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学校对孩子心理有哪些影响

  儿童一岁左右的时候,与父母之间就建立起一种依恋的关系。但是早期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又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安全型二、回避型三、反抗型四、缠人型,总是黏着父母。第一种类型的孩子情绪较为稳定踏实,后三种类型的孩子情绪比较不稳定。与一些家长对寄宿制学校的顾虑一样,寄宿制学校对于儿童的心理成长确实存在一些不利影响。

目录 1.和孩子交流时不要总去揭”老底“ 2.寄宿学校对孩子心理有哪些影响 3.这四种行为会让孩子变成“矮冬瓜” 4.成功迎接孩子第一个反抗期 5.孩子写字差是病态

1和孩子交流时不要总去揭”老底“

  大人们都希望孩子赶快长大,因为这样他们才能早点解脱。但是随着年纪增长,孩子也会多出一些“毛病”,比如变得不听话、变得爱顶嘴等等。有些家长认为,这些都是孩子不好,但事实上如果家长没有注意好说话的内容,那么就可能会伤害孩子,从而导致其不愿听话。

    一、家长不宜说孩子哪些事

    1.丢脸的事情

    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各种丢脸出糗的事情,这是由于孩子的经验不足或者熟练程度不够 ,因此,对于孩子自身来说,这本来就是一件伤心的事情。如果家长拿孩子丢脸的事情来说,只会让孩子感觉更加尴尬,自信心受到损害,甚至感到自己备受他人嘲笑,所以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是不好的。

    2.做不好的事情

    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行为能力和智力水平也会有区别,可能有些孩子很早的时候就什么都懂的,可是有些孩子却发育比较迟缓的,所以别人会的东西,自己孩子却总是学不会。家长不可以拿孩子总是做不好的事情来说, 这样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对孩子以后的成长造成伤害。

    3.隐私的事情

    大人有自己的隐私有自己的秘密,小孩子也不例外,他们也有想要藏在内心深处的小隐私。但是,如果家长总是拿孩子的隐私事情来说,那么这会使孩子对家长失去安全感,而且自尊心也受到伤害。

    4.被打骂的事情

    孩子犯错,家长就应该适当惩罚并且正确引导教育,这样才能起到知错认错改正的作用。但是如果家长总是把孩子被打骂的事情拿来说,那么会让孩子感觉更加难受,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甚至会产生叛逆心理。

    二、家长该如何尊重孩子

    家长教育孩子,同时也要懂得尊重孩子,虽然孩子的年纪小,但是他们也是有感情的动物。如果家长不尊重孩子,孩子的自尊受到伤害,那么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发育,还会影响亲子间的关系。因此,家长要懂得正确尊重孩子,平时多放下身段倾听孩子的诉说,不要对孩子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这样才是尊重孩子的做法。

2寄宿学校对孩子心理有哪些影响

  首先,寄宿制学校是否具备关注每个孩子的条件,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于儿童,尤其是学龄前的儿童来说,应该接触来自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刺激。一边在家庭与父母相处,一边在学校与老师同学相处,这种转换对孩子来说都是有益的刺激。在学校里,往往都是一个老师面对众多学生,无法实现针对每个孩子不同情况的个性化教育。

  其次,读寄宿制学校好不好还取决于孩子本身的能力。有些孩子性格开朗外向,独立性较强,比较容易适应寄宿学校的生活。如果家庭的教育环境并不好的话,那么学校老师无疑是更为专业的教育者。

  当然,在跟踪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个班级里寄宿和非寄宿混合的情况,在这样的对比之下,寄宿的孩子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一些异样的情绪,比如觉得我跟别的孩子不一样、自己被父母抛弃到学校里等等。刘博士就遇到一个原本能力和素质都很好的孩子,因为中班下学期变成了“全托”,各方面表现都下降的情况。

  儿童一岁左右的时候,与父母之间就建立起一种依恋的关系。但是早期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又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安全型,即以父母为基地;二、回避型,即有没有父母都无所谓;三、反抗型,有不安全感,害怕被父母抛弃;四、缠人型,总是黏着父母。第一种类型的孩子情绪较为稳定踏实,后三种类型的孩子情绪比较不稳定。

  10岁之前是孩子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学上倾向于教导孩子去体会什么是情感,而不是掩饰它。在学校这样的群体之中,个体的情感表达是相对缺失的。对于孩子来说,在家庭当中才更能自由地宣泄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家长牢牢抓住这个孩子进入小团体之前最后的亲密时期。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是自我的成长过程。早期孩子和父母是一体的,他们通过哭声影响父母的行动,使父母围着自己团团转。三岁左右的时候,进入一段反抗期,这在心理学上称为独立自主到羞愧怀疑。三岁到十岁这个阶段,是孩子必然要与同伴建立关系的阶段,也标志着他们将在同伴群体中长大,逐渐接受群体的观点。假如家长因为诸多原因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寄宿,那么应该像那个每周三将孩子接回家的母亲一样,让父母和孩子有更多的相处机会,增进亲子关系。

