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是指原发于胰腺的癌瘤,可以发生于胰腺任何部位,按病变部位将胰腺癌划分为胰头癌、胰体癌、胰尾癌和全胰癌,通常统称为胰腺癌。胰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有增高趋势.高发年龄为60~80岁,男女之比约2:1。为什么会得胰腺癌?如何通过症状发现胰腺癌早期病情?一起来看下。
目录 1.为什么会得胰腺癌 2.如何通过症状发现胰腺癌早期病情 3.胰腺癌要和哪些疾病区分 4.健康的饮食习惯可预防胰腺癌 5.为什么要警惕胰腺癌
1为什么会得胰腺癌
1.吸烟 动物试验已证明用烟草酸水饲喂动物可以引起胰腺癌,一组大样本调查结果显示吸烟者发生胰腺癌的机遇较不吸烟者高出1.5倍,吸烟量越大发生胰腺癌的机会越高,如每天吸烟1包者胰腺癌发生在男女两性各高出不吸烟者4及2倍。以上资料说明在一部分人中吸烟可诱发胰腺癌发生。
2.不适当的饮食 近年来有学者把胰腺癌发生增多归因于饮食结构不当之故。动物试验证明,用高蛋白、高脂肪饮食饲养之动物,可使动物胰腺导管细胞更新加速且对致癌物质敏感性增强。国内学者沈魁等明确提出:饮食结构与胰腺癌发生关系密切,食肉食多者易发生本病。日本学者指出近年来日本胰腺癌发病率增加与日本人饮食结构欧洲化有关。即进食高蛋白、高脂肪过多。还有学者认为食用咖啡者发生胰腺癌机会较多,但未得到进一步证实。
3.糖尿病与胰腺癌 有糖尿病者易患胰腺癌早已为人所知;但近年来的研究指出,糖尿病病人发生胰腺癌者为无糖尿病病人的1倍,且有增加的趋势;也有人认为其为正常人群的2~4倍,甚至有资料报道其发病率可达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12.4%,但两者之间的真正关系不明确。
4.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 早在1950年Mikal等就注意到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的关系,1960年Panlino-Netto又指出,只有胰腺钙化的慢性胰腺炎病人才和胰腺癌同时存在,1977年White进一步指出,在原发性钙化的慢性胰腺炎中仅有3例合并胰腺癌,占2.2%。慢性胰腺炎和糖尿病可能和胰腺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慢性胰腺炎常和胰腺癌同时存在,据Mikal等(1950)报道100例尸体解剖的资料,49%在显微镜下有慢性胰腺炎的表现,84%有胰腺间质纤维化。由于胰腺癌可使胰管梗阻,从而导致胰腺炎的发生,所以两者孰为因果很难确定。有人认为,伴有陈旧性钙化的慢性胰腺炎,其钙化灶有致癌作用。Panlino-Netto(1960)报道,只有胰腺钙化病人,胰腺炎才和胰腺癌同时存在。但在White(1977)的胰腺炎病例中,有原发性钙化者,只有3%合并癌,此外胰腺癌也偶可发生钙化。至于胰腺癌和糖尿病的关系,也不十分明确。胰腺癌病人约5%~20%伴有糖尿病,其中有80%的病人是在同一年中先后发现糖尿病和胰腺癌的。大量病例也证明,糖尿病病人如发生癌,有5%~19%位于胰腺,而非糖尿病病人只4%的癌发生在胰腺,说明糖尿病病人似乎倾向于发生胰腺癌。Sommers等(1954)报道,28%的糖尿病病人有胰管增生,而对照组只9%有胰管增生,设想在胰管增生的基础上可发生癌。Bell(1957)报道40岁以上男性的尸体解剖共32508例,糖尿病病人的胰腺癌发生率较非糖尿病病人高一倍以上。但也有一些证据说明,胰腺癌的发病和糖尿病并无明显关系。据Lemass(1960)报道,胰腺癌合并糖尿病的病人,并无胰岛细胞受到破坏的病理变化。一些胰腺癌病人的糖代谢可以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这可能是由于胰岛细胞尽管没有病理变化,但胰岛素的释放受到了某种干扰的缘故。也有人认为,胰腺癌合并糖尿病并无其特殊性。在一般居民中糖尿病的发生率也达10%。
