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性思维(obsessional thinking):又称强迫观念(obsessive idea),是指患者脑海中反复多次出现某一观念或概念,伴有主观的被强迫感觉和痛苦感。患者完全能够意识到这一思想是不必要的,或者是荒谬的,并力图把这些想法从脑海中驱赶出去,但对这种思想并不能自由地加以干涉或控制,因此常有“控制不住”的体验,同时伴有烦躁焦虑的情绪,存在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强迫思维怎么治疗?下面为大家带来一些相关介绍。
目录 1.如何治疗强迫性思维 2.强迫症思维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3.强迫症不能忽视强迫收集行为 4.儿童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是怎么回事 5.强迫症有哪些表现
1如何治疗强迫性思维
消除紧张改善心理 强迫性思维的出现或加重多发生于有精神紧张因素存在或有心理压力,心理矛盾的状态。强迫性思维难以摆脱又加重心理矛盾,导致恶性循环,易出现焦虑情绪或心理上的痛苦。所以在人感受到心理压力加重的时候应特别注意心理卫生,尤其是原来就患有强迫症的人更要加强预防意识,这不仅是个人要注意的问题,家庭和社会,亲人和老师、同事也应予以重视,尤其对那些心理支持,指导和帮助他们作好心理调适,能阻遏或减轻强迫性症状的出现。
淡化恐惧 对自己的强迫性思维的症状适当谈化,顺其自然,不必介意。或忽视它,或淡化它的存在,不要因为强迫性思维的存在而带来心理矛盾,造成焦虑情绪,不要把强迫性思维的存在看成是多么严重的问题。不要怕它,强迫症是只纸老虎,你怕,它就会凶相毕露,你越怕它就越像只真老虎,你不怕它,它也就是一张纸而已,不怕谈化它就很自然地切断它造成的恶性循环。忽视它,它就失去市场,它就失去兴风作浪的本领。
转移注意 转移对强迫症的注意,实际上也是一种谈化,即是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工作、学习和业余兴趣上,尤其是当自己强迫性思维出现时,若能及时去注意别的事情,去从事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转移自己对强迫性思维的注意,也就能避免心理矛盾和痛苦。
个自我心理调适 大量临床资料提示,强迫症更好发于那些个性心理素质较差的个体。表现为意志不强,意识理智对自己的思维活动缺乏有效的控制,也表现为自己心理调适能力薄弱,不容易避免强迫性思维所带来的心理矛盾,无力摆脱强迫性思维及其所引发的恶性循环。克服强迫症关键仍在自己。要磨炼自己的个性,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和心理调适能力,以期从根本上克服强迫症。
挖根究底 从根本上认识和领悟,力图对强迫症模式加以修正。在过去的经历中,深刻挖掘导致强迫症状的事件或原因,回忆重显当时的情境和体验,并联系现实重新加以认识尽力予以修正,如有可能可请心理大夫予以指导,实施精神分析与认识领悟治疗。以自由联想、释梦、催眠等心理学手段。重视过去的(或幼时的)经历,重新加以对待。 对待强迫性思维和其它神经症一样,治疗要有耐心、恒心,更要有决心。决心越大越能使自己保持意识清晰,越是能使自己保持理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强迫性思维失去其产生的最基本条件——心理挫折、矛盾和意识的混沌状态,即“意静态”,俗称第三心理状态。
2强迫症思维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生活中,导致强迫症发病的原因有很多,平时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习惯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强迫症的发病,不过我们只有清楚了强迫症的发病原因这样才能更好地接受治疗,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强迫症思维的发病原因?
