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耳朵发炎是怎么回事?

  今天,小编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关于宝宝的一个问题。宝宝是每个家庭很重要的一名成员,每个父母都会格外的关心宝宝的成长过程,尽最大的努力来呵护宝宝。但是现在有很多宝宝会出现耳朵发炎的现象,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小编将会呈现出一些相关的资料来告诉大家。

目录 1.预防宝宝长冻疮方法大全 2.宝宝耳朵发炎是怎么回事 3.小儿发烧吃药好还是打针好 4. 孩子的耳屎到底要掏吗 5. 宝宝这个部位千万不要随便碰

1预防宝宝长冻疮方法大全

  冻疮发生的原因

  冻疮发生于寒冷的时候,它是冬天常常在户外玩耍,或到户外没有注意做防寒防护的孩子容易发生的一种皮肤病。当身体较长时间地处于低温和潮湿刺激时,就会使体表的血管发生痉挛,血液流量因此减少,造成组织其缺血缺氧,细胞受到损伤,尤其是肢体远端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如手指、脚指。

  提示:冻疮的发生不仅仅只是由于受寒的时间长及潮湿所致,如果体质弱、患有贫血、内分泌障碍、慢性感染性疾病等疾患、身体末梢血液循环不良,均可使身体的耐寒能力差,则很容易在寒冷的时候发生冻伤。

  冻疮的防护与治疗

  当宝宝要去户外进行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宝宝的保暖措施是否得当,例如衣服是否防寒,特别是经常暴露在外的部位,可以适当地涂抹护肤油用以保护皮肤。

  在特别寒冷的时候不要让宝宝在户外玩耍时间过长,也不要玩久坐不动的游戏。经常帮助宝宝按摩手、脚、面部、耳朵等部位,年龄越小以及体质虚弱的宝宝更要加以注意。

  宝宝穿着的衣服要宽松一些,最好是蓬松的棉服或羽绒服;穿全棉的鞋子,但一定不要太小,否则将会影响脚部的血液循环,反而容易发生冻伤;袜子要选择吸汗的材质,并且要及时更换,以免因潮湿而冻伤脚部。

2宝宝耳朵发炎是怎么回事

  治疗

  抗生素是必不可少的药物,要坚持使用一疗程(7~10天)。至于抗生素的选择,要看医师的经验、孩子的病情、家庭状况、孩子对药物的接受程度和当时疾病的流行情况。

  治疗关键是:家长要有耐心,和孩子一起就诊、输液或服药。中耳炎治疗的效果与孩子是否按医嘱服药很有关系。擅自停药或不按医嘱服药,造成细菌产生耐药性是治疗不彻底并复发的主要原因。如果治疗10天后症状仍没有好转,就需要做进一步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有些非化脓性中耳炎在鼓室积液自行流出后可以好转。

  中耳炎的并发症最常见的是脑膜炎,婴儿并发脑膜炎的可能性更大,家长要特别小心。

  预防胜过治疗,生活中的预防措施是十分重要的。需要避免的危险因素有:

  1.多次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2.哺乳体位不当。当宝宝平卧吮奶时,或乳汁流出过急时,乳汁可以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炎症。哺乳时应将婴儿抱起,使头部竖直;乳汁过多时要适当控制流出速度。

3小儿发烧吃药好还是打针好

  发热俗称发烧。小儿发热多数是由各种感染性疾病引起的一种症状。由于一部分6个月~5岁的小儿可能引起热惊厥因此家长对发热感到十分恐慌,只要孩子一发热,不管白天黑夜,甚至孩子在熟睡中也要抱他去医院打退烧针,请医生迅速把体温降下来。有一些打了退烧针后确实体温暂时下降了,但不久又上升了,有的还出现副作用。

