%的人可转变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仅有1%~2%的患者会演变为肝硬化或肝癌。其次,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可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及性传播。

  所以对于患有肝炎的患者一定要及时的治疗,一旦恶化就会治疗的比较的麻烦,还有就是一些喜欢吸烟酗酒的人,小编建议戒酒戒烟哦,这样才可以预防肝炎的产生,也可以帮助恢复患有肝炎的患者。同时不要熬夜,要多注意休息。

3脂肪肝与肝炎的区别有哪些

  脂肪肝与病毒性肝炎只是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因为二者均不同程度地减低了肝脏的正常代谢功能,使肝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发出一系列胃肠道不适症状。然而者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它们分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肝脏疾病。

  脂肪肝仅仅是肝内脂肪含量过多、脂肪细胞大量充盈于肝细胞内而引起的肝脏脂肪化。它并不是由于病毒作用引起的,而只是甘油三酯堆积所致的代谢性肝功能异常,故为可逆性的,一旦肝脏内蓄积的过多脂肪消除后,肝功能大多可以恢复正常,也不留下任何后遗症。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以肝细胞损害为主的组传染病,至少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和庚型7种类型。病毒性肝炎病人在病程中,有些可合并脂肪肝,其原因主要是急性病毒性肝炎恢复期或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人进食热量过多,而又缺乏足够的活动,引起每天摄入热量超过身体代谢的需要,进而转化为脂肪积存于全身,脂肪在体表下积存过多表现为肥胖,脂肪在肝中积存则表现为脂肪肝。

  所以说:脂肪肝决不是肝炎。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是具有传染性的,但脂肪肝却不是由于感染了肝炎病毒而引起的,而是肝内脂肪堆积所致,自然亦无任何传染性可言。

4肝炎患者血化验检查的意义

  肝炎患者需要做的血化验检查有血清黄疸及胆红素定量检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测定、血清蛋白质总量、白蛋白和球蛋比值测定、麝香草酚浊度试验。下面介绍这几种血化验检查有何意义。

  血清黄疸及胆红素定量检查

  血清黄疸指数为:4-6单位。胆红素定量为:17.1微摩尔以下。

  临床意义:黄疸指数反应黄疸的有无、程度、性质。正常人血清胆红素可有微量,肝细胞受损时胆汁逆流入血,造成血清胆红素升高,说明肝炎患者肝细胞受损。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测定

  正常值:5-25单位,一般30以下。

  临床意义:肝脏中此酶比血中高一万倍,肝炎时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肝脏转氨酶释放入血,使该酶含量增高。故观察增高幅度,可知肝细胞损伤程度。

  血清蛋白质总量、白蛋白和球蛋比值测定

  正常值:总蛋白60克~80克/升;白蛋白35~5克/升;球蛋白20克~30克/升;白/球比值1.5~2.5:1。

  临床意义:这类蛋白质由肝脏合成和代谢。测定蛋白质含量可以反映:急、慢性肝炎时白蛋白合成减少,球蛋白无变化或增多,总蛋白量正常或降低,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改变或倒置。

  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

  正常值:0一6马氏单位,>7单位为阳性。

  临床意义:TTT浊度与肝细胞损伤程度基本呈平行。急性肝炎早期发病时即可呈阳性,恢复期转阴性,持续阳性者是转为慢性的指征。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活动期可呈阳性,静止期下降或接近正常。目前大医院用蛋白电泳测定取代此检验,但农村和基层医院仍沿用,是肝功损伤的指标之一。

5有关肝炎的五个误区

  有关肝炎的五个误区

  误解一:所有肝炎都有传染性

  肝炎的常见病因中,除了病毒性肝炎以外,还有多种非传染性肝炎,比如酒精性肝炎、单纯性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

  酒精性肝炎:由于长期大量饮酒造成。

  单纯性脂肪肝:是由于脂肪在肝细胞内的过度沉积。

  药物性肝损伤: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用药。

  自身免疫性肝病:同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一样属于结缔组织病范畴。

  以上这些肝病,并没有传染性。另外,由于各种肝炎常导致肝功异常(以转氨酶和 / 或胆红素的升高最为常见),所以大众常常会觉得「肝功异常」或「黄疸」本身就有传染性。实际上,这些症状只是肝炎的结果,是没有传染性的。

  误解二:肝炎病人都需要隔离

  在常见病毒性肝炎中,甲肝和戊肝是消化道传染病,需要进行分餐、粪便消毒等隔离手段。

  甲肝病毒随患者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水源、食物、餐具等,可造成散发性流行或大流行。食物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也是甲型肝炎传播的原因。如三明治、橙汁、沙拉和肉类成品食物被甲肝病毒污染,是发达国家甲肝流行的主要原因。戊型肝炎也曾出现过水源污染引起的大流行,但目前较为多见的还是食物污染所致的散发病例。

  预防这两种消化道传染的肝炎,应注意做到:

  1、勤洗手,幼儿园和学校集体生活的儿童,是甲肝接触传播的高危人群,更应通过教育,让他们养成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2、注意用餐卫生,对一些易携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蛳、贝壳、螃蟹等,一定要煮熟蒸透,杜绝生吃、半生吃以及腌制后直接食用等不良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误解三:日常接触会传染乙肝、丙肝

  日常接触并不会传播乙肝或丙肝。这两种肝炎,均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及性接触传播。

  握手、拥抱、共用办公用品、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乙肝或丙肝。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也没有发现这两种肝炎能经吸血昆虫 (蚊、臭虫等) 传播。

  误解四:得了乙肝一定会发展成慢性肝炎

  感染乙肝病毒6个月后仍未被清除,称为慢性乙肝感染。

  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围产期感染者,慢性化的风险高达90%,而婴幼儿时期(0~5 岁)的慢性化率则降至50%,而成人感染者中仅仅5%~10% 发展为慢性感染。

  因此,做好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阻断,做好针对婴幼儿的乙肝疫苗接种,慢性乙肝是可以控制的。自从2000年,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免费计划免疫接种程序后,婴幼儿的感染率大幅度下降。2014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5岁以下儿童的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经降至0.32% 。

  误解五:乙肝是母亲遗传给孩子的

  乙肝具有家庭聚集现象,常表现为母亲与孩子或兄弟姐妹间同时存在乙肝病毒感染。因此很多乙肝病人误以为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甚至不敢结婚生育。

  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的疾病。而传染病则是一个本来健康的个体,被有传染性的病原体感染导致的疾病。显然,乙肝并不是因为患者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差错,而是因为感染了乙肝病毒所致。

  新生儿在产程中会接触大量母血,这是母婴传播乙肝的原因。另外怀孕时,母亲子宫面的血管有破损,如胎盘剥离等情况,使母血渗漏至胎儿血循环也有可能发生宫内感染。

  由此可见,不论哪种原因的母婴传播实际上是母亲通过体内途径将乙肝病毒传染给了下一代。所以乙肝是传染病而不是遗传病,是可以通过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来阻断的。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