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喂食管反流问题,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会带来很多不利影响的,所以当家长们发现这种问题的时候,自然也会比较担心害怕,但是又不知道,应该如何有效的帮助宝宝去解决,所以现在要为大家来详细介绍一下,幼儿胃食管反流会出现的一些症状,以及有效的解决方法。
目录 1.怎么应对婴儿胃食管反流方法 2.小儿喂食老呕吐可能是反流病 3.幼儿胃食管返流的症状 4.谨防小儿胃食管返流 5.宝宝食管返流的前奏
1怎么应对婴儿胃食管反流方法
1、饮食调养:少食多餐,避免孩子因吃入太多东西腹压增高而增加呕吐的可能,另外,少吃含糖或含脂肪太多的东西。
2、体位助疗:睡觉或平时让孩子躺着时,有意识地抬高其体位,如果是可以活动的床板,可将床头调高二十厘米左右,如果床板无法调节,也可用靠垫灵活垫高体位。
3、药物控制:对于症状比较严重的孩子,则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抑酸或改善胃动力的药物来治疗。
2小儿喂食老呕吐可能是反流病
小儿呕吐病因分析
小儿特别是婴幼儿在出生后不久即出现呕吐,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质的喷射性呕吐或吐奶,但呕吐物中大多不含胆汁。遇到这种以顽固性呕吐为主要症状的病例时,不能只虑及幽门梗阻,还应注意检测食管功能,以了解是否为胃食管反流所致。
小儿患反流病的危害
小儿胃食管反流对其健康发育的影响极大,首先是长期呕吐导致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常引起患儿生长发育迟缓,体重不增或下降,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其次,由于反流物易进入小儿呼吸道,因而可引发出反复发作的哮喘、气管炎、肺炎、肺不张等呼吸道病变。严重时可导致猝死。此外,由于反流物刺激食道粘膜,引起食道膜损伤或溃疡形成,患儿因此哭闹、烦躁、吞咽困难或出现呕血、黑便及贫血。
由此可见,小儿胃食管反流是婴幼儿顽固性呕吐和生长发育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呼吸道感染的诱发因素之一,并且常伴食管炎症溃疡及由此引起的贫血,必须予以高度警惕,及时防治。
如何治疗小儿反流病?
针对小儿胃食管反流的治疗,原则在于改善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和降低胃酸分泌。患儿饮食应少量多餐,食后不要平躺,使其处于头高足低位,如果呕吐症状重,可取直立位,并且注意夜间入睡前2小时不予进食。这种饮食及体位疗法很有效果。通常2周内可使呕吐减轻,6周后多数患儿可止吐。药物治疗以抗酸剂和拟胆硷能药物为主。前者主要为甲氰咪胍、硫糖铝,后者主要为西沙必剂、乌拉胆硷。如果呕吐过频可小剂量使用胃复安。但禁用阿托品、普鲁本辛等抗胆硷药。个别患儿若合并食道狭窄,反复发生吸入性肺炎,经上述充分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3幼儿胃食管返流的症状
婴儿胃食管返流症有四大症状,即吐奶、体重不增、出血和肺部症状,其中以吐奶最常见。据统计,几乎有2/3的病孩出生后不久即出现反复呕吐,随年龄增大而加重,发展到后来,甚至每次喂奶后都呕吐。呕吐多不费力,非喷射性,但也有部分病孩为喷射性呕吐,平卧位和嗳气时更容易发生。有的孩子不喂奶时也常吐奶。
反复吐奶,会引起营养不量,体重不增或下降。由于胃食管返流,胃酸等腐蚀食管黏膜,还可造成食管炎,甚至引起食管黏膜血管破损、出血。此外,胃食管返流时,若胃内容物误入气管则可引起肺部反复感染,严重危害孩子的健康。因此,应根据婴儿胃食管返流的不同程度采取相应措施。
希望父母们在照顾宝宝的过程当中,能够注意观察了解宝宝,是否会出现这样的症状,因为这都是为谁管反流的症状表现,所以我们就需要注意引起重视,及时的通过正确的方法,帮助宝宝预防和解决为食管反流,快速的治疗。
4谨防小儿胃食管返流
(1)生后不久的小婴儿反复出现呕吐,表现为吐奶或喷射性呕吐,有的酷似幽门梗阻。但呕吐物多不含胆汁。出现喂养困难(如常因饥饿哭闹,但一喂食就烦躁)。年长儿的再发呕吐除外其他原因者。
(2)生长发育迟缓,由于长期呕吐摄入不足而致。
(3)反复不愈的呼吸道症状:反复发作的哮喘(多在夜间),或气管炎、吸入性肺炎、肺不张、严重者可发生紫绀、窒息甚至死亡。
(4)并发症表现:婴儿表现为哭闹、烦躁。年长儿胸骨后烧灼感和反酸是主要症状。多在餐后出现,卧位加重,服抗酸剂后减轻,亦可有胸骨后疼痛和胸闷及吞咽困难等。伴发食管炎或食管溃疡时可出现呕吐、黑便(或便潜血阳性)、贫血。
5宝宝食管返流的前奏
宝宝食管反流的发生率偏高,国内报道新生儿检出率高达60%以上,其中有20%会出现溢奶、吐奶或呕吐等症状。
虽然胃食管反流在婴幼儿期常被认为是生理性的,大部分患儿的症状可在12~18个月内消失,但如没有得到治疗,就可能引起许多并发症(如吸入性肺炎、呼吸暂停、窒息以及营养不良、体重不增加和贫血等)。所以,对于小儿胃食管反流,还是应该早期认识并加以治疗。
对于溢奶频繁或伴有吐奶的婴幼儿,都应该选择体位、饮食和药物疗法:
“体位治疗”是指当患儿睡眠时,适当抬高其头部,并使头部保持侧位;
“饮食治疗”的要点是少量多餐,可增加喂奶次数,但每次不可喂得过饱(人工喂养儿可在牛奶中加入米糊,使奶汁粘稠);
“药物治疗”则以胃动力药物为主,需要在儿科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