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后饮食小心7大误区

  健康饮食是养生的重要内容。最新载文总结出了60岁后饮食营养方面最容易犯的7大误区,并给出专家建议。养生食谱有哪些?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接下来,就让小编为你介绍一下相关的内容吧。

目录 1. 老年人要记牢危险动作 2.老年人吃也有准则吗 3.老年人眼睛干涩吃什么好 4. 老年突发病需牢记的“四不得” 5.60岁后饮食小心7大误区

1 老年人要记牢危险动作

  负重

  老人由于身体的退行性变化,肌肉和骨骼的功能都会减弱,因此在负重的情况下很容易损伤肌肉或造成骨折。所以老人不但要在生活中减少负重,在锻炼时也要量力而行。

  吃饭过快

  老人消化功能和吞咽功能弱化。吃饭过快不仅不利于消化,还易噎着,对食管造成损伤。因此,老人吃饭时应放慢节奏。

  站着穿裤子

  老人平衡能力差,站着穿裤子很容易发生意外,造成骨折。所以,老人穿裤子时最好坐在床上或倚靠在固定处。

  上下楼梯过快

  老人大多有骨质疏松的现象,一旦摔倒很容易骨折。因此,上下楼梯时,老人要尽量放慢速度,可侧着身子,双手扶着楼梯扶手,下楼梯脚尖先着地,确保安全。

  弯腰拾物

  老人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都会下降,弯腰拾取物品时,容易摔倒或损伤腰肌。因此,在拾取物品时,应尽量放缓动作,扶住椅子或其他固定物,直腰蹲下捡东西。

  猛然起床

  老人起床过猛有可能造成血压升高,发生暂时性晕厥甚至脑血管破裂。因此老人起床,应坚持“宁慢三分,不抢一秒”的原则,睡醒后可静卧3分钟,慢起身坐在床上呆3分钟,放下双脚在床边坐3分钟,然后再下床,开始慢慢活动。久坐看书报或电视。老人耐受力及应激力下降,看情节波动大、惊险的片子,会使交感神经高度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导致血压上升和血液黏稠度增高,可能发生意外。因此,老人,尤其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持续观看电视节目或书报不要超过1小时。

  用力排便

  用力排便可能会让老人血压升高,还会晕倒休克,甚至脑溢血,危及生命。如果老人有便秘症状,应多吃富含纤维的果蔬,养成按时排便的好习惯,或借助药物排便。有高血压的老人,尤其忌用力排便。


2老年人吃也有准则吗

  一、饭莱要香 老年人味觉、食欲较差,吃东西常觉得缺滋少味。回此,为老年人做饭菜要注意色、香、味。

  二、质量要好 老年人体内代谢以分解代谢为主,需用较多的蛋白质来补偿组织蛋白的消耗。如多吃些鸡肉、鱼肉、兔肉、羊肉、牛肉、瘦猪肉以及豆类制品,这些食品所合蛋白质均属优质蛋白,营养丰富,容易消化。

  三、数量要少 研究表明,过分饱食对健康有害,老年人每餐应以八九分饱为宜,尤其是晚餐。

  四、蔬菜要多 新鲜蔬菜是老年人健康的朋友,它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矿物质,还有较多的纤维素,对保护心血管和防癌防便秘有重要作用,每天的蔬菜摄入量应不少于250克。

  五、食物要杂 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矿物质和水是人体所必需的六大营养素,这些营养素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为平衡吸收营养,保持身体健康,各种食物都要吃一点,如有可能,每天的主副食品应保持10种左右。

  六、莱肴要淡 有些老年人口重,殊不知,盐吃多了会给心脏、肾脏增加负担,易引起血压增高。为了健康,老年人一般每天吃盐应以6一8克为宜。

  七、饭菜要烂 老年人牙齿常有松动和脱落,咀嚼肌变弱,消化液和消化酶分泌量减少,胃肠消化功能降低。因此,饭菜要做得软一些,烂一些。

  八、水果要吃 各种水果含有丰富的水溶性维生素和金属微量元素,这些营养成分对于维持体液的酸碱度平衡有很大的作用。为保持健康,每餐饭后应吃些水果。

  九、饮食要热 老年人对寒冷的抵抗力差,如吃冷食可引起胃壁血管收缩,供血减少,并反射性引起其他内脏血循环量减少,不利健康。因此,老年人的饮食应稍热一些,以适口进食为宜。

  十、吃时要慢 有些老年人习惯于吃快食,不完全咀嚼便吞咽下去,久而久之对健康不利。应细嚼慢咽,以减轻胃肠负担促进消化。另外,吃得慢些也容易产生饱腹感,防止进食过多,影叶身体健康。

3老年人眼睛干涩吃什么好

  香蕉

  香蕉能护眼,首先和其富含钾有关。其次,香蕉中含有大量的β-胡萝卜素。当人体摄入过多的盐分时,会导致细胞中存留大量的水分,这样可引起眼睛红肿,而香蕉中的钾可帮助人体排出这些多余的盐分,让身体达到钾、钠平衡,缓解眼睛的不适症状。所以,美眉要注意,用眼过度时就吃根香蕉,这样可通过饮食增加营养,改善视力,并能对眼睛干涩疼痛等症状起到—定的缓解作用。

  维他命A

  不用多说,素有“护眼之必需”之称的维他命A,是预防眼干、视力衰退、夜盲症的良方,以胡萝卜及绿、黄的蔬菜及红枣含量最多。

  维他命B

  维他命B是视觉神经的营养来源之一,维他命B1不足,眼睛容易疲劳;维他命B2不足,容易引起角膜炎。可以多吃些芝麻、大豆、鲜奶、小麦胚芽等食物。

  枸杞子

  枸杞子清肝明目的疗效大家早已知道,因为它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他命A、B1、B2、C,钙、铁等,是健康眼睛的必需营养。

