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治疗中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与处理

2016-01-16 20:18:32

马玉强 副主任医师 唐山市人民医院

艾滋病在治疗过程中会有很多的不良反应,而且治疗将会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较常见的有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常见,表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蛋白酶抑制剂、去羟肌苷和齐多夫定)。治疗后的头2个月内,但大多数并不严重,对症处理。如与食物同服,可减少某些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骨髓抑制,由齐多夫定引起,表现:贫血和/或粒细胞减少。贫血发生率1~4%,粒细胞减少2~5%。基线CD4低的患者容易发生。Hb或Hct较基线水平下降 >25%,则停用AZT。如果粒细胞计数低于750,可考虑停用AZT。(AZT换成TDF) 。严重者:住院(输血、应用EPO、GSF)。

皮疹,皮疹主要由NVP引起,发生率15%,一般发生在治疗后的头3个月内。EFV也可导致皮疹,但较少见。皮疹的分级:1/2级轻或中度(红斑、搔痒、弥漫性斑丘疹、干性脱屑);3/4级重度或可能危及生命(起疱、湿性脱屑、溃疡、粘膜受累、疑似S-J综合征、毒性上皮坏死溶解、多形性红斑、坏疽、脱落性皮炎)。

在NVP导入期出现轻、中度(1或2级)皮疹,应延长导入期直到皮疹改善。在NVP导入期后出现轻中度(1或2级)皮疹,继续抗病毒并同时予以抗组胺药。如果中重度皮疹伴有发热,应进行肝功检测。任何阶段出现3或4级皮疹,应停止所有抗病毒治疗药物。(NVP/EFV换成LPV/r)。

肝毒性,较常见、轻重不一。转氨酶升高到肝坏死。前者发生率8~15%,可由任何PIs和NNRTIs引起。后者发生率1~2%,主要由NVP引起。NVP引起的肝坏死多发生于NVP治疗后的6~18周内。起病突然,流感样表现,发热、皮疹、胃肠道症状、嗜酸粒细胞升高。肝坏死多发生于CD4高的患者(CD4>250的女性发生率11%,CD4>400的男性发生率6%)。

含NVP治疗方案的最初4个月内,ALT或AST>200,停止抗病毒治疗。ALT恢复正常并且症状消失后,开始HAART可含有EFV的抗病毒治疗方案,但最好LPV/r。进行了较长时间抗病毒治疗并且合并HBV或HCV感染,出现ALT>200,可以继续抗病毒治疗,但密切监测ALT和肝炎症状的变化,每10~14天进行一次监测。任何ALT > 400的病人,或出现了黄疸、瘀点、瘀斑、出血、扑翼样震颤等,应立即停止所有抗病毒治疗,住院并对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