3这四种行为会让孩子变成“矮冬瓜”

   孩子的个子高低,往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特别关心的一个话题。孩子长得高,家长肯定会比较放心;如果孩子长得比较矮小,那么家长会担心孩子是不是营养不良,会担心孩子是不是身体有疾病,会担心孩子是不是受遗传影响……

    孩子的个子高低,影响因素有很多,家长也不要过于紧张。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行为是有可能会耽误到孩子长个子的,如果家长和孩子平时经常踩入误区,那么孩子的身高增长可能就会受到限制,因此,家长必须学习了解到底是哪些行为耽误到孩子长个 子。

    一、哪些行为会耽误长子

    1.吃太饱

    很多家长以为给孩子多吃点,孩子的个子就可以长高点,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要想孩子长得好,只需吃到七分饱,这样才可以促进孩子生长激素的分泌,促使孩子长个子。如果孩子吃得太饱,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肥胖问题,反而耽误孩子长个子。

    2.睡不够

    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及良好的睡眠质量,会使孩子个子长得更健康更高大,这是因为孩子在睡觉期间可以分泌更多的生长激素,而平时睡不够的孩子,生长激素分泌好,自然会耽误了长个子。

    3.少活动

    经常参加运动的孩子,不仅身体素质比较高,还促进了肌肉的锻炼和骨骼的发育,所以,孩子的个子也就长得更高。

    4.乱补钙

    有些家长以为给孩子坚持补钙,就可以使孩子骨骼发育得更好,从而使孩子长得更高大,其实并非如此。乱补钙会影响到孩子的骨骼发育,而且会对孩子身高产生限制作用,因此不要对孩子过度补钙。

    二、怎么做才能促进长子

    1.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只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以及提高睡眠质量,才有利于孩子长个子。

    2.每天摄入充足均衡的营养

    孩子不可以挑食偏食或者暴饮暴食,一定要合理搭配营养,也要注意摄入 适量的食物。

    3.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

    如果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的压力情绪下,会限制了孩子的个子长高。

    4.每天适当进行运动

    运动才可以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也可以促进孩子骨骼发育,使孩子变得更加健壮。

4成功迎接孩子第一个反抗期

  父母要正视幼儿反抗期

  孩子偶尔不听话是常事,但如果不听话成为他的固定行为模式,不仅会令父母困扰,破坏亲子关系,不及时纠正还容易引发孩子更为严重的行为问题,如攻击行为、扰乱秩序的行为、反社会行为,并因被定位为“不乖”或“坏孩子”而感到自卑。

  幼儿逆反行为也许会因他逐渐长大、认知和自控能力增强而有所改善,但也可能因父母的忽略或错误的应对而让他出现严重的行为问题,延续到青春期,影响他的学习表现、人际关系、工作生涯及成就等。这样的孩子到青少年时期,他表现出的敌意和逆反行为会比其他孩子更明显和恶化,甚至出现“反抗叛逆症”。所以,父母需要谨慎应对幼儿的不听话或违抗行为。你可以采取以下5个技巧,每个技巧都可以用一个英文字母C开头的单字代表。

  技巧1:保持冷静理性(Calm)

  父母对于孩子不听话或违抗行为容易感到烦躁、愤怒、没耐心,对孩子大发脾气、出言威胁或动手打他,这样不但无法减少不良行为,甚至还会助长这种行为的不断发生;同时,也容易让孩子对你产生不安和敌意的情绪,破坏亲子情感。当孩子显得暴躁易怒时,不要火上加油,稍微等候,让孩子的情绪风暴过去再说。孩子对你的指令提出质问或争论时,尽量不要和他争论,可以置之不理,或再重复一次你的指令。

  父母要先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激怒,要保持冷静理性,可以采取“不予理会”的策略,除非是真正危险的行为。如:静静地把头扭开,不看他,不皱眉头,他会因为这样的行为无法奏效而逐渐减少,但当他打人时你要立刻制止。

  技巧2:承受自然后果(Consequence)

  父母要把幼儿反抗期视为孩子生活、学习及成长的机会,帮助他理解及接受自己行为的自然后果。例如,他摔丢玩具并不听劝止,因为他不爱惜玩具的行为,你可将这玩具没收一周不准他玩或一个月不买新玩具。对幼儿最好采取立即后果,因为他对于“未来”的感受较模糊。又如,他吵着要看电视才吃饭,让他承受不吃饭就饿肚子的结果,一餐不吃或晚点吃对孩子不会有太大影响。

  你也可以采取暂停“正增强”的方式帮助幼儿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即把孩子从一个让他不良情绪增强的环境移送到一个得不到正增强的环境。例如,他看电视或吃点心时不守规则,可以叫他离开现场几分钟,指定他到墙角或坐在椅子上,作为自己不当行为的后果,持续时间大约为5~10分钟。父母也要对孩子的正面行为给予注意和赞赏,可以是言语的鼓励或实质的奖赏,如买一个新玩具或多讲一个故事。

  技巧3:给予选择机会(Choice)

