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萎缩 共济失调

  出现一种运动失调的症状,走路的时候都没有什么平衡力了,这几天来我就到医院做了检查,待我检查后发现自己是换小脑萎缩疾病,并且还伴有共济失调症状,所以我想知道小脑萎缩与共济失调怎么治疗?

目录 1.小脑萎缩 共济失调 2.共济失调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3.共济失调的饮食和保健 4.共济失调的鉴别诊断 5.康复治疗共济失调的方法

1小脑萎缩 共济失调

  在患了小脑萎缩这种疾病之后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及时的来完成治疗,不然小脑萎缩这种疾病是很有可能会慢慢的发展成为痴呆疾病的,这样对于自己来说影响是大大的极大了,并且还不好治疗。

  在治疗小脑萎缩疾病的时候建议患者及时的通过微创手术将磁场内电极植入患者头皮下。之前的手术治疗是通过脑神经损毁手术--将部分脑神经损毁来控制小脑萎缩,但脑神经一旦损毁就无法复原了,所以一定要抓紧时间来治疗。

  而如果大脑完全的损伤到话建议最好是在脑内装入脑起搏器磁场内电极,修复受损脑神经。脉冲仪在体外,解除了患者再次手术更换电池的痛苦,根据患者病情每天接受体外脉冲仪治疗3-5次,这样是可以得到很好的缓解疗效。

  注意事项:

  特别要注意到就是在患了小脑萎缩疾病的时候治疗确实很困难目前还没有什么特效药现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试用一些药物结合体疗,并且在治疗期间多采用有营养的食物来调养自己的身体。

2共济失调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共济失调为患者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尤其是运动方面,患者会出现运动方向障碍,站立不稳,肢体不协调。严重的患者还会伴随出现眩晕,呕吐等症状。一旦发现就要及时介入治疗的。

  【对症治疗】

  (1)少年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症

  为最常见的一类遗传性共济失调,通常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年起病常伴骨骼畸形。临床表现:青年期发病,缓慢发展,最早症状步态不稳,步态蹒跚,站立时身体摇晃,醉汉似步态。闭目难立征阳性。肌张力低,膝踝反射消失。病情逐渐进展双上肢动作不灵活而笨拙,意向性震颤,出现小脑性构音困难,说话含糊不清。下肢的位置觉和震动觉消失。

  (2)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

  又称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通常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数在成年起病,伴有肌张力增高和健反射亢进。临床表现:首先出现缓慢进展的步态不稳,易跌倒,可呈蹒跚步态或合并痉挛步态。

  (3)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本病是遗传性共济失调较多类型,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表现:最早为两腿僵硬不灵活,下肢肌强直和踝关节背曲肌的无力而出现剪刀步态。

  【常见治疗】

  (1)开始时训练患者作小范围的平稳而又流畅的运动。范围随着患者的控制改善而逐渐加大。

  (2)治疗应集中在训练患者在正常支持基底上(即站立时两足距离正常而不是患者由于害怕不稳定而使两足的距离加大)和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训练平衡。

  (3)发展在抗重力位置上的平衡,第一步是使位置尽量稳定其法是增加为提高稳定而设的固定点和进行压缩,如在支撑于桌或床上的上肢的肩部向下或在站位上通过骨盆向下进行的压缩。

  (4)随着治疗的进展,治疗师减少对病人的辅助,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并逐渐采用下述的方法引导。1)减少压缩的压力;2)减少稳定性固定点的数目;3)增大运动的范围,增加患者对平衡的需要;4)从远端处理患者,迫使他去控制其较近端的部位;5)让患者由慢到快地增加运动的速度,然后再降低之;6)让患者反复尝试发起和停止运动,变换运动的方向,再不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再发起运动。