5.基因异常表达与胰腺癌 晚近关于胰腺癌发生的基因学研究较多,基因异常表达与胰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各种肿瘤的发生与细胞基因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癌症发生原因的热点,在各基因家族中,K-ras基因12位点的突变和胰腺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而抑癌基因P53,以及最近克隆出来的MTSl等的失活也有影响。由于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过程,可能存在多种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激活与失活,而且和家族遗传也不无关系。
1991年Tada等对12例已确诊的胰腺癌病人、6例慢性胰腺炎病人,用PCR检验技术进行检测,发现12例胰腺病人癌细胞c-ki-ras第12位密码子全部有癌基因突变,该作者进一步指出c-ki-ras 12位密码子的变化主要是碱基的突变。Tada等通过动物试验后又提出c-ki-ras的突变位置与致癌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吸烟者可诱发c-ki-ras 12位点碱基突变,而其他一些致癌物如二甲基苯并蒽则引起H-ras基因61位点密码子突变。Tada对胰腺癌病人的临床情况分析后认为c-ki-ras基因突变与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而与肿瘤的大小有关,从而提出c-ki-ras基因突变后主要促进肿瘤的进展。Lemocene研究发现变化,说明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中c-ki-ras基因变化在先,即c-ki-ras基因改变导致胰腺腺管上皮细胞发生癌变,而后癌细胞再向外浸润。有关胰腺癌的发生和基因改变研究资料尚少,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6.内分泌紊乱 胰腺癌的发生也可能和内分泌有关系,其根据是男性发病率较绝经期前的女性为高,女性在绝经期后则发病率增高,与男性相似。有自然流产史的妇女发病率也增高。
7.胆汁的作用 多年来有人认为,胆汁中含有致癌因素,因胆汁可逆流至胰管,而胰腺组织较胆管对致癌因素更为敏感,所以胰腺癌远较胆管癌多见。同时,在胰腺癌中,接触胆汁机会更多的胰头部分,癌发生率更高,而癌又多起源于导管而非腺泡,也说明这种看法有一定根据。
2如何通过症状发现胰腺癌早期病情
胰腺癌是一种常见的肿瘤疾病,而且很难治愈,会严重危害到患者的健康。如果人们还是不重视胰腺癌的症状的话,就可能导致患者的病情恶化,到时就来不及了。因此大家要了解胰腺癌的症状,才能及时发现病情。
体格检查除发现黄疸外,可有上腹部压痛。这就属于胰腺癌的症状表现。晚期胰腺癌的症状可出现腹水,并可在左锁骨上或直肠前陷凹扪及坚硬及肿大的转移淋巴结。部分胰腺体、尾部癌肿可见肢体静脉的血栓性静脉炎,而造成局部肢体浮肿。这些胰腺癌的症状是比较常见的。百度搜索“中医名院北京伟达中医肿瘤医院”,找名院,治顽疾!
第一、厌食、消化不良和体重下降是胰腺癌的症状。胰腺癌的症状为厌食,消化不良和体重下降的约有10%。
第二、上腹不适和疼痛是胰腺癌的症状。具体表现为上腹疼痛和说不清的不适感,闷堵感,时轻时重,时有时无,一般夜间更明显。
第三、胰腺癌的症状中会出现不明原因的黄疸,其中胰头癌多以阻塞性黄疸其为最突出的症状,而早期胰体、胰尾可无黄疸。
胰腺癌的治疗需要中药给予适当的调理,目前确有疗效的抗癌中药慈丹胶囊便是胰腺癌患者最好的选择。随着现代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和临床验证,对胰腺癌的认识和治疗也达到了空前的成就。其中“伟达四位一体抗癌康复疗法”不但能够在手术和放化疗的时候给予帮助,消除炎症、缩小肿瘤以及改善症状,并且可以作为术后防治胰腺癌复发转移的主要手段!
