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巴是一种在讲话的时候出现的语言障碍,也是一种对我们交际和生活有严重影响的疾病,特别是儿童出现的比较多,也在平时的时候叫做口吃,发现儿童有结巴的情况后,我们家长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帮助孩子进行矫正,长期的矫正后会得到极大的改正,这需要我们家长的耐心,儿童结成怎么纠正这特别重要。下面来看看吧。
目录 1.口吃的心理矫正方法 2.怎么纠正宝宝结巴呢 3.小儿口吃的四大原因 4.如何预防宝宝口吃 5.口吃的危害有哪些
1口吃的心理矫正方法
“口吃”和“口吃恐惧症”是两个非常需要加以区分的概念,而绝大多数人都容易将两者混淆,从而对口吃有很多误解,也因此在矫正上走了很多弯路。前者是一种牵涉到了遗传基因、神经生理发育、心理压力和语言行为等诸多方面的,非常复杂的语言失调症。而后者是属于神经官能症下的恐惧症这一类,是一种心因性疾病。但更重要的区别是,“口吃”是无法消除的,而“口吃恐惧症”是可以消除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一辈子说话一个字都不结巴,甚至一天都不可能。任何人仔细观察身边的人,相信都会找出几个说话磕巴现象略频繁的人。如果观察自己,那么也很容易发现一天下来肯定有些词汇说的时候会磕巴。
但如果一个人本身对口吃抱有抗拒和恐惧,为自己的口吃而苦恼担忧不已,那么基本可以肯定是已经演变成“口吃恐惧症”。口吃恐惧症带来的后果有两个:
1.对口吃的恐惧和抗拒,让口吃更加严重。
2.更加严重的口吃进一步加深了对口吃的恐惧和抗拒,进入恶性循环。
看过上面介绍的内容之后,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口吃恐惧症的问题是完全可以消除的。患有口吃的朋友不应该因为自己口吃而产生一种恐惧的心理,要知道所有人在日常的说话当中都无法避免的会出现那么几句口吃的情况。只有克服了对口吃的恐惧才能改善口吃的现象。
2怎么纠正宝宝结巴呢
1、首先孩子口吃有可能是语言发育较为缓慢,说话比较吃力,这时家长和孩子交流是不要过于心急,鼓励孩子慢慢说。
2、还有孩子口吃很有可能是孩子身边有口吃的人,因为小孩的模仿能力非常强,他会模仿某人说话,作为家长要尽量在孩子学习言语的时候尽量不要接触口吃的人。
3、作为父母教孩子说话的时候吐字,发音必须标注,而且必须耐心的教会孩子每一句话。
4、就是孩子口吃也是由于父母严厉的态度所致,所以作为父母必须对孩子要温和,不要过于严厉,一旦造成孩子口吃时必须及时帮助孩子改正。
5、有的儿童口吃可能是孩子声带先天性发音障碍,这时作为父母不要过于心急,要慢慢的引导孩子改正。
6、最后就是让孩子多看看动画片,多多学习动画片中的小朋友说话,让孩子慢慢咨询就走口吃。
以儿童出现结巴的情况后,做为家长是第一责任,所以说我们不要责备孩子,而且要给孩子更大的鼓励,让孩子多说话,特别是要注意和孩子沟通的方法,另外也要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让孩子多背背古诗和儿歌类的东西,对孩子的结巴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3小儿口吃的四大原因
口吃是一种儿童语言表达障碍,表现为说话时语言的速度、节奏与流畅异常,俗称“结巴”,多在2~5岁期间发生,故2~5岁为防治该病最佳年龄。
小儿口吃有真假之分
1~4岁的孩子口吃是正常现象。口吃有真假之分,5岁才是鉴别真性口吃的分水岭,家长如发现问题务必立即带孩子就医,不及时进行矫正可能会持续到成年。对口吃病没有特效药,需要家长更多耐心、倾听和鼓励。
口吃是儿童常见的一种语言障碍。人群中口吃发生率约为1%,但5%的人在一生中都会有几个月的时间口吃。5岁前,很多孩子都会出现暂时性发育性语言不流利,特别是3岁的孩子,开始学会构造词句,但是他们的神经生理成熟程度还落后于情绪和智力活动所需要表达的内容。不过,很多孩子口吃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慢慢消失。
那么小儿口吃是怎样发生的呢?