  (5)改善言语的不协调,包括在稳定位置上控制呼气和用手在肋上加压以助呼气。

  (6)在近端加重量(沙袋)0.2kg~2kg以增加躯干和近端的稳定性以降低远端运动的错误。

  (7)以后治疗集中在促进患者的稳定和在特殊位置上的运动控制。

  生活中多多少少都会碰到这样或是那样的不愉快,但是我们一定要保持一颗乐观的心,积极的对疾病进行护理和治疗。

3共济失调的饮食和保健

  共济失调的治疗不是单靠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一些日常生活的饮食也是比较适合共济失调患者的,这些饮食治疗方法对于共济失调的治疗是有一定功效的。

  【饮食】

  1、供给充足的必需脂肪酸,身体必需脂肪酸是大脑维持正常功能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如核桃、鱼油、红花油,月见草油的必需脂肪酸含量较多。

  2、共济失调患者在日常饮食中注意补充海产品、食用菌、豆类及其制品、鱼类、乳类、芝麻酱、各种蔬菜和水果等食物,便可以使机体获得足量的矿物质。

  3、膳食中应注意补充含维生素,如E、维生素C和β-胡萝卜素丰富的食品、如麦胚油、棉籽油、玉米油、花生油、芝麻油等,这些物质具有抗氧化物质,能够延缓衰老。

  4、鱼类。鱼肉脂肪中含有ω-3脂肪酸,有助于健脑。吃鱼还有助于加强神经细胞的活动,从而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

  5、全麦制品和糙米。糙米中含有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1),对于提高脑瘫患者的认知能力至关重要。

  6、鸡蛋。鸡蛋中所含的蛋白质是天然食物中最优良的蛋白质之一,而蛋黄除富含卵磷脂外,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以及维生素A、D、B等,对脑瘫患者的大脑发育有益。

  【保健】

  改善坐位的姿势稳定

  1、患者坐在低的治疗床上,背部不支持,足平放地板上,手扶前方桌上,让他伸展脊柱、前倾骨盆,同时尝试用视固定使头在空间定向。一旦能正确完成,治疗师通过对他的肩、骨盆、膝和踝(关键点)的分别压缩帮助他了解其身体部位和位置,增加本题感觉的输入。

  2、在低的治疗床上,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练习骨盆的运动,进而让他抬起一手并探取物品。但仍要保持躯干稳定、骨盆前倾和脊柱伸直状态(坐位Ⅰ级平衡)。

  3、一旦患者能不用支持地稳坐片刻,就轻轻地推或拉他,使他的重心轻微地移位,以激发他的自动态平衡反应(坐位Ⅱ级平衡)。

  4、一旦患者能使双上肢游离地进行其他活动,就要让上肢在空间不同的地方定位、控住和交替轻拍,促进他对肩胛带的控制。

  5、让患者坐在一个高度与椅子相近,并由治疗师稳定住的体操球上,双上肢支撑在前方小桌上,在保持骨盆前倾和脊柱伸直的情况下,利用球的灵活性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坐位Ⅲ级平衡)。

  共济失调的饮食治疗方法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因为日常生活中要特别小心和谨慎的选择,希望患者在选择治疗共济失调的方法的时候不要马虎大意。

4共济失调的鉴别诊断

  共济失调是由神经系统各个部位的很多病因引起的。首先须确定属于哪一性质的,然后考虑各有关的多种病因。因此,深感觉、前庭系统、小脑和大脑损害都可发生共济失调,分别称为感觉性、前庭性、小脑性和大脑性共济失调,还有原因不明的因素,有的伴有智能不全或痴呆。下面就是鉴别诊断共济失调的总结。

  (一)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

  本病分为遗传性与散发病例两类,临床有多种类型,Meniel型是遗传性中最常见也是最典型者。本病呈常染色 体显性和隐性遗传,以前者较多。临床表现为中年起病的遗传性共济失调。开始为小脑性行走困难,以后影响上肢并出现构音障碍。有时可出现头和躯干的静止性震 颤。通常无眼球震颤,肌力和反射正常,有意向性震颤,辨距不良。有不自主运动如舞蹈动作、手足徐动、震颤麻痹综合征。部分患者出现核上性或核性眼肌麻痹, 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眼球震颤较少见,有病理反射,深感觉障碍,尿失禁。少数出现痴呆。气脑造影和CT或MRI扫描可见小脑和脑干萎缩。脑干诱发 电位也有助于诊断。