建议胰腺癌患者在术前开始使用中医药治疗,不单单是在术后和放化疗时,术前使用中医药对患者的康复有很大的作用。临床验证在胰腺癌患者中使用慈丹胶囊能够防止肿瘤转移,并且为手术和放化疗提供了便利的先决条件,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所以很多患者在使用中医药后,多年甚至一直都没有复发。
其实手术使得很多胰腺癌患者的血浆和白蛋白都低于正常水平,而术后患者往往很难进食,如不能及时补充,不仅会导致腹水的生成,也会影响肝细胞的再生,进一步抑制体内白蛋白再生,促进腹水的生成。因此中医药可在短时间内使患者改善症状,恢复食欲,这样就能帮助患者渐渐康复。
3胰腺癌要和哪些疾病区分
胰腺癌应与胃部疾病、黄疸型肝炎、胆石症、胆囊炎、原发性肝癌、急性胰腺炎、壶腹癌、胆囊癌等病进行鉴别。
1.各种慢性胃部疾病:胃部疾患可有腹部疼痛,但腹痛多与饮食有关,黄疸少见,利用X线钡餐检查及纤维胃镜检查不难作出鉴别。
2.黄疸型肝炎:初起两者易混淆,但肝炎有接触史,经动态观察,黄疸初起时血清转氨酶增高,黄疸多在2~3周后逐渐消退,血清碱性磷酸酶多不高。
3.胆石症、胆囊炎:腹痛呈阵发性绞痛,急性发作时常有发热和白细胞增高,黄疸多在短期内消退或有波动,无明显体重减轻。
4.原发性肝癌:常有肝炎或肝硬化病史、血清甲胎蛋白阳性,先有肝肿大,黄疸在后期出现,腹痛不因体位改变而变化,超声和放射性核素扫描可发现肝占位性病变。
5.急慢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多有暴饮暴食史,病情发作急骤,血白细胞、血尿淀粉酶升高。慢性胰腺炎可以出现胰腺肿块(假囊肿)和黄疸,酷似胰腺癌,而胰腺深部癌压迫胰管也可以引起胰腺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腹部X线平片发现胰腺钙化点对诊断慢性胰腺炎有帮助但有些病例经各种检查有时也难鉴别,可在剖腹探查手术中用极细穿刺针作胰腺穿刺活检,以助鉴别。
6.壶腹周围癌:壶腹周围癌比胰头癌少见,病起多骤然,也有黄疸、消瘦、皮痒、消化道出血等症状。而壶腹癌开始为息肉样突起,癌本身质地软而有弹性,故引起的黄疸常呈波动性;腹痛不显著,常并发胆囊炎,反复寒战、发热较多见。但两者鉴别仍较困难,要结合超声和CT来提高确诊率。壶腹癌的切除率在75%以上,术后5年存活率较胰头癌高。
上述症状均需与消化道的其他疾病相鉴别,尤其是慢性胰腺炎,特别是腹痛的鉴别,因为二者均有腹痛及消瘦、乏力等。已有将胰腺的慢性炎症当作癌症诊断和治疗,也有反过来将癌症误诊为炎症,所以要结合其他检查来鉴别这些症状。
在鉴别诊断上,胰腺癌的早期症状可与常见的肝胆、胃肠疾病相混淆,如果经对症治疗后症状不缓解或逐渐加重者,应针对胰腺癌进一步进行各种检查,以排除或早期发现胰腺癌。
如出现腹部隐痛或饱胀不适,应与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等相鉴别。当出现黄疸时,应首先区别黄疸性质。如B超检查肝内外胆管无扩张,应查“三抗”及肝功能,排除肝炎可能。如系肝外胆管阻塞时要与胆总管下端结石、胆道良性狭窄、慢性胰腺炎、壶腹癌、胆管癌鉴别,需要时可检查CT及ERCP,以明确胆道扩张的程度和病变的部位、性质。如出现胰腺区肿块时,应与腹膜后肿瘤、肾肿瘤、胃癌、胰腺区淋巴结肿大相鉴别。
1.慢性胰腺炎 以缓起的上腹部胀满不适、消化不良、腹泻、纳差、消瘦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胰腺炎须与胰腺癌鉴别。慢性胰腺炎常呈慢性病程,有反复的急性发作史,腹泻(或脂肪下痢)较著,而黄疸少见,病情亦不是进行性加重及恶化。如X线腹部平片或B型超声和CT检查发现胰腺部位的钙化点,则有助于慢性胰腺炎的诊断。有时鉴别仍较困难,即使在手术中慢性胰腺炎的胰腺亦可坚硬如石,或呈结节样改变。若在剖腹探查而鉴别仍有困难时,则需进一步作深部细针穿刺或胰腺活组织检查加以鉴别。
