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病人的饮食宜忌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冠脉狭窄或闭塞是引起心肌缺血最主要、最常见的疾病,那么精神压力大可引起心肌缺血?心肌缺血的5种类型是什么?下面为大家带来介绍。

目录 1.心肌缺血病人的饮食宜忌 2.精神压力大可引起心肌缺血 3.心肌缺血的5种类型 4.心肌缺血的危害 5.心肌缺血的不利影响

1心肌缺血病人的饮食宜忌

  1.控制热量,保持理想体重。

  2.控制脂肪摄入的质与量。许多研究证明,长期食用大量脂肪是引起动物动脉硬化的主要因素。而且还证明脂肪的质对血脂的影响更大,饱和脂肪酸能升高血胆固醇,多不饱和脂肪酸则能降低血胆固醇,一般认为膳食中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之比以1∶1∶1为宜。膳食胆固醇含量对体内脂质代谢会产生一定影响,应适当加以控制。

  3.控制食糖摄入。碳水化合物是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在我国人民膳食结构中就是主食量过多),可造成热量入超,在体内同样可转化生成脂肪,引起肥胖,并使血脂升高。经研究证明,在碳水化合物中升高血脂的作用,果糖高于蔗糖,蔗糖高于淀粉。美国、加拿大等国,人们的食糖量可占一日热能的15~20%,其冠心病发病率远高于其它国家和地区。因此,要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总量,尤其是控制食糖摄入量,一般以不超过总热量的10%为宜。

  4.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膳食纤维能吸附胆固醇,阻止胆固醇被人体吸收,并能促进胆酸从粪便中排出,减少胆固醇的体内生成,故能降低血胆固醇。故在防治心肌缺血的膳食中,应有充足的膳食纤维。

  5.提供丰富的维生素。维生素C能促进胆固醇生成胆酸,从而有降低血胆固醇作用;还能改善冠状循环,保护血管壁。尼克酸能扩张末梢血管,防止血栓形成;还能降低血中甘油三酯的水平。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能阻止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保护心肌并改善心肌缺氧,预防血栓发生。

  6.保证必需的无机盐及微量元素供给。碘能抑制胆固醇被肠道吸收,降低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着,故能减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常食海带、紫菜等含碘丰富的海产品,可降低冠心病发病率。膳食中钙、镁、钾、钠、铜、铬等也同心肌缺血发病有关。

  7.少量多餐,切忌暴饮暴食。晚餐也不宜吃得过饱,否则易诱发急性心肌梗塞。

  8.禁饮烈性酒。酒精能使心率加快,能加重心肌缺氧,故应禁酒。

2精神压力大可引起心肌缺血

  心血管疾病是由多因素导致的一组疾病,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瘤和其他外周血管病变。此类疾病受心理因素影响较明显,患者中多数存在负性心理,尤其是抑郁和焦虑障碍占很大一部分,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国外的很多横向和纵向研究都提示,心血管疾病可以引起和加重抑郁和焦虑症,而抑郁和焦虑症也可以诱发和加重心血管疾病,并对心血管疾病的预后有显著影响。重度抑郁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及病死率有关。

  精神压力可导致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出现心肌缺血,即精神压力诱发的心肌缺血(mental stress inducedmyocardialischemia,MSIMI)。这种缺血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尽管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根据目前研究可以肯定的是,MSIMI可使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发生致死性和非致死性事件的风险升高3倍以上。

  国外文献报道,就诊急诊科的胸痛患者超过50%是非心源性的,其中16%~25%是惊恐发作。惊恐发作患者常主诉胸痛,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惊恐患者中,约有38%主诉胸痛,易被心脏科医师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国外研究发现,超过60%反复主诉心悸的患者均有焦虑症表现,且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和焦虑的发生率高,躯体化症状显著,经动态心电图监测,除窦性心动过速外,未发现其他心律失常和缺血改变,且对抗焦虑治疗有效。