  (二)小脑橄榄萎缩

  本病又称原发性小脑实质变性,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少数患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表现初 期步态不稳,走路蹒跚,两足分开。以后影响手的精细动作,字迹变坏,讲话口吃,或有吟诗状语言。肌张力低,意向性震颤,指鼻跟膝胫试验不准。部分病例后期 出现眼球震颤。膀胱括约肌障碍也较常见,少数患者智能减退,视力正常,无感觉障碍。气脑造影、CT或MRI可见到蚓状沟加宽而第四脑室正常。

  (三)肌阵挛性小脑协调障碍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称“齿状核红核萎缩”。临床表现肌阵挛、小脑功能障碍、伴有或不伴有癫痫大发作。开始可为一个肢体的定向性震颤,构音障碍,辨距不良,轮替运动不能。肢体共济失调较躯干共济失调明显。上肢较下肢重,严重者两手向前伸直时呈扑翼样震颤。

  (四)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

  又称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通常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数在成年起病,伴有肌张力增高和健反射亢进。临床表现:首先出现缓慢进展的步态不稳,易跌倒,可呈蹒跚步态或合并痉挛步态。以后上肢也受影响,出现双手笨拙及意向性震颤以致不能完成精细动作,构音障碍,讲话可出现暴发性语言。下肢出现锥体束征,如肌张力增高,股反射亢进及病理反射。不少患者伴有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变性、眼外肌活动障碍、眼睑下垂。眼球震颤可能很迟才出现,无骨骼畸形。

  辅助检查

  ①CT及MRI扫描

  小脑和脑干萎缩。

  ②气脑造影

  见蛛网膜下腔及小脑幕下气体增多,提示小脑及脑干萎缩。

  (五)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本病是遗传性共济失调较多类型,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表现:最早为两腿僵硬不灵活,下肢肌强直和踝关节背曲肌的无力而出现剪刀步态。因髓关节屈肌的无力和痉挛,病孩感到上楼困难,检查可发现两下肢肌张力高,肌力减弱,膝踝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无感觉障碍。发病缓慢进展,以后上肢也受影响,出现较轻的锥体柬征。累及延髓时出现痉挛性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和强哭强笑。晚期可有括约肌功能发生轻度障碍。可有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和视网膜色素变性。

  (六)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本病是累及神经、血管、皮肤、网状内皮系统、内分泌等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表现:患儿步态摇晃明显,两腿分得很宽。继而上肢出现意向性震颤。与少年脊髓型遗传共济失调不同处为无感觉障碍,闭目难立征阴性。多数患儿伴有手足徐动症,随年龄增大,锥体外系多动症可变的更为明显。眼球主动的向两侧同向运动慢而断续,常伴有眨眼和头的摆动,运动终止时出现眼球震颤,有小脑构音障碍。至青春期后,多数患者出现脊髓受损症状,深感觉消失,病理征阳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发生于球结膜暴露部位,随年龄增长而累及全部结膜、眼睑、鼻梁和两颊产耳、颈项、肘窝和腋窝等。皮肤和毛发的早发性改变明显。婴儿期的皮下脂肪很早消失,面部皮肤常萎缩而紧贴面骨。可伴有慢性脂溢性皮炎、点状色素沉着和色素减退,反复的呼吸系统感染为本病突出症状之一。鼻炎后鼻窦炎、慢性气管炎、肺炎,较长时间可引起肺部广泛纤维化,发生杵状指和肺功能不全等。病儿几乎均有性功能发育障碍,通常不出现第二性征。大约有3/4的患者呈侏儒症。X线片常可发现全部副鼻窦炎及慢性支气管炎和肺炎的表现,有时可见到恶性淋巴瘤引起纵隔阴影增宽。心电图多数正常,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和 IgE的选择性缺乏,周围血液中淋巴细胞减少。甲胎蛋白明显升高,反应肝脏发育不良。染色体检查异常。