2.癌和胆总管癌 胆总管、Vater’s壶腹和胰头三者的解剖位置邻近,三者发生的癌肿临床表现十分相似,但在外科手术疗效和预后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故鉴别诊断十分必要,但是应该明确指出壶腹周围癌的发病率远比胰腺癌少见。表5为胰头癌、壶腹癌、胆总管癌、胆总管下端结石的鉴别诊断。
4健康的饮食习惯可预防胰腺癌
一项对美国老年人所进行的大规模研究显示,饮食习惯健康者患胰腺癌的风险,要比饮食不良者低约15%。
研究人员对50多万名、年龄为50岁以上的美国人的饮食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特别是那些超重和肥胖者,从健康饮食中的受益最大。
为了探究整体饮食和癌风险间的关系,美国马里兰州贝塞斯达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以2005年发布的美国政府饮食指数(HEI-2005)为依据,对53万余名男女受试者的饮食素质进行了评分。
研究人员还通过癌症登记协会和社会安全局的数据,对受试者跟踪了长达10年时间。结果发现,有2383人患了胰腺癌。病患当中约22%的HEI-2005得分很低,另外19%的则取得高评分。从整体来看,饮食健康者的胰腺癌发病率比饮食不良者低15%。
研究还发现,对过胖或超重的男受试者来说,如果他们的饮食素质评分高,他们患胰腺癌的风险,也会比评分低的胖子低约28%。
研究人员还对某些特定食物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那些摄取某些健康食物最多的人,比如深绿色和橙色蔬菜、豆类、全麦食品和低脂牛奶等,患胰腺癌的风险较低。
5为什么要警惕胰腺癌
一位48岁的中年男子,半年前感到上腹部不适,背部酸痛,胃纳减退,饭后饱胀,消化不良。服用一般胃药和助消化的药物,效果均不明显,症状时轻时重。三个月后,食量减少,身体日见消瘦,皮肤和眼睛发黄。到医院检查,说是患黄疸型肝炎而被送入传染科隔离治疗。住院一个月,不但黄疸不退,反而越来越重,体重也减轻了8千克。外科会诊认为是阻塞性黄疸,手术打开腹腔时,竟是晚期胰腺癌,并已发生了广泛的转移,手术切除已不可能了。
胰腺癌为什么难以发现呢?原来,胰腺位于上腹部的最后面,是人体内分泌帮助消化的胰液和促进糖代谢的胰岛素的器官。它分为胰头、体部和尾部。胃及横结肠在它的前面,十二指肠环抱其右,脾脏紧贴于左。胰腺体积小,位置也较深。同时,早期胰腺癌的征象较不典型,如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胃痛和上腹胀满等症状,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胃病。到出现消瘦和黄疸时,大多数已进入中晚期了。那么,一些比较先进的仪器能早期诊断出胰腺癌吗?也不尽然。特别是当胰腺癌肿的直径小时,胃及十二指肠钡餐造影X线照片以及利用CT、核磁共振断层扫描、同位素扫描或B超显像仪等先进的诊察仪器,也是难以发现癌肿的。进行十二指肠内窥镜或胰动脉造影等检查,对早期小癌肿也不能有效地显示出来。这是胰腺癌早期诊断困难的原因。
胰腺癌不仅早期诊断难,而且难治。在人体消化道癌肿中,虽说胰腺癌的发病率次于食道癌、胃癌、肠癌及肝癌,但它恶化程度高,即使手术切除,五年生存率只有3~5%,这是因为胰腺癌生长迅速,易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并随血液播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