一、口吃产生于小儿学说话的过程。
小孩在3~4岁时开始学说话,这时句子常不完整、有停顿、拖音和重复现象,这和口吃一样,但这是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语言能力的增强,说话流畅了,口吃也消失了。假如在学习说话的过程中,父母过于着急,总认为自己的孩子说话能力比别的孩子差,总说不清楚,不是耐心地帮助诱导孩子去改正口吃,而采取责备甚至处罚的方式强迫孩子改正。这时孩子就产生一说话就紧张的心情,怕说不好被大人责备和取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口吃的毛病。
二、口吃产生于模仿。
儿童善于模仿,这是他们的特点,如在同学、家庭或街坊邻居中有口吃的,或在电影、电视节目中看到有口吃者,儿童常常喜欢模仿,时间长了自己也变得口吃起来。
三、口吃与孩子的性格有关。
口吃的孩子常常性格内向,容易产生羞涩、自卑和紧张的心态,常把一些小事放在心上,经不起一点外界的刺激和微小的挫折,这时若稍有口吃并遭到周围人有意和无意的讥笑,就可能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一说话就紧张,口吃也更严重,甚至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四、口吃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如父母不和或离异,孩子失去家庭温暖,造成性情孤独、自卑;过度的焦虑、惊吓或某些疾病等也可以产生口吃。由此看来,产生口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可以是单一的,有时则为综合的因素。
预防宝宝口吃,家长要有耐心
预防儿童口吃,除了避免孩子模仿口吃外,家长在孩子学语阶段必须避免急躁。幼儿刚开始学习说话时,口齿不清,字音重复是正常现象,有的家长却过早地强迫孩子要口齿清晰,言语流利,这样容易使孩子心理负担过大,一说话就怕不流利,结果真的成了口吃。另外,有的儿童偶尔会出现口吃现象,如果家长过分关注,时刻提醒,以后说话时孩子会特别留意自己是否口吃,久之就会形成心理负担。因此,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孩子说话时不要打断,不要指责。
口吃不仅严重影响儿童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还将影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并使注意力缺陷和学习困难等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增加。建议家长要耐心听孩子在讲什么,而不是听他怎么讲;对他讲话的内容做出反应,而不是对他的口吃做出反应;不要打断他的讲话,让他使用自己的词汇。与此同时,家长要保证每天至少花5分钟时间和孩子谈话,做到语速缓慢、语言简单、轻松愉快。另外,儿童最初语言学习主要靠模仿,因此家长本身要有很好的语言习惯。
4如何预防宝宝口吃
小孩到了3~4岁时容易发生口吃。造成口吃的原因很多,有的孩子要想跟别人抢着说话,心一急,就结结巴巴起来了。
有的是因为父母压制孩子说话,或别的小朋友很善辩,使他想说而没有机会所造成。例如,有个小孩刚吃了两口饭,忽然不想吃了,妈妈训斥他:“你为什么不吃!”孩子刚“我……”了一声,爸爸开腔了,“快吃”,他又“我……我……”了两声,还是没说完,爸爸妈妈一齐喊道:“快吃”!小孩拼足全身力气,大吼一声:“我……我……要大便!”孩子急得面红耳赤,一句话憋了好几分钟,终于说出了口。
这种情况多了,就会造成孩子说话口吃。也有的是出于好奇心,模仿成人的口吃所引起。
3~4岁的孩子认识的事物已经很多,但掌握的词汇较少,而且不牢固。迫切地想表达自己的意思,一下子又找不到适当的词汇,再加上发音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对某些发音会感到困难,而且神经系统调节言语的功能又差,也就容易形成口吃了。
家长发现孩子口吃,千万不要严厉责备,否则孩子一急,说话又会结巴。更不应模仿他口吃。纠正的方法是,只当没那回事,让他慢慢说。讲普通话,迫使他动脑筋,想好了再说。多唱歌,念儿歌,讲故事,锻炼说话的连贯也有利纠正口吃。只要避免模仿,消除紧张,加强训练,到4~5岁时,神经系统逐步发育完善后,口吃是可以纠正的。
5口吃的危害有哪些
一、影响性格。说话结结巴巴、摇头吐舌,往往易引人取笑,久而久之,口吃患者就会因怕说话而变得沉默寡言、 郁郁寡欢,性格也会趋于保守、内向、孤僻等等。
二、影响学习。在学校里,口吃的孩子往往有疑难问,有话难答,难与其他同学合群,无法保持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此,势必影响学业成绩。
三、影响前途。口吃患者往往讲话词不达意,含糊不清,在升学、高考、提干、征兵面试中过不了关,即使勉强地过了关,以后仍然有比正常人多许多的难关逾越不了,使原有的美好前途大打折扣。
四、影响生活。口吃患者因讲话吞吞吐吐,言不达意,前言不搭后语,有些连打招呼都困难,买东西不能讨价还价,电话不敢接,恋爱不会“谈”……
五、影响声誉。世俗的眼光往往瞧不起口吃患者,不仅口吃患者本人受人轻视,感到低人一等,抬不起头来,往往连其家人也会不受人敬重。
六、影响后代。患者有口吃,不仅自己痛苦,而且连下一代也可能会因此而被人耻笑和挖苦,还可能会把口吃遗传和感染给下一代,酿成代代遗传。
总之,口吃给患者的生活、学习、工作、恋爱、家庭等都带来了许多危害和痛苦,而且,据统计,口吃病人百分之九十以上曾有过自杀念头,百分之八十以上曾有暴力倾向,若不及时治疗,发展下去可能会导致心理变态、性格变态、神经疾病(精神病)等,甚至会酿成暴力、凶杀和自杀的悲剧,不仅给患者自身,而且给社会带来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