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如何调节自身情绪

  婴儿情绪的冲动性与易感性非常强,他们的情绪变化快,常常破涕为笑,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情境性强。同时,他们的情绪易受到他人的感染。那么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呢?接下来,就一起看看。

目录 1.宝宝浅睡促智力深睡长体格 2.宝宝这个部位千万不要随便碰 3.一岁以内婴儿不要看电视 4.宝宝学走路最佳时机 5.幼儿如何调节自身情绪

1宝宝浅睡促智力深睡长体格

  良好的睡眠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情智开发的基础。宝宝的睡眠有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两种状态。若按脑电图表现来判断,非快速眼动睡眠属于深睡眠,快速眼动睡眠则属于浅睡眠。宝宝的睡眠过程也是深一阵、浅一阵,深浅睡眠不断交替。当宝宝睡眠中出现眼动、吸吮等无意识的动作时,并非是睡不安稳的表现,而可能正处于浅睡眠状态。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73.5%的妈妈并不了解深浅睡眠,67.6%的妈妈认为浅睡眠就是宝宝睡不踏实,对宝宝不好。事实上,浅睡眠对于宝宝的成长同样重要。浅睡眠并非质量不高的睡眠。夜晚睡眠时,宝宝白天看到的、听到的东西依然在大脑里储存着,当进入浅睡眠阶段时,宝宝就会在脑子里对这些知识进行滚动“复习”,巩固记忆,从而建立和发展脑细胞新的功能联系。除了“复习知识”,在浅睡眠阶段,大脑还会增加蛋白质合成,促进宝宝的脑部发育。

  浅睡眠对宝宝的大脑发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深睡眠则有助于宝宝的体格生长发育。在宝宝深睡眠阶段,影响体格发育的生长激素分泌增多。人体每天70%的生长激素都是在深睡眠时分泌的。对于0~2岁的宝宝来讲,睡得好就等于长得好。

  完整睡眠需要深浅睡眠都不受打扰。研究表明,婴幼儿大部分尿床都发生在浅睡眠时期,此时大多会被妈妈唤醒更换尿布或是因为纸尿裤不够干爽自然醒来。因此,睡前妈妈最好给宝宝更换可保持整夜干爽的纸尿裤及柔软衣服,避免打断宝宝睡眠周期。

2宝宝这个部位千万不要随便碰

  其实耳屎不是令人讨厌的脏东西,它对人体还是有好处的。耳屎很粘稠、呈酸性,有杀菌、抑制霉菌生长、黏附灰尘、小虫的作用,还可以保护外耳道的皮肤。少量耳屎会随着吃东西、咀嚼或睡觉转头时掉出。所以,不要频繁给宝宝挖耳屎,耳屎少的可以不用处理。

  若宝宝经常给宝宝挖耳或患中耳炎时,宝宝耳屎分泌较多和灰尘混在一起,可形成大的硬块,难以取出,阻塞外耳道,使听力减退。严重时还会刺激外耳道皮肤,出现糜烂、肿胀、疼痛等。所以,宝宝的耳屎不能常挖,但也不能长期不处理。妈妈应多动态观察。

  平时妈妈要改掉给宝宝随意挖耳屎的习惯,在给宝宝洗澡时防止水进入耳朵。若宝宝一旦发生外耳道阻塞,必须去医院,由医生处理。妈妈不可以在家自行取出。

3一岁以内婴儿不要看电视

  睡觉时开灯影响宝宝视力发育

  高明宏介绍,小孩子尤其是婴幼儿睡觉时,长时间开灯会对孩子视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光污染主要来源于人类生存环境中日光、灯光以及各种反射、折射光源造成的各种过量和不协调的光辐射。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成三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人体在光污染中首先受害的是直接接触光源的眼睛和皮肤。