  火龙果

  火龙果的果皮有维生素E和一种更为特殊的成分——花青素。花青素在葡萄皮、红甜菜等减肥果蔬中都含有,但以火龙果果实中的花青素含量最高。它们都具有抗氧化、抗自由基、抗衰老的作用,还能提高对脑细胞变性的预防,抑制痴呆症的作用。并且可以缓解眼睛干涩的症状。

4 老年突发病需牢记的“四不得”

  哮喘病——背不得

  李大伯长年患有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一次,因天气骤冷,李大伯突发哮喘病,呼吸困难,其子见状赶忙将他背到医院抢救,然而,被背到医院时老人已停止了心跳。据医生分析,是“背送”这一不当的急救转移行为加速了李大伯的死亡。

  专家告诉我们,哮喘病发作时,患者由于呼吸困难,胸腹部的呼吸肌会最大限度地工作,以缓解体内重要器官的缺氧。如果此时采用“背送”的方法,正好压迫了患者的胸腹部,限制了患者呼吸肌的运动,因而可导致患者体内的进一步缺氧,甚至会造成其呼吸衰竭、心跳停止。正确应对老年人突发哮喘的方法是:让患者保持坐位或半卧位姿势,将其领扣、裤带全部松开,并清除其口中分泌物,以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若身边有气管扩张气雾剂应立即让患者吸入)。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应用担架或靠背椅将其送往医院。

  脑溢血——颠不得

  住在农村的刘大妈一直患有高血压,平时偶尔会感到头晕。一天,刘大妈突然感到头晕得厉害,并开始剧烈地呕吐,随后出现了半侧肢体瘫痪,倒地不起。家人赶忙用拖拉机将刘大妈送往医院。但因山路崎岖,病人被颠簸半个小时后才被送到了医院,而此时的刘大妈已停止了呼吸。经医生诊断,刘大妈的猝死是由于她突发脑溢血,加上送往医院的途中长时间的颠簸造成的。

  专家告诉我们,老年人突发脑溢血后应尽量使其保持平卧的姿势,避免震动,并应采取就近治疗的原则,不宜长途搬运患者。如果必须搬运患者,也应尽量保持其头部的稳定,减少其震动。在搬动的过程中还应将患者的头歪向一边,使其口腔内的呕吐物易于流出,以防止因呕吐物阻塞呼吸道而导致患者窒息。如条件允许在患者刚发病时就应将冰袋敷在患者的头部,以减轻其脑部的水肿。

  中风——慢不得

  张大爷是糖尿病患者,一天早晨起床时,就感到手脚麻木,并伴有口眼歪斜,视力模糊和说话不清楚等症状。但其家人对他并没有十分在意。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张大爷突然摔倒并失去了记忆,家人这才慌了手脚,将张大爷送到医院。经医生诊断张大爷患的是缺血性脑中风。由于发病的时间已经过去了12个小时,失去了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机,张大爷只能接受身体偏瘫的后果了。

  专家提醒我们,中风患者一定要在发病后的6个小时之内得到治疗,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机,再去疏通患者堵塞的脑血管,就会错失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对于中风患者的治疗,关键是必须及时,不能错失良机。

  心脏病——动不得

  某高校的一位教授,在给学生上第一堂课时,就告诉他们自己是心脏病患者,万一哪天发病,请同学们千万不要搬动他,并帮助他从上衣口袋中取出药片让他吞下,然后拨打“120”求救。他说他的几位病友就是在发病时因搬动不当而致死的。后来尽管这位教授几次发病,都因学生们的正确配合而转危为安。

  专家告诉我们,当老年人心绞痛发作时,不要随意搬动他们,要尽量使其平卧休息,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并协助其含服消心痛或硝酸甘油等药物。如果患者出现呼吸骤停,还要立即对其进行心脏复苏(人工呼吸加心外按摩)抢救,并及时拨打“120”,请求急救。

560岁后饮食小心7大误区

  老年人无需担心体重超标或肥胖。老年人中肥胖问题日益严重,其原因与其他年龄段一样,摄入热量超过需求热量,多余热量便会以脂肪形式储存在体内。肥胖会增加心脏病和2型糖尿病危险。

  如果没有体重问题,那么可以想吃啥就吃啥。美国糖尿病协会前会长南希·威尔曼博士表示,即使你身材苗条,糟糕饮食也会增加多种慢性病危险。比如,富含饱和脂肪的饮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险。

  没胃口时,一顿不吃也没关系。威尔曼博士表示,老人经常不吃饭危害很大,容易导致暴饮暴食、血糖波动和抑制食欲等问题。早晨食欲最强,早餐一定要吃好,即使不太饿,午餐和晚餐也一定要吃点东西。

  口渴时喝水,就不会脱水。利希滕斯坦博士表示,由于生理变化的缘故,老年人即使出现脱水,也不会感到口渴。建议老人每天保持恰当的饮水量,尽量选择白开水或矿泉水。

  一餐饭吃一半留一半,省钱又省时。美国营养协会首席顾问凯瑟琳·尼德特博士表示,剩饭剩菜容易导致关键营养缺乏,食物也容易变质。由于老年人嗅觉减退,有时难以闻出变质食物气味,因而容易食物中毒。建议剩余饭菜最好放入冰箱。食用前应彻底烧熟。

  65岁之后再开始健康生活方式已经晚了。饮食或生活方式的健康变化从来就不会太晚。多项研究表明,心脏病发作后,生活方式的改变可大大降低心脏病再次发作的危险。

相关资讯
目录 置顶
目录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