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妄想症是妄想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它是精神疾病的一个重要症状。主要是指患者往往处于恐惧状态而胡乱推理和判断,思维发生障碍,坚信自己受到迫害或伤害,病人往往会变得极度谨慎和处处防备,还时常将相关的人纳入自己妄想的世界中。那么,引起被害妄想症的原因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目录 1.引起被害妄想症的原因有哪些 2.被害妄想症患者都有哪些表现呢 3.什么是被害妄想症 4.得了被害妄想症应该怎么办呢 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预防被害妄想症的发生呢
1引起被害妄想症的原因有哪些
到目前为止,医学界仍未掌握有关妄想症的足够资料,但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
1.遗传因素
遗传同一家族的人出现多疑、隐秘或嫉妒等性格特点的机会较高。
2.器质性病变
头部受伤、酗酒甚至艾滋病都与妄想症的起病有关。有人猜测是颞叶或边缘区受损,或多巴胺能神经过分活跃之过。
3.心理因素
弗洛伊德强调欲力的过程,认为妄想是从同性恋期退化并固定在原始自恋期的结果。对同性的爱遭到禁止,继而投射成多疑及反叛。其他精神分析学者也强调同性恋、自恋及投射之说。
Sullivan认为妄想可克服自卑和软弱,较受折磨的清醒令人舒服得多。
(1)主要障碍为缺乏对其他人的基本信赖,其特点在于使用“否定作用”、“外射作用”来处理其心理困难,而导致系统化之妄想。
(2)性格多敏感、容易猜忌,且比较自私自利并以自我享乐为目的。
(3)通常毛病是无法看轻自我界限,分不清自己与他人的看法,也缺乏认识自己动机与态度的能力。
(4)有不少妄想的病人,内心可能有一些其他人认为是不可告人之秘密,内疚感和恐惧感非常强,很怕人知道。
(5)妄想内容除受个人因素影响,有些病人发病还因为所处于特殊环境或长期紧张状态,受社会文化因素影响。
此外,物质生活富裕且子女配偶都不缺失的老人,在家太寂寞也会患妄想症,这种情况很容易被家人和社会忽视。这种长期精神孤独的“空巢老人”应引起家庭和社会关注。
2被害妄想症患者都有哪些表现呢
一、特殊意义妄想
患者认为周围人的言行,日常行为,不仅对他,而且有一种特殊的意义。例如,男性患者回家后看到他的妻子儿子玩的孩子,边滚煮鸡蛋,说:“滚蛋,病人听到心脏的不满后,他的妻子,我不知道,给病人一个梨皮好一半,病人立即勃然大怒,说:“想跟我离婚,没有那么容易”,劝告无效。
二、暗示妄想型
这种错觉是特别的,病人会考虑别人对你的一些行为其中一些暗示。好和坏因人而异,所以经常引起很多误解,并导致精神疾病的其他方面。
三、自罪妄想
也称为罪的错觉。病人没有任何理由,他犯了严重的错误和罪行,即使他非常,应该受到惩罚,所以没有请求或劳改所作。主要在抑郁发作情感性障碍,也在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疾病。
四、疑病妄想
病人毫无根据地坚信他有严重的生理疾病或不治之症,因此寻求无处不在,甚至通过一系列详细的检查和重复的医学检验验证不会纠正扭曲的信仰,说忧郁症的错觉。患者严重的疑病妄想,认为“内脏已经烂”“我已经不存在,只有身体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精神障碍也可见在更年期和老年。
3什么是被害妄想症
被害妄想症是妄想型障碍中的一种,妄想型障碍是以持续的、非古怪的妄想、错觉出现为特征,这些妄想并不是精神分裂症或情绪障碍所引起的。患者除了妄想,行为并不明显古怪;出现视听幻觉,但不是主要症状。
对于被迫害妄想症患者来说,妄想的内容可能简单,也可能复杂,通常是一个或一系列相似的主题,如有人正密谋害自己。有些受迫害型妄想患者认为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应采取法律行动维护自己的权利,因而频繁上诉。
此类型的患者易怒,对其认为伤害自己的人有暴力倾向。通常患者缺乏自知能力,是很难自己觉察出来的.
4得了被害妄想症应该怎么办呢
妄想症病人大都不会主动向精神科医生寻求协助,即使肯求医,却鲜会遵从医生嘱咐治疗。由于妄想症病人(尤其是病态妒忌病人)可能有自杀及杀人的动机,因此应该第一时间对病人的危险性进行评估。
1.药物治疗
治疗妄想症主要依靠药物,但对不同类型的妄想症,应选用不同的治疗方式。抗精神病药是其中一类首选药物。如果病人不配合治疗,可考虑使用长效的肌肉注射剂。
2.心理社交治疗
主要透过给予病人支援来改变某些行为。此外,病人要避免过度的压力,包括人生大事。认知行为疗法或会改善病人的妄想,但也只是辅助性。精神分析治疗法可能会加重刺激,有害无益。如果病人同意,应鼓励其家人一同参与治疗计划,对治疗进度有帮助。
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预防被害妄想症的发生呢
对于此病要避免患病,人们要注重培养健全的人格,培养多种有益爱好,保持思维开阔。如果长时间心情不舒畅,要学会自我控制,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相关的精神卫生知识,对自己的症状做简单的判断,然后积极地自我调节:比如找朋友和家人谈天交流,或者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或者是去观光旅游。
另外找心理医生做心理咨询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心理医生会针对每个人的情况做出各种解决方案,逐步引导人们重回快乐生活。
因此,你树立信心,相信一定能治好自己的病,并以顺其自然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心理疾病,不要过多地注意症状或勉强克制症状,以免增加焦虑和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