  (七)遗传性共济失调一白内障一侏儒一智力缺陷综合征

  是一种少见的遗传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表现出生后或婴儿期出现症状者称幼儿型,成年人发病者称成人型、本病有三种特征性症状是白内障、小脑共 济失调、智能发育不全。白内障均为双侧性。小脑功能障碍表现为构音障碍,躯干及肢体共济失调,眼球震颤,肌张力低。年龄大些患儿常有锥体束征阳性。性功能 发育迟缓、足外翻、脊柱后侧凸,指(趾)畸形等。

  (八)少年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症

  为最常见的一类遗传性共济失调,通常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年起病常伴骨骼畸形。临床表现:青年 期发病,缓慢发展,最早症状步态不稳,步态蹒跚,站立时身体摇晃,醉汉似步态。闭目难立征阳性。肌张力低,膝踝反射消失。病情逐渐进展双上肢动作不灵活而 笨拙,意向性震颤,出现小脑性构音困难,说话含糊不清。下肢的位置觉和震动觉消失。

  神经系统检查发现

  ①肢体共济失调以下肢为主,行走和站立明显。

  ②多数 患者有眼球震颤,水平眼球震颤多见,但垂直性、旋转性均可见到,通常向外侧凝视时最明显。

  ③肢体肌张力减低,下肢明显,当锥体束受损出现病理反射。

  ④感觉 障碍不明显,震颤觉可受影响。

  ⑤少数患者可有原发性视神经萎缩。

  辅助检查

  ①X线平片多有足和脊柱的畸形。

  ②可有心电图的改变如T波倒置,传导阻滞或QRS波异常。

5康复治疗共济失调的方法

  您了解共济失调吗?如何康复治疗共济失调?康复共济失调训练中,随着治疗的进展,治疗师减少对病人的辅助,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采用引导的方法,让患者身体好转。

  康复治疗共济失调的目的

  1.改善患者运动的姿势基础,增强近端稳定性;改善平衡调节,使患者学会小范围的运动。

  2.改善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的协同,使患者的运动变得平稳和流畅。

  3.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让患者体验有目的的抗重力运动。

  4.改善视固定和眼、手协调,使患者能利用视觉帮助稳定。

  5.在患者的运动中,引入旋转的成分,减轻患者因害怕失调而不自主地或自主地对其运动的限制。

  6.训练患者恢复正常的中线感和垂直感,以便他们在运动中有返回中线的参考点。

  康复治疗共济失调的方法

  一、运动训练

  据脑瘫病儿的临床分型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包括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平衡能力和协调性的训练。

  二、理学训练

  脑瘫患儿进行理疗,如电针、肌兴奋治疗仪、水疗、冷热敷等。主要目的是调节功能,缓解痉挛,刺激低下的肌张力,促进循环,维持和扩大关节活动度,增加肌力,从而改善平衡和步态。

  三、使用矫形器具训练

  在脑瘫患儿的训练中,支具的应用很重要,可使用足踝矫形支具,究竟选用何种矫形器,最好到专科医院请矫形师检查病人后再作决定。

  四、合并症的训练

  合并癫痫者需控制癫痫的发作,并根据患儿情况矫治视觉、听觉、语言方面功能障碍,改善和发展认知功能。

  五、作业疗法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

  作业疗法更侧重于上肢机能和日常生活动作的掌握及智能的提高,病儿通过作业疗法可获得动作能力,并可预防由运动机能发育障碍所致继发的感觉障碍和促进全身心的发育。

相关搜索
目录 置顶
目录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