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疾病都是在我们人类不知不觉的过程中才出现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对身体伤害很大的疾病会在我们不知道 的时候发生,就比如说这个门静脉血栓疾病,这个疾病的原因很多,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不知道,所以治疗 的时候无从下手,门静脉血栓疾病的形成对肝部伤害很大,那么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一起来看一下。
目录 1.脑血栓怎么治疗好得比较快 2.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3.冬季脑血栓的4个保健措施 4.脑血栓的临床表现 5.脑栓塞和脑血栓的鉴别
1脑血栓怎么治疗好得比较快
脑血栓的治疗:
脑血栓治疗原则主要是改善脑循环,防治脑水肿,治疗合并症。适当地活动可以起到改善脑循环的作用,但有神志不清的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
改善脑部血循环
增加脑血流量,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以图缩小梗塞面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浆、川芎嗪等药,每日1~2次,静滴液量250~500毫升,连用7~10天。有头痛、恶心、呕吐或意识障碍者,可用20%甘露醇脱水治疗,每日2次,每次250毫升。
溶血栓疗法
也有人采用尿激酶颈动脉给药治疗脑血栓,一般在发病24小时之内应用,由于采用颈动脉穿刺注药,难度较大,必须在医院应用。溶栓治疗应早期应用的原因,是由于血栓形成的第1天内,富含水分,易溶解,这样见效快,疗程短,但要密切观察病情,以免引起脑出血的严重后果。
高压氧治疗
经实践证明高压氧治疗对脑血栓效果很好,可以大大降低脑血栓的病残率。宜于早期应用,每日一次,10次为1疗程,每次吸氧时间90~110分钟,必须在密闭加压舱进行,受条件限制。
调节血压,控制高血脂,高血糖
目的是控制发病的危险因素。但血压过高的不要降压太快;血压过低时适当给予提高。脑血栓病人往往血糖高,对治疗不利,必须积极控制。
昏迷病人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吸痰,翻身拍背,活动肢体,预防肺炎和褥疮发生。
2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门静脉血栓形成(PT)是指发生于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或脾静脉的血栓。门静脉血栓可造成门静脉阻塞,引起门静脉压力增高、肠管淤血,是导致肝前门静脉高压的一个重要原因。门静脉血栓性阻塞多继发于慢性肝病及肿瘤疾患。单纯的肝外门静脉阻塞则多见于青少年及儿童。
病因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很复杂,主要有炎症性、肿瘤性、凝血功能障碍性、腹腔手术后、外伤性及原因不明性等。
1.门静脉高压症
多因各种病因的肝硬化及充血性脾大所致。主要是由于门静脉压力升高,造成门静脉及其属支的向肝性血流的减少和血流速度的减慢造成涡流,而致血小板堆积形成血栓。
2.腹腔感染
为肠道感染性病灶的细菌进入门静脉系统所引起,如新生儿脐炎、脐静脉脓毒血症,成人常见的有急性阑尾炎、胰腺炎、胆囊炎、小肠炎性病变、腹腔盆腔脓肿及腹部术后感染等。
3.腹部手术及外伤
各种腹腔的手术均可导致门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特别是脾切除术后最常见,可能与术后血小板增多和血液黏稠度升高有关。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流量减少,门静脉压力下降加速了血栓的形成,此外,术后扩张的脾静脉内血流缓慢,在高凝状态下又促成了脾静脉血栓形成。
3冬季脑血栓的4个保健措施
1、自我心理调节
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可以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书法、老年秧歌、听戏等)来调节自己的情绪。这当然不是三五天就能达到的,需要持之以恒。要保持乐观、舒畅的心情,切勿大喜大悲,因为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容易使神经体液调节机能紊乱,引起脑血液循环紊乱,从而诱发脑部疾病。
2、饮食
多吃一些可预防脑血栓发生的食物,如洋葱、黄豆、牛奶、花生、木耳等。控制盐的摄入量,尽量少食或不食含油脂多、胆固醇高、及含糖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动物油、煎炸食品、奶油等。长期大量食用这类食物会使血脂升高,血液粘稠度增加,从而提高血栓形成的几率,增加了脑血栓发生的危险。
3、保持大便通畅
便秘在老年人中较常见,排便困难会使腹压增高,诱发脑血管病的发生。多进食一些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如芹菜、韭菜、荞麦、黄米、全麦面包等,这类食物可使肠蠕动加快,利于排便。若没禁忌还可进食一些润肠的食物,如银耳、香蕉、梨、萝卜、蜂蜜等,禁忌辛辣刺激的食物。
4、有规律、循序渐进、力所能及的运动
在寒冷的冬天,许多老年人喜欢待在温暖的屋里,坐着或躺在床上看书报、看电视,这样一来就使得全身的血流速度明显减慢。其实,这时候老年人可在室内通过缓慢的打拳,四肢的伸展运动,或来回散步等方式锻炼身体。这种活动方式每次不需要很长时间,每天可以分几次进行,但动作要尽量慢(尤其是在体位变化时)、要规律、要力所能及。适当的活动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产生一定热量,既保暖又强身。
4脑血栓的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50~60岁以上患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男性多于女性。约25%者病前有短暂性胸缺血发作病史。部分可有头昏,头痛等前箭症稍。常于睡眠愿中或安静休息欲态下发病。多数典型病例在1~3天内症状这高峰。患者通常意识清晰,少数可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一般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临床上根据发病快慢及经过可分为三种类型:
1. 急性型:占大多数。一般无意识障碍和头痛及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多在数小时或1~3天内达高峰,以后不再发展,且由于侧枝循环的建立及梗塞区周围水肿的消退,症状可逐渐减轻。
2. 进展型:少数经过缓慢,症状进展历时1~2周以上,由轻变重,直到出现对侧肢完全性偏瘫和意识障碍。临床经过类似颅内占位性病变。
3. 暴发型:少数。症状出现快,多为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或较大动脉主干急性血栓形成。由于大片脑缺血水肿,引起对侧松驰性偏瘫,常伴有意识障碍或很快转昏迷。有时出现抽搐、呕吐或病灶侧脑氙形成,临床经过重,类似脑出血。
5脑栓塞和脑血栓的鉴别
(1)脑血栓形成多发生在中年以后,起病缓慢,常于数十小时或数日内病情达到高峰。一般在发病前有先兆症状。而脑栓塞多见40岁以下的青壮年,起病急骤,数秒钟至2~3分钟,症状便全部出现,且多无前躯症状。
(2)脑血栓形成是由于脑血管自身的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软化、坏死而产生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一系列中枢神经症状。而脑栓塞则是由于脑血管被血流中所带来的固体、气体、液体等栓子阻塞而引起,发病在脑内,病根却在脑外。
(3)脑血栓形成常在安静和睡眠状态下发病,醒来后发现自己不能随意活动或失语。脑栓塞发病前常有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病史,突然发病。
(4)脑血栓形成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等病史。脑栓塞既往病史多种多样,但主要见于心脏病、术后、外伤等。
(5)脑血栓形成以半身不遂和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多无意识障碍或头痛、呕吐等。脑栓塞发病后常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失语、偏瘫等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