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的治疗不容忽视,由于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一旦脊髓受损,孩子的身心发育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及时了解小儿脊髓损伤的诱发原因能够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那么,脊髓损伤治疗方法有哪些?下面为大家做出详细的介绍。
目录 1.脊髓损伤治疗方法有哪些 2.脊髓损伤的诱发原因知道多少 3.脊髓损伤的类型有哪些 4.脊髓损伤患者可以健身吗 5.脊髓损伤综合症有哪些
1脊髓损伤治疗方法有哪些
1物理治疗:主要是改善全身各个关节活动度和残存肌力增强训练,以及平衡协调动作和体位交换及转移动作(例如:卧位到坐位、翻身、从床到轮椅、从轮椅到厕所马桶等移动动作)。
2作业治疗:主要是日常生活动作(如衣、食、住、行的基本技巧),职业性劳动动作,工艺劳动动作(如编织等),使患者出院后能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劳动的需要。另外,作业部门还给患者提供简单的辅助工具,以利家庭生活动作的顺利完成。
3心理治疗:针对心理不同阶段(如否认、愤怒、抑郁、反对独立求适应等各个阶段)的改变制定出心理治疗的计划,可以进行个别和集体、家庭、行为等多种方法。
4康复工程:可以定做一些必要的支具来练着站立和步行,另外也可配备一些助行器等特殊工具,靠这些工具来补偿功能的不足。
5临床康复:用特殊护理和药物如维生素A、C/E、固齿强骨胶囊、钙片等手段,预防各种合并症发生,亦可进行一些治疗性临床处理,减轻症状,促进功能恢复。
6文体康复:利用文娱、体育手段使患者进行全身综合训练及轮椅的使用训练(如耐力和技巧训练),并且为进行社会活动做出适应训练。
7理疗:利用水疗、光疗、生物反馈等有针对性促进康复。
2脊髓损伤的诱发原因知道多少
1、压迫性病变:脊髓内外的肿瘤、脊柱骨折或者脱位、血管畸形等都会造成脊髓神经的压迫,使其受到损伤。
2、获得性病因:主要包括:感染(脊柱结核、脊柱化脓性感染、横贯性脊髓炎等)肿瘤(脊柱或脊髓的肿瘤)脊柱退化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医源性疾病等。脊柱结核曾是造成脊髓损伤的诱发原因之一。
3、神经系统的病变会侵犯脊髓:引起肢体上下运动神经瘫痪,孩子就会表现出双下肢无力、深感觉障碍、行动不稳
4、间接外力: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及跳水意外时,外力多未直接作用于脊柱、脊髓,但间接外力可引起各种类型不同的脊柱骨折、脱位,导致脊髓损伤。间接外力作用是造成脊柱、脊髓损伤的主要原因。
5、脊髓的炎性病变是危险的致病因素:急性脊髓炎会造成截瘫或四肢瘫,同时还会引起神经系统的病变,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3脊髓损伤的类型有哪些
第一类:脊髓休克。脊髓休克又称脊髓震荡,损伤后脊髓有暂时性功能抑制,呈弛缓性瘫痪,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反射及括约肌功能丧失,可为不完全性,常在数小时或数日内逐渐恢复,最后可完全恢复。
第二类:脊髓损伤。可以是部分挫裂,也可是完全横断。早期也可呈弛缓性截瘫,损伤平面以下肢体的感觉(痛、温、触觉、位置觉)、运动和反射(包括深饯反射)完全或部分丧失。骨折脱位的移位、小骨折片、突出的椎间盘及硬膜外血肿等可造成脊髓受压,若及时解除压迫,可促使脊髓功能部分或全部钮复。胸至腰之间的脊髓损伤有时可合并有神经根的损伤。
第三类:马尾损伤。主要由腰部以下的锥体骨折或脱位引起,可导致患者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反射消失。
4脊髓损伤患者可以健身吗
脊髓损伤是指脊髓的一种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多发生在感染之后,炎症常累及几个髓节段的灰白质及其周围的脊膜、并以胸髓最易受侵而产生横贯性脊髓损害症状。脊髓损伤的临床症状可以根据其病变部位、范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由于胸髓节段较长,且某些节段供血较差,病变常易累及胸髓。
脊髓症状急骤发生,多为双下肢的麻木和麻刺感、病变相应部位的背痛。病变节段围绕躯体的束带状感觉,在2~3天内进展至高峰,病变水平以下肢体瘫痪、感觉缺失和括约肌障碍。
若起病急且病变广泛而严重,则瘫痪肢肌张力低,腱反射消失,是为脊髓休克。一般休克期约为2~4周。如发生肺炎、泌尿系感染或褥疮则可延长至数月,影响预后。如无重要合并症,3~4周后进入恢复期。通常自发病后3~6个月可基本恢复,少数病例有程度不等的后遗症。
5脊髓损伤综合症有哪些
1)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是最常见的颈椎综合征,主要见于年龄较大者,尤其是中老年男性,这些病人受伤前常已有脊椎肥大症及椎管狭窄,损伤通常是过伸性的。除了一些脊椎肥大等原发改变外,在X线上多无或很少有异常表现。临床表现为四肢瘫,但上肢的瘫痪要重过下肢,上肢为迟缓性瘫,下肢为痉挛性瘫。开始时即有排便及性功能障碍。大多数病人能恢复,并逐渐进步使神经功能达到一个稳定水平。在恢复过程中,下肢先恢复,膀胱功能次之,上肢恢复较慢尤其是手指。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最初由Schneider提出,他认为是由于中央灰质出血及周围白质水肿引起。美国Miami大学学者通过尸体解剖研究认为这并不是绝对的,更多的是散在的靠背侧的白质损伤。
新的资料与患者死前及死后的磁共振结果一致,提示黄韧带肥大增厚在过伸时对其下面的脊髓组织产生一个切割性损伤。
2)前脊髓损伤综合征:这类损伤常是由于过屈或脊椎轴性负荷机制所引起。常伴有脊椎骨折和(或)脱位及椎间盘脱出。CT、脊髓造影或磁共振常可显示椎管前部及脊髓受压。临床表现为受伤水平以下总的运动功能丧失,及侧束感觉功能(疼痛及温度)丧失,而后束功能(本体感觉及位置觉等)不受影响。其预后要比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差。
3)圆椎损伤综合征:圆椎综合征常伴有胸腰段脊髓损伤。其特点是脊髓与神经根合并受累(如圆椎与马尾受损),同时存在上运动神经元及下运动神经元的损伤。圆椎成分的损伤与较上水平的脊髓损伤的预后相似,即完全性损伤预后差,不完全性损伤预后较好。马尾神经根损伤的预后较好,如同外周神经损伤。但完全性的圆椎或脊髓损伤,不完全的马尾或神经根损伤不是不常见的。这些病人如有足够的减压,有可能恢复到自己行走的状态。但如果有长期的完全性圆椎损伤综合征,患者将不能排便及产生性功能障碍。
4)马尾损伤综合征:圆椎损伤综合征的受伤常是从T1 -L1 水平,而马尾损伤综合征见于从L1到骶水平损伤,这些病人表现为单纯的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不但下肢反射降低,而且肠及膀胱反射也降低。临床上常呈现出不完全性及不对称性,并有好的预后。严重的圆椎及马尾损伤病人常有慢性顽固性疼痛,比高水平的损伤更多见。
5)急性Dejerine洋葱皮样综合征:这类损伤位于高颈位,是由于三叉神经脊髓束受损所致。面及额部麻木、感觉减退及感觉缺失环绕于口鼻部呈环状。躯体的感觉减退水平仍于锁骨下,四肢有不同程度的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