  确实,肌肉注射退烧针有很多不尽如意的地方。由于目前用于儿童退热的针剂主要是氨基比林及其衍化物,如:安痛定、安乃近等(含氨基比林成分),这类药物副作用大,极易产生虚脱甚至休克;也可能出现过敏性皮疹(荨麻疹、渗出性红斑、剥脱性皮炎);更为严重的可引起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本世纪30年代,欧美应用氨基比林导致2000余人死亡,是本世纪最大的药害事件之一。故这类药物已在22个国家受到禁止。80年代初我国已将氨基比林列为淘汰品种,故儿童应禁止使用复方氨基比林。另外,此类药物肌肉注射局部刺激较大;会引起臀部肌肉损伤产生臀肌萎缩或麻痹及感染等并发症;而且儿童对打针也非常恐惧而吵闹不安。故世界卫生组织提倡口服解热药。

  发热是人体对感染的一种反应,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当出现略高于正常人体的体温时(37。5℃-38。5℃),人体可表现出更好的抗感染防御机能,所以对小儿发热不加区别强行用物理方法或针剂药物降温是不利的。

  什么情况下给患儿解热治疗呢?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若患者肛门温度39℃以上(腋下38。5℃)且有烦躁不安时,应及时给患儿解热治疗。以下情况即使不到39℃也应治疗,如有肺炎、心力衰竭、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及5岁以下有发热抽风史的孩子也应给予解热药。

  解热治疗,首先应选择非药物治疗,如多饮水,少穿些衣服或少盖些被子,夏天应降低室温至25℃左右,确保孩子处于凉爽但不寒冷的环境中。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证明在发热时(38℃~41℃)用酒精或冷、温水擦浴降温是不科学的,这样做违反了生理的发热调节机制,不仅无效,且可能使患儿发生颤抖,加重肺炎和其他疾病,而且酒精擦浴还可发生酒精中毒(体温超过41℃时如中暑、中毒性脑病等超高热、非生理调节机制引起的,可用冷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但酒精擦浴仍不宜应用)。

4 孩子的耳屎到底要掏吗

  一不小心长成了“铁耳屎”

  其实,出生时婴儿可能耳朵本身就自带“堵塞隐患”——残留的羊水胎脂混合物阻塞耳道,所以有些出生三天的孩子听力筛查不过,但42天复查时基本都没什么问题,都能通过。

  另一方面,我们耳朵有一处叫耵聍腺,会分泌液体并粘附污垢和灰尘,脏东西被捕获后,会然后变成耳屎(耵聍)积聚起来,变干,最后排出耳朵。

  一般羊水混合物或者耳屎都会自己排出,但初生宝宝因为二者叠加,所以有时看上去耳屎很多。

  如果不巧让羊水混合物变干+本身耳朵分泌物累计,导致排出不及时的话,就可能像滚雪球一样,在耳朵里长出“铁耳屎”,堵塞耳道。

  ● ● ●

  耳道堵塞会有什么症状?

  多数人对耳道堵塞并没有特别明显的耳朵不适症状,有时会觉得耳朵有些闷胀感。有些人外耳道的堵塞物比较坚硬,洗澡进水后会膨胀,导致耳痛。

  幼儿发生耳道堵塞的比例比成人高很多,比如有些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听力检查的时候,会被告知耳屎很多,需要去医院复查。

5 宝宝这个部位千万不要随便碰

  其实耳屎不是令人讨厌的脏东西,它对人体还是有好处的。耳屎很粘稠、呈酸性,有杀菌、抑制霉菌生长、黏附灰尘、小虫的作用,还可以保护外耳道的皮肤。少量耳屎会随着吃东西、咀嚼或睡觉转头时掉出。所以,不要频繁给宝宝挖耳屎,耳屎少的可以不用处理。

  若宝宝经常给宝宝挖耳或患中耳炎时,宝宝耳屎分泌较多和灰尘混在一起,可形成大的硬块,难以取出,阻塞外耳道,使听力减退。严重时还会刺激外耳道皮肤,出现糜烂、肿胀、疼痛等。所以,宝宝的耳屎不能常挖,但也不能长期不处理。妈妈应多动态观察。

  平时妈妈要改掉给宝宝随意挖耳屎的习惯,在给宝宝洗澡时防止水进入耳朵。若宝宝一旦发生外耳道阻塞,必须去医院,由医生处理。妈妈不可以在家自行取出。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