  近年来,人们对冠心病的传统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等日益重视,但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却成为“被现代医学遗忘的角落”。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的药物等治疗措施并不能完全有效地防治冠心病,而解除患者心理压力、调节行为方式、提高社会支持对冠心病的防治有确切作用,采用心身协同已成为当前冠心病防治的公认原则。为此,人民开始注重在医疗过程中向患者提供身心兼顾的全面服务,解决心血管患者的精神心理创伤。双心诊疗模式的提出,就是要求在重大心血管疾病诊治过程中,心血管专业医师与精神、心理医师一起面对患者,一起解决患者同时存在的躯体疾患和精神、心理痛苦。

3心肌缺血的5种类型

  1、 心绞痛型

  其临床表现为心口出现压榨般的疼痛感觉,可延伸到左上肢,持续3-5分钟,休息下或口含硝酸甘油即自行缓解。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缺血、缺氧引发的综合症。

  2、 心肌梗死型

  往往出现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上,冠状动脉供血长时间急剧减少,致使心肌严重长时间缺血,造成心肌急性坏死。

  3、 无症状型

  无临床症状但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 ,常见于隐性冠心病。近年来研究发现,有将近25%-50%急性猝死死者中,生前并未发生过心绞痛,但是尸检发现90%的人都出现了严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无症状型心肌缺血患者也可能突然转为心肌梗死,严重者引起猝死。因此,出现心悸、胸闷等不适时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4、 缺血性心肌病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氧气供需不平衡,造成心肌细胞的大量减少、坏死、心肌纤维化、心肌瘢痕形成,引起缺血性心肌病。表现为心脏扩大、僵硬化,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5、 猝死型

  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或栓塞,造成心肌缺血,发生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暂时的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猝死。

4心肌缺血的危害

  心肌缺血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可能会危及生命。很多人都因为不知道心肌缺血的危害,导致身体出现了较严重的伤害。所以对心肌缺血的危害及治疗,大家需要及时的了解。

  心肌缺血相信很多人对此不是很了解,心肌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的治疗的话,可能会导致心肌缺氧,危及生命。很多人都因为不知道心肌缺血的危害,没有及时的去治疗,对心肌缺血的重视不够,导致身体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伤害。所以对心肌缺血的危害及治疗,大家需要及时的了解。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下心肌缺血的危害及治疗。

  每一种疾病都有不止一种的治疗方法,心肌缺血的治疗也不例外,其治疗方法有很多,心肌缺血的治疗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这对于治疗心肌缺血非常的重要。病情不同,适合的治疗方法也有所差异,不能一概而论,同一种药物,适合这个人,但对另外一个人并不是最好的。

5心肌缺血的不利影响

  血压低、主动脉供血减少、冠状动脉阻塞,可直接导致心脏供血减少;心瓣膜病、血粘度变化、心肌本身病变也会使心脏供血减少。还有一种情况,心脏供血没有减少,但心脏氧需求量增加了,这是一种相对心肌缺血。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叫冠状动脉,开口在升主动脉内。

  临床显示:引起心肌缺血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狭窄。而冠状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病就是大家常说的冠心病。所以,冠心病是心肌缺血的“罪魁祸首”。

  心肌缺血对心脏和全身都可能带来许多不利影响。氧是心肌细胞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而氧是通过血液输送给细胞的。心脏没有“氧仓库”,完全依赖心肌血供,所以一旦缺血,立刻会引起缺氧。缺氧的直接后果是心肌细胞有氧代谢减弱,产能减小,使心脏活动时必需的能量供应不足,引起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功能下降。

  同时,代谢的废物也不能被有效及时地清除,易产生不利影响。缺血、缺氧、缺能量,最终会影响心脏的收缩功能。若有20%~25%的心肌停止收缩,通常会出现左室功能衰竭;若有40%以上的心肌不能收缩,就会有重度心泵功能衰竭。倘若这种情况突然发生,就会出现非常危险的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就常与这种情况相关。

  除此之外,心肌缺血还会损害舒张功能。收缩不良和舒张不良结合起来,易导致心室充盈压升高,引起肺充血,还可引起复杂的物质代谢紊乱和心肌电活动失常。因此,一旦出现心肌缺血,应找准病因对症治疗,才可避免潜在的严重后果。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