  光污染对婴幼儿及儿童影响更大,较强的光线会削弱婴幼儿的视力,影响儿童的视力发育。因此小孩子尤其婴幼儿睡觉时,不能长时间开着灯,如有特殊需要,可选择护眼夜用台灯。

  1岁以内婴儿千万不要看电视

  不少家长发现,7~8个月的婴儿就爱看电视了,1~3岁的幼儿更不用说了,看电视时变得非常专注和安静,不让看就会哭闹起来。对这一现象高明宏也提醒说,看电视对婴幼儿的视力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高明宏介绍,电视节目,尤其是少儿节目,对小儿的智力开发、早期教育是有帮助的。但是如果孩子看电视过久,视力会疲劳。

  有时为了看得更清晰,有的孩子会不由自主出现歪头姿势,时间长了,还会导致斜视。

  婴幼儿,特别是2岁以下的儿童,他们的屈光、眼位等调节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看电视易导致近视。有些家庭为了怕孩子乱动电视机开关频道,把电视机放得很高、很偏,这就更不对了。

  有的家长把婴幼儿抱在离电视机很近的地方来看,这也不对。虽然经过许多测试,电视机所发出的微波对眼睛没有直接伤害,但太近看电视,屏幕上出现的一条条扫描线和闪光点会使眼睛更易疲劳。

4宝宝学走路最佳时机

  通常都说小孩子先会说话后会走路比较好,妈妈们让孩子学走路之前最好让宝宝多练习爬行,这样有利于智力的发展。那么究竟宝宝什么时候学走路是最佳时机呢?

  科学证明,宝宝一岁以后学习走路才是最佳时机。因为一岁以前宝宝的骨骼处于发育期,如果让宝宝过早学走路会造成宝宝骨骼变形。一岁以后宝宝的骨骼的发育基本完整,再有现在的孩子营养都比较好,比较胖,宝宝学太早走路会对腿部造成一定的压力,影响了腿的发育,尤其是女宝宝,如果出现罗圈腿可不好看的哦!

  当宝宝10-11月时:这个月龄的宝宝是准备学习走路的初级阶段,家长要让宝宝学会很稳地扶站,甚至可以扶着东西单独站一会儿。学会站是宝宝学走路前的必经环节。

  当宝宝12个月时:蹲是宝宝学走路过程中最重要的发展过程,爸爸妈妈们应多对宝宝进行站—蹲—站这一连贯动作的训练。学习蹲可增进宝宝腿部的肌力,并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度,为宝宝学走路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当宝宝在12个月以上时:可以开始教宝宝扶着东西行走,这是一个适应过程。接下来必须让宝宝慢慢学会放开扶手也能独立走出两至三步,妈妈可以在前方迎接宝宝,妈妈多鼓励可以让宝宝更快点学会走路,但还要注意加强宝宝平衡的训练。

  当宝宝13个月左右时:爸爸妈妈们除了要继续训练宝宝腿部的肌力,以及宝宝身体与眼睛的协调度之外,更要着重训练宝宝对不同地面的行走适应能力。宝宝走路不能急于求成,要慢慢学习好好走路,同时不会影响到骨骼的发育。

5幼儿如何调节自身情绪

  幼儿初期的儿童仍然带有这些特点,由于言语发展,3~4岁幼儿已能用口语表达的方式使用各种策略来调控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感到舒服。如摔倒了,就自己对自己说“我是勇敢的孩子,我不哭”等。幼儿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主要表现在幼儿的情绪状态可以保持一定的时间,稳定性增强,冲动性减少,同时也表现出不容易受他人的感染。

  幼儿通常在2.5~3岁入幼儿园,幼儿刚人园时所表现出来的痛苦,即与亲人暂时分离而产生的分离焦虑,需要教师和家长帮助幼儿主动调节情绪,增加安全感。

  庄严等人对幼儿进行了长达10年的跨文化研究,发现了情绪调控的文化差异。研究设定了使5岁幼儿受挫的场面:当幼儿玩兴正浓时,突然来了一个陌生人把幼儿手中的玩具全部拿走,以此来观察幼儿的情绪调控能力。结果发现,日本幼儿在受挫后,大部分的幼儿都能马上调整好情绪,甚至帮助陌生人一起收拾玩具。而韩国的幼儿所表现出的愤怒和悲哀的情绪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相关资讯
目录 置顶
目录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