  Amy和3岁宝宝到小区活动,回家时宝宝坚持要走另外一条不是回家的路,妈妈一直劝说他不听。最后,妈妈让他一个人走他要走的那条路,自己偷偷跟在宝宝后面。宝宝走了一段路后停下来,觉得自己走错了路而开始紧张和啜泣,妈妈及时出现带他走回正确的路。在幼儿反抗期,父母可以正面解读,这表示他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识,他想要什么或不想要什么,这对他未来独立思考和判断是必要的过程。

  父母尽量在生活上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不再是一贯地命令和控制,开始给他选择的机会且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对幼儿而言,提供有限选择会更好,如“想要吃什么样水果,苹果、香蕉或橘子?”避免使用二分法,如“你要不要吃水果”;或者过度开放,导致他不知如何选择,如“你要吃什么”。让孩子有充分的选择机会,并给予尊重和保持弹性,能减除幼儿反抗期常见的暴躁情绪。

  技巧4:下达清楚指令(Command)

  幼儿在反抗期表现的不听话或违抗行为,往往和父母的教养模式有密切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Williams和Forehand研究指出,父母下达指令的方式和孩子是否听话有密切关系。他们发现Alpha指令最能引起孩子的顺从,即清晰具体、直截了当告诉孩子他现在要做的行为,并明白地指示合理的时间,让孩子从容地完成指定的工作,如“你现在把玩具收到玩具箱,然后去洗手和准备吃饭”。

  相对Alpha指令的Beta指令,则容易引起孩子的不顺从行为,它是含糊笼统的,一个命令并发为数个要求,对行为要求没有适当标准,时间上也含糊不清,甚至附加一大堆解释,有时则以责问或威胁的口吻提出要求,如“你看看你,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玩具满地都是,跟你说过几次啦?如果讲不听,我要把玩具都丢掉”。需要注意的是,对反抗期幼儿,父母即使使用Alpha指令,也要给予孩子适当的反应时间。

  技巧5:达到管教一致(Consistence)

  幼儿出现不听话的行为可能来自于你自己管教方式的不一致,例如,孩子要在饭前吃糖果,你心情好的时候会给他吃,但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不但不给他吃还会责骂他。另外一种不一致是来自你和其他照顾者的管教态度或方式的不一致。孩子白天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时,他们让孩子看电视,并且边看电视边喂他吃东西;晚上和你在一起吃晚饭,你不准他看电视,又要他自己吃饭,他当然会吵闹。

  对待孩子的方式要一致,不要随意打破为孩子建立的生活规则,也不要为他找借口,如他感冒不舒服就让他边看电视边吃饭,这样会负增强孩子的行为,孩子甚至会故意生病。同时,也要避免让第三方卷入你和孩子的纷争。你要设法独自解决目前的争执,除非争执已升级为危机,不然妈妈不要叫爸爸出面。父母也要拒绝他人和你们不一致的教养方式,否则,孩子会变得无所适从或倾向有利的一方。

  许见声

  知名婚姻与家庭咨询专家,现任林紫心理咨询中心专家级心理咨询师。从事二十年以上的心理咨询和教育工作,擅长婚姻与家庭咨询、儿童与青少年咨询,曾担任台湾婚姻与家庭辅导学会秘书长、台湾青少年教育协会秘书长。

5孩子写字差是病态

  1、身体感知障碍。有些孩子往往对自己身体部位的空间位置识别有困难,他们不能通过感觉来操纵自己的双手,而需依赖于视觉。所以,写字时头部常贴近桌面,手指提笔太低(以手指末端为主)。这样写出来的字,难以美观,时间长了还容易造成疲劳。因为手指末端较细小,孩子必须用力维持写字动作。当疲劳出现后,孩子就会用左手臂来支撑其身体重心,令手难以固定纸张,于是就会出现身体东倒西歪的现象。

  2、精细运动存在记忆障碍。写字是一种手的精细运动,这种运动不是无意识的,而必须在大脑主导下,才能有规则、有顺序地书写。人一旦学会正确书写,这种经验就会保存下来,成为记忆,以应用于日后的书写中。而当精细运动存在记忆障碍时,孩子写出来的字就会时好时坏,变化较大。

  3、与肌肉力量的稳定性也有关系。书写过程,既需要正确的握笔姿势,也需要正确的端坐姿势。如果孩子的肌肉力量不足,稳定性差,写字姿势就容易不端正和疲劳,写字速度减慢,越写越费劲。

  所以,当发现孩子写字差时,不要一味指责孩子故意不好好写字,而应该采取积极的矫治措施。在纠正、指导孩子写字时,应注意他的握笔和身体姿势。只有姿势正确,字才能写得多、写得快和写得好。据悉,目前医学上常用感觉统合训练法,来增强孩子的肌力,改善其身体的平衡和眼、手协调功能。感觉统合训练的目的是,控制各种感觉的输入,以加强躯体对触觉的感知和信息加工的功能。临床实践表明,凡是智力正常仅仅是写字有问题的孩子,经过训练后,均有较快和较明显的改进。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