强迫症思维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强迫症思维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性格特征:1/3强迫症患者病前具有一定程度的强迫人格,其同胞、父母及子女也多有强迫性人格特点。其特征为拘谨、犹豫、节俭、谨慎细心、过分注意细节、好思索、要求十全十美,但又过于刻板和缺乏灵活性等。
二、遗传因素:患者近亲中的同病患率高于一般居民。如患者父母中本症的患病率为5~7%。双生子调查结果也支持强迫症与遗传有关。
三、社会因素当然在强迫症的发生中,社会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之一。当躯体健康不佳或长期心身疲劳时,均可促进具有强迫性格者出现强迫症。这是一种常见的强迫症思维的发病原因。
四、强迫症的发生病因不是一朝一夕就患上的,也不是一种因素导致的,精神因素也属于致病原因:上海调查资料中35%患者病前有精神因素。凡能造成长期思想紧张、焦虑不安的社会心理因素或带来沉重精神打击的意外事故均是强迫症的诱发因素。
3强迫症不能忽视强迫收集行为
强迫症的人收集东西的理由是将来的某个时间段会用到这些东西,但实际上他们并不需要这些东西,他们收集来的东西多数都是废旧物品,甚至是大量的连废品都算不上的垃圾,但在他们看来这些东西都很重要,如果扔掉会感到非常痛苦。
那么,有强迫收集的人,都会收集哪些物品呢?比如废旧报纸、杂志、烟盒,甚至是穿烂的袜子、用过的牙刷等。事实上,他们也觉得收集这些东西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和价值,但仍受“万一用得着”、“可能有用”等想法控制而继续收集下去,同时越是想控制不去收集越控制不住地继续收集下去。强迫收集的人自己也弄不清为什么要这么做,并为此苦恼不已,也想过要控制,但仍是控制不了。
有人认为,同样是狂热的收藏爱好,强迫收集与收藏硬币、古董没啥区别嘛,只是收藏的物品不同而已,为什么会说它是强迫症的症状呢?其实,强迫收集跟集邮和收集硬币、古董是不一样的,古董这些东西是有真实价值的,收集这些东西也是一种兴趣和爱好。然而,强迫收集的理由却仅仅是为了将来某个偶然机会能用到而已。
4儿童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是怎么回事
强迫思维是指一种思想反反复复、持续地出现,这种思想可以包括一句话、一个数字、一个想法、一件想象的事物、回忆的往事、一个冲动的意念、一种情感体验等等。如怀疑自己做完的题怕没做好,反复想做题的过程或是检查好几遍仍不能完全放心;过分怕脏;怀疑自己生了某种疾病,虽经医院的多种检查仍不能打消此念头。
强迫动作或强迫行为是指反反复复的动作或必须按某种规则或程序而作出的动作,如强迫数数、反复洗手,反复做一套有先后次序的动作,若次序被打断或认为没做好则重新开始。这些想法和动作并非是自愿产生的,而是带有强迫的性质,明知没有什么意义、是多余的,想摆脱却摆脱不掉,浪费了时间,影响了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孩子自己也感到痛苦,情绪低落。
这种现象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疾病,在年幼的儿童中很少见,相比之下在年龄大些的儿童中多些,该问题常会出现在性格内向、做事认真刻板、一丝不苟、对自己要求十全十美的人身上;若父母是这种性格也会影响到孩子,尤其在现代社会中,儿童的精神负担较重,来自家长和学校对孩子的要求甚高,发生这种心理障碍的机率也有所增高。但有的时候发生的原因难以确定,可能与某种特殊经历有关。
在儿童正常发育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看起来象强迫的现象,如:走路数阁子,反复折手帕,一定要折得很整齐,做一种特殊含义的动作,做好了就很舒服,否则就情绪不好。与病态强迫所不同的是,他们对此并不感到苦恼,反而会感到有意思,愿意去做,这种情况持续一段时间后自然就消失了,并不对生活和学习造成影响,这也就不算什么病态了。
5强迫症有哪些表现
强迫症发病率高,起病早,约2/3的患者在25岁前发病,发病后出现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经常有一些违背自身意愿的想法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强迫症危害较大,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影响患者的工作和人际交往。一旦发现症状,应及早治疗。强迫症有哪些表现,如何治疗?
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是强迫症的症状
强迫思维与正常思维有所不同,强迫思维会出现与自身意愿违背的观念、意向,甚至出现不良情绪。内容多样,如上班行走途中经常怀疑自身是否已关紧门窗,情绪不好时站上阳台上有自杀的冲动,碰到不干净的东西心里不舒服且以为自己会得病等。强迫行为也是强迫症的症状之一,指为减轻焦虑采取行动,焦虑来源于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在不得不做的情况下发生,比如怀疑门窗没关紧,于是走回家,反复将门窗关紧后再出门,碰到脏东西要反复清洗。一些病程迁延的患者做某些事情时会形成某种程序,比如洗手的顺序要按照先洗指尖,然后再洗手腕,如果顺序反了重新洗。
强迫症具有以下特点:
1.强迫思维来源于自身,并非外界强加;
2.患者至少徒劳抵制一种思维和行为;
3.强迫思想让患者感到不适,但又不得不按照强迫思维所产生的想法完成相应的动作。
4.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反复出现,日久形成某种固定程序。
心理治疗是强迫症的主要治疗方法
强迫症属于焦虑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其心理机制千差万别。在心理治疗中,心理医生通过倾听患者,帮助其发现病因,并根据病因寻找解决的方法,逐渐增加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临床上常用的心理疗法有很多,不同人使用不同的疗法取得的疗效不一样。大部分人适合用认知行为治疗法,通过阻断强迫思维和暴露强迫行为进行治疗。阻断强迫思维指当违背自身意愿的想法反复出现时,他人转移其注意力并督促其加以控制。暴露强迫反应指鼓励患者积极暴露强迫行为,然后再加以纠正。目前,认知行为治疗法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