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
根据病患的皮疹表现,舌苔及脉象各家分型多不相同,大致可分为:
1.肺热血热
颜面部散在与毛囊一致的丘疹,色淡红或呈肤色,称白粉刺,有的其顶端呈黑色,称黑头粉刺,舌苔薄黄,脉数。
2.脾胃积热
风疹呈红色,宿食不消,脘腹胀痛,可伴有腹痛,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濡或滑数。
3.热毒
皮损以丘疹、脓疱为主,周围潮红,自觉局部痛疼,脓疱破溃或吸收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凹陷性小瘢痕,舌苔黄燥,脉数。
4.血瘀痰凝
皮损以结节、囊肿为主,结节呈坚硬暗红色,自觉疼痛,也可在深部聚集融合,呈青紫色,也可形成囊状内含粘稠分泌物,压之有波动感,愈后常形成瘢痕疙瘩,舌质紫暗,脉弦滑。
西医诊断标准:寻常痤疮诊断标准:
(一)本病常见于青年男女,多在青春期开始发生。
(二)痤疮以面、上胸、背部等处的粉刺、丘疹、脓疱等皮损为主要症状。
1.粉刺:初起为粟粒或针孔大小丘疹,呈与毛囊口一致的圆锥状,毛囊口有栓塞,头黑体白的半透明状,挤压时可出。
2.丘疹:皮脂腺口完全闭塞,形成丘疹,中央有黑头粉刺,可形成炎症性或非炎症性的丘疹。
3.脓疱:在丘疹的基础上感染,发生在丘疹顶部有脓疱,破溃后流出粘稠黄脓。
4.囊肿:皮损周围形成大小不等的皮脂腺囊肿,正常皮色或暗红色,按压时有波动感,顶端可有黑头,挤压时可有血性或胶状分泌物排出。
5.结节:炎症较深时,脓疱之壁加厚,形成淡红或紫红的结节,或隆起呈半球或圆锥形,可长久存在,亦能逐渐吸收,亦有溃脓结疤或成窦道者。
以上诸种皮损,可数种同时存在,亦能互相转化,多数病者伴有皮脂溢出。多数病者无自觉症状,若炎症明显时可引起疼痛及触痛。
西医诊断依据:
1.多发生于青年男女,常伴有皮脂溢出。
2.好发于颜面、胸背及肩部,分布对称。
3.皮肤有黑头粉刺、白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脓肿及疤痕等。
西医鉴别诊断:1.溴、碘引起的药物疹:有用药史,皮损为全身性,没有典型的黑头粉刺,发病年龄不限。
2.酒渣鼻:多于中年时期发病,尤以中年女性多见。皮损只发生于面部,且以中央部为主。损害较单纯,常为弥漫性红斑、丘疹、脓疱及毛细血管扩张。
3.职业性痤疱:常见于与焦油、机油、石油、石腊等经常接触的工作人员,可引起痤疮样皮炎,损害较密集,可伴毛囊角化,除局部外,尚可见于手背、前臂、肘部等接触矿油部位。
4.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多见于成人,损害为棕黄色或暗红色半球状或略平的丘疹,对称分布于颊部、眼睑及鼻唇沟,在下眼睑往往融合成堤状,病程缓慢。用玻片按压丘疹时可显示出黄